P-006 毛母质癌(Pilomatrix carcinoma,PC)

文摘   2024-05-20 22:32   四川  

一、病例介绍:

1.临床情况:患者男,63岁,发现右颈部肿物1月余。有高血压及中风病史。

2.肉眼所见:灰黑色皮肤组织一块,表面浅表糜烂,大小2.2cmx2.0cmx1.8cm,切开可见1.5cmx1.2cmx1cm的灰黄区(1)。

1带皮灰黑色组织一块,表面脐样偏心糜烂

3.组织学表现:皮肤表面轻度角化和少量渗出物,病变位于真皮及皮下。病变主体呈囊状或囊实性,边缘为紫蓝色基底样细胞围绕,中央为红色或粉红淡染物质。主体病变周围见多个基底样细胞巢在间质内浸润,最深处浸润至皮下脂肪层(2)。

2 低倍镜显示病变全貌及浸润深度

稍高倍数显示病变中央为红色坏死物,粉红色淡染区为影细胞,周围见大小不等的基底样肿瘤细胞巢浸润至皮下脂肪层(3)。

3 稍高倍数图像显示肿瘤性坏死(黄五星)和影细胞(黄三角)

基底样肿瘤细胞巢侵犯横纹肌(4),侵犯横纹肌的肿瘤细胞巢内可见核分裂象(5)。肿瘤浸润最深处至皮下脂肪层,切缘未达安全距离范围(6)。

4 黑色箭头示肿瘤细胞侵犯横纹肌,黄五星示坏死,黄三角示影细胞

5 黄色圆圈内为侵犯横纹肌的肿瘤细胞核分裂象

6 黑色箭头示浸润皮下脂肪筋膜,切缘距离不足。

基底样肿瘤细胞巢在间质内浸润引起周围纤维母细胞增生,导致上皮-间质反应,为真性浸润(7)。肿瘤细胞巢内核分裂活跃,可见肿瘤性坏死(8)。

7 红色箭头示增生活化的纤维母细胞紧贴肿瘤细胞巢,引起上皮-间质反应。黄色圆圈为活跃的核分裂象。

8 高倍示瘤细胞核质比高,核分裂象众多(黄色圆圈),中间见肿瘤性坏死(黄五星)。

4.病理诊断:(右颈部)毛母质癌(Pilomatrix carcinomaPC)。

二、讨论:

1.PC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基底样瘤细胞加上影细胞的独特组织学表现,诊断毛母质细胞分化的肿瘤并不难。但此病例与常见的毛母质瘤相比,不同点在于:①患者为老年人,而毛母质瘤多发生于儿童和年轻人;②瘤细胞核质比高,核分裂象显著增加,可见肿瘤性坏死,而这些现象在毛母质瘤并不常见;③肿瘤呈浸润性生长(癌巢周围伴有纤维反应),侧向侵犯横纹肌,向下浸润至皮下脂肪层筋膜,毛母质瘤通常在真皮内生长,很少累及皮下组织。综合上述特点,此例应诊断为毛母质癌。

由于病例罕见,加之对其组织学特点了解有限和习惯性诊断思维,毛母质癌经常被忽略而诊断不足。毛母质癌与毛母质瘤区别的主要临床和组织学特点有:①肿瘤境界不清,不对称性生长;②中央缺乏影细胞的不规则高核质比的基底样细胞巢;③浸润性生长,细胞巢周围常有促纤维反应;④浸润深度达到皮下脂肪层、累及肌肉或神经脉管侵犯;⑤肿瘤性坏死;⑥高核分裂活性,⑦临床上,此病好发于6070岁的老年患者;⑧大体上,皮肤表面常有糜烂、渗出或破溃。

2.PC的一般情况:

发病率:罕见,具体数据难以获得。近几年报道的个案逐渐增加,可能跟病理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加深有关。

年龄:893岁,平均52岁,60岁以上约占65%。

性别:好发于男性,约占76%。

部位:主要为头颈部约占61%,其次是躯干13%,上肢12%,下肢8%和会阴部6%。约8%发生于之前的毛母质瘤切除部位。

肿瘤大小:肿瘤直径0.5cm20cm,平均3.8cm

发病时间:发现病变明确诊断的持续时间为1个月360个月不等平均44.8个月。

3.PC的组织学特点:

不难看出,以上所讨论的PC组织学特点都是基于与毛母质瘤的区别,也就是说,PC的基本细胞形态与毛母质瘤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和连贯性。因此,要特别强调,PC最大的组织学特点就是侵袭性生长和高增殖活性,提醒病理医生在习惯性诊断毛母质瘤时要多留意其生长方式、发病年龄等因素进行认真评估。文献上对PC的组织学特点也做了总结,可供我们参考(9)。

9 文献对13PC组织学特点的总结,红色三角为全部或大多数病例都具备的特点,本文展示的病例这些特点全部具备。

4.PC的生物学行为和临床处理

随着PC病例报道数量的增加和对此病认识的逐渐深入,人们发现此病的预后并不像初期认为的那样乐观。不同文献显示,PC局部复发率约为27%,复发的时间在术后226个月之间(平均为6.5个月)。PC转移率约为13%,常见转移部位为区域淋巴结、肺、骨等,31%的病例转移常发生于2年以后,而且,多次复发和大腿部位是转移发生的高危因素。PC相关的死亡率大约为7%,从发病到死亡的持续时间为3个月至23年。因此,临床上对此病越来越重视,提倡肿瘤完整扩大切除为首选治疗方式,及时准确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对病理医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提醒病理医生在初步印象为毛母质肿瘤的情况下,一定要注意其生长方式和浸润深度,及时把侵袭性的PC甄别出来,为临床及时治疗提供最佳时机。

参考文献:

[1]Herrmann JL, DO AA, Trapp BAKM,et al.Pilomatrix carcinoma: 13 new cas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with emphasis on predictors of metastasis.J Am Acad Dermatol, http://dx.doi.org/10.1016/j.jaad.2014.02.042.

[2]Jones C,Twoon M,Ho W,et al.Pilomatrix carcinoma: 12-year experience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Cutan Pathol,2018,45(1):33-38. doi:10.1111/cup.13046

[3]Toffoli L, Bazzacco G, Conforti C,et al. Pilomatrix Carcinoma: Report of TwoCases of the Head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Curr Oncol,2023,30, 1426-1438. https://doi.org/10.3390/ curroncol30020109

[4]Papadakis M, Bree ED,Floros N,et al.Pilomatrix carcinoma: More malignant biological behavior than was considered in the past.Molecular And Clinical Oncology,2017,6:415-418.

[5]Martin S, DeJesus J,Jacob A,et al.Pilomatrix carcinoma of the right postauricular region: 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 Case Reports,2019,65:284–287.



理之视界
思维导图式的临床病理专业知识总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