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儿子幼升小,经过深入骨髓的思考,我们决定不摇号,就读家门口的公办小学。
这家学校非常普通,浦东二梯队末(据说已经掉到三梯队),但也不是菜小,去年刚刚被并入上海交通大学教育系统,个人感觉出不了太大的岔子。
最大的好处是:家门口(是步行 1 分钟、连个红绿灯都不要过的那种家门口),优势太明显。
听说浦东的爸妈都特别焦虑,所以写了篇文章分享我的思考过程,希望对读到的朋友有帮助。
----------------
核心原则:身心健康+亲子关系+一技之长
身心健康。
吃好、睡好、多晒太阳、多运动、保护视力、有强大的内心、有意志力、抵御挫折的能力。
凡是违背这些原则的都要 say no,比如每天早晨 6 点多起床坐校车去很远的学校上学、作业太多没有时间体育锻炼和睡觉等等。
同时,主动让他学一种乐器,锻炼他的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遇到困难不可以随意放弃,帮助他、和他一起战胜困难,让他不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培养自信和强大的内心。
身心健康,主要是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能起到的作用很少。
良好的亲子关系。
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让孩子尊敬我。
和孩子交朋友,让他喜欢我。
给他提供安全感,让他未来无论遇到高兴的、不高兴的人和事,都愿意和我交流。
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度地参与孩子的成长,才能发挥我对他的影响力,帮助他把握成长的方向,不长歪。
这些事情,学校能起到的作用也很少。
一技之长。
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给他提供资源和平台,让他在青少年时期学到的东西,能陪伴他一辈子。
儿子目前在学小提琴和钢琴,他自己选的,很喜欢,我在家里是拉拉队的角色,很小心地保护着他的兴趣和表演欲,目前一切 on the track。
一直这样坚持学下去,小提琴和钢琴演奏就会成为他的一技之长,音乐也会成为他一辈子的朋友,给他提供源源不断的心灵滋养。
----------------
先了解孩子,再选择学校
明确了最重要的核心原则后,就会发现,了解孩子比选择学校更重要。
细致地去观察孩子的个性,其他的东西,包括选择学校、培养方向、提高成绩等等所有东西,都是建立在了解他的基础之上。
我发现,最适合我儿子的学校,首先是国际学校,其次是不鸡血的公办小学,鸡血的公办和民办小学都是要被我 pass 的。
国际学校目前各种条件都不具备,所以首选的学校是不鸡血的公办小学。
---------------
顺应国家政策和趋势。
目前看下来,教育资源公平化的趋势不可逆(虽然过程不一定特别顺利),费太大劲去搞学区这件事,与趋势相违背,很可能得不偿失。
国家的大方向,是要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国家不希望家长用钱把原本智商90分的孩子提高到110分的水平,而让那些智商108分、109分的孩子冒不出来。
英语分数权重下降也是同样的道理,因为英语分数高,基本都是家长靠钱砸出来的,但数学、物理这些学科更靠智商。
规划孩子的学校和教育,要理解政策背后的逻辑,顺着趋势走。
-----------------
以不变应万变。
教育政策一直在变,所以在幼儿园阶段想要解决他之后小学、初中、高中一路上的问题,是不现实的,因为计划赶不上变化。
建立属于自己的核心原则,才能不随波逐流,消灭焦虑。
------------------
路线问题以及路线切换。
体制内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以考分为主;体制外教育,标化成绩在升学中只占一部分。完全不同的路线。
体制外非常烧钱,学费只是一部分,课外更烧钱,千万别学了一半要退出来,建议先算好要花多少钱。
公办小学里读得很好的孩子,英语学的很扎实的话,转回体制外的学校可能性也是比较大的。
双语小学的孩子回到体制内初中可能性是比较大的,但双语初中想考体制内高中是比较难的。
发达国家很尊重手艺人和技师,这些职业在国外不仅收入高,也很受人尊敬,所以真的想让孩子走体制外路线,与其花大力气做精英教育,不如做两件事:(1)把孩子英语搞好、(2)培养一技之长。
--------------------
基于以上深度思考,今年幼升小,我们家不摇号,就读家门口的公办小学。
这家学校非常普通,浦东二梯队末(据说已经掉到三梯队),但也不是菜小,去年刚刚被并入上海交通大学教育系统,个人感觉出不了太大的岔子。
最大的好处是:家门口!家门口!家门口!(重要事情说三遍)
而且是上学连个红绿灯都不要过的那种家门口,安全、方便、经济、实惠。
真心希望这个小学越办越好,希望儿子能在这里度过快乐且充实的小学生活。
老朋友 Ella
2024 年 4 月 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