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与行间的距离称为行距,字与字间的距离称为字距,这些大小不等的间距构成章法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并且由于处理方法的不同,带来差异明显的视觉感受,因此,要研究章法构成,就必须对字距、行距问题有所了解。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界格的作用。在图一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个字都被限定在清晰的界格之内,使通篇看上去很有统一完整的感觉。但稍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格中的字其实是长短不齐、肥瘦各异的,字势也有偏有正,各具其趣,在统一中充满对比的跳跃。这件作品的高妙之处就在于书家进行结字谋篇时,并不完全受界格形成的图案化条件的限制,不依靠停匀的常规来填充格内空间,而是在限制中不失时机地寻找突破,以打破可能出现的呆板局面,从而在视觉上引起更多层次的感受。特别是当界格妨碍表现力发挥的时候,索性就将笔画冲出界外。这种有界格而不为其所囿,不将界格内空间作为独立空间考虑的处理方法,是以通篇黑白关系的对立统一为出发点的,这种思考方式对我们书写一些有界格或是其他既有规矩齐整要求,又要力避僵化刻板的作品时很有启发作用。那么,这类作品如果去掉界格,又会是什么感觉呢?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可能就会感到整体章法有些零乱了。可见界格起到了一定的限定图形的作用。相反,如果在界格中再进行匀停等分切割空间的处理,使人看上去好像大圈子里又套了个小圈子,这样的章法构成是很难取得效果的。
对于一些没有界格却依然要求作规整处理的作品,所应采取的方法显然还要有所不同。由于此时已经摆脱了界格可能带来的束缚,过于变化便会显得满目零乱,太求齐整、横平竖直又觉得板滞,因此这里需要的是一种有限度的微差。图二是赵子昂的楷书作品,书家在处理无界格而具规范化特征作品的章法时,就采用了较为灵活的方式,即在保持行轴线与行轮廓线规整的前提下,对单字图形的大小长短进行了夸张而又含蓄的处理,使之与邻行形成错位关系,借此来取得整体的活泼感觉。当然,对于一些具有较为庄重目的的书作,要求就另当别论了。有些情况下不仅要求有界格,而且还要求界格之内的图形也整齐划一,这时便要在点线用笔和结字的安排上体现微妙的变化。
由此,从界格又引出了字距和行距的问题。字距行距都比较大的作品,其中单字图形的独立性较强,因此成为一片虚空中点缀的“点”。由于字间意势的连贯吻接和隔行承应都要越过一条宽阔的空间来遥相呼应,字间空白就成为获得全局整体感的联结纽带。书家如此有意放置大面积整洁的空间,目的主要是让每个字都处于爽朗恬静的环境中,力避有点线闯进去干扰,由此造成了一种宁静虚和的视觉效果(如图三)。就黑白一体而言,字距行距的空间偏大,可以形成一种白包黑的局面,反之则有黑压白的感觉。大间距作品本身的“白”构成一种强有力的统一因素,即使单字图形中有较大的矛盾冲突,当它穿越这片广阔的空间时,也将其具有刺激力的能量消耗殆尽了,会使原有的那些矛盾冲突转化为大统一中的小变化。假如字距行距都很紧密,而矛盾冲突又很明显,则会形成大对比中的小统一,这样就容易出现散乱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书家常常会通过寻找其他统一要素,比如尽可能减少线条自身粗细干湿、提按顿挫的变化,使具有明显统一性的线条成为贯穿通篇的统一要素。
我们不妨以杨凝式的《韭花帖》为例做一实验。原作(见图四)的字距行距都比较宽敞,在视觉上给人一种从容不迫的舒展闲静的感觉,仔细看上去,每个字和每个点线都还很有变化,而整体上看去又十分完整,这就是宽阔的空间和缓了点线与字形矛盾的缘故。我们试压缩原有的行距关系进行重新组合(见图五),便会发现原有的平衡统一的局面消失了,行间的冲突激化起来。又因为原有字距没变,依然偏大,破坏了竖行的垂线感觉,成为小空间小统一中的大对比大变化,这些效果已经表明了章法构成上的缺陷。那么,我们再进一步压缩字距的效果又会如何呢?(见图六)因为字距行距都变得紧密,尽管相互间的矛盾冲突更加明显,但每行的垂线感觉又得到相应加强,可以想见,这种改变是能够存在的。
如果字距行距都偏于紧凑,一个个字形就好像是“块”的砌合。密集的空间容易将视线集中,有利于构成整体,不过也使点线的延伸受到限制,好像字的点画安排只能在一个被限定得很严格、很有限的空间内活动,较少回旋和变化的余地。如何处理这样的关系呢?可参考以下方式。颜真卿楷书有其宽博正大、雄浑厚重的特点,书家为进一步烘托这种氛围,在章法构成时就有意使用字距行距都很紧密的方法。但是当我们观赏其作品时,却又分明感到它密而不乱,密中还显得很宽敞,丝毫没有憋气不舒展之感。究其原因,是因为其结字主要采取左右基本对称的正面环抱之势,使每一点线都有一种引而不发的感觉,这样就不要求点线过分突出地伸展。所以,字外空间的密集不仅不会约束字势的表现,反而增强了字势中的体量感。至于像图七那样紧缩字距、加宽行距的方法,也同样可以抵消字间矛盾冲突,使对比从属于统一。还有一些书家受横排右行书写习惯的启发,在探索一种字距宽行距窄的布局方法,变原来书幅的条条竖线为并行的横线,也不失为一种值得深入推究、借以出新的方法,如图八至图十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