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书法家、文化学者言恭达的专著《中国书法嬗变与思考》(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不久前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该书着眼于中国当代书法文化的现象、观念和实践领域,以文化生态体系演变与发展为理念,在古与今、中与外、书法与其他学科之间进行比较和贯通,深度挖掘与思考。该书一经问世,即受到艺术界、教育界等人士的关注,也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业内专家学者给予高度评价,现归纳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李刚田(西泠印社副社长,郑州大学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言恭达先生新作《中国书法嬗变与思考》,是一本研究当代书法的专著。近年书法研究界出了很多新成果,对前人有很多新的突破,但研究当代书法的论文较少,究其原因,是因为研究古代书法在前人著述中多可借鉴,引述有据,有许多论据作支撑,而研究当代书法,多为现象的描述与统计数据的罗列,很难具有理论的规范与学术的高度。言恭达先生对当代书法的研究有三个特点。一是立足当代的立场去重新认识古人、评判古人,将历史遗存的经典赋予当代价值。如书中第二章的三个标题分别指向近300年、近100年以及近40年,其立场与视角是站在当代。站在当代追溯历史,在历史中梳理出当代书法新变的根源。二是站在文化高度去认识当代书法的新变,而不仅仅是对现象的陈述与罗列。如本书第三章的三个标题,分别是“人的复归与书法文化的本体起源”“耀文含质与书法文化的创新精神”“固质守本与书法文化的实践法度”,都是站在文化的高度、美学的高度用思辨的精神去认识当代,分析当代书法新变的特征与渊源。三是用辩证的方法去研究当代书法,一方面指出当代书法在传承古典中的发展变化以及时代精神的弘扬,另一方面从文化的层面上指出当代书法很多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这是一部纯学术著作,表现出学术高度及思想深度,但不是谈玄说道,而是紧扣当代、紧扣实践,是言之有物的理论。这本书对当代书法创作具有指导意义与推进作用。
刘正成(国际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全集》主编):
作为书法家的言恭达先生,其新著《中国书法嬗变与思考》不仅立足于他宏阔的现代理论视野,而且洞察出“书法”作为中国传统审美中种种独特幽微的旨趣,从而提出许多发人深省、引人思考的问题,这是一般艺术美学学者观察的罕到之处。
举例说来,他在第一章《中国当代书法文化的历史变迁与本体转位》中便首先提到“展览效应与形式之风”:“进入当代,以往存活于人们生活空间中的书法作品,离开各自的原初位置和功能。”其一,轻视笔法和字法;其二,用墨单一;其三,气格下降。前两项容易理解,“气格”问题是一个纯中国的艺术审美问题,且不说当代审美学者不知道,即使具有相当长时间从事书法创作的书法家往往对此也弃而不顾。言恭达说:“书法以书卷气为最。”“气与韵始终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品格所在,是书法创作的本体的主旋律。但部分当代书家将气韵与形式对立,注重点画技巧,忽视气息流韵,或形式夸张过度,或过于追求笔墨的浅薄趣味而艺术境界降格,以致书格熟俗,气象平弱。”这种现象,其实在当代展览体书法创作中相当普遍,尤其是热衷于大制作、大动作的名家创作,是对书法“气格”和“流韵”的背离。这种现象与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在形式构成观念上是合拍的,但是,对书法艺术传统审美精髓的抛弃是否值得?这种“创新”颇似把小提琴砸了,全用超大提琴在舞台上演奏,只要节奏,不要旋律。当然,书中还提到“标新心理与猎奇求索”“商品效应与名利逻辑”“标准游移与批评失语”等创作现象,被言恭达称为“文化焦虑”。显然,他不仅是艺术教育者,而且是艺术思想者,本书的一些章节体现了他长期书法创作的实践经验,同时又具有书法审美观照的理论维度,皆是当代书法文化除弊与升华的要义,值得关注。
李一(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曾数次参加言恭达先生主持的书法文化学术研讨会,拜读过其关于书法文化的文章,颇受启发。恭达先生满腔热忱,意气风发,推动书法事业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和研究书法的文化情怀,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近日拜读其专著《中国书法嬗变与思考》,字里行间更感受到他强烈的文化情怀、鲜明的问题意识、扎实的学术功底以及深入的学术思考。尤其是对书法传承发展提出的建设性意见,颇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很值得关心书法的读者学习和思考。
与一般理论家不同,言恭达先生是著名的书法家,中国书坛的领军人物之一;与一般的书法家不同,恭达先生又以学术思考见长。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书法事业的推动者之一、书法社团的重要成员,他对书法传承发展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了如指掌。而作为擅长理论思考的书法家,恭达先生在学术方面着眼的又是书法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中国书法嬗变与思考》一书,最突出的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围绕当代书法的文化嬗变和本体建构的大问题,运用古今书论,列举鲜活事例,对当代书法文化的历史变迁与本体转位、文化源流与质理解析、本体意识与文化品格、变革理路与体系建构诸问题的探讨,环环相扣,逐一论证,提出了既有文化高度、理论深度,又可具体实施的合理化建设性建议。
王岳川(北京大学教授,教育部中国书法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近来,读言恭达教授新著《中国书法嬗变与思考》,眼前一亮,深感颇多新意,其意有三。
一、反观当代书法的文化大视野。作者没有固守在当代书法九大流派的流派特色分析、主要代表人物作品风格鉴定,以及书法流派发展演变与今后命运等分析中,而是另辟蹊径,从哲学、文学、社会、文化的大视野,审视“当代书法文化内涵的丧失,以及书法与哲学文学绘画的血缘关系的断裂”,分析批评了虚无主义、西化倾向、保守主义、经济主义、商业主义、工具主义、金钱至上等,指出“须回归中国书法独特的文化特质、价值体系、生态构成和三千年的历史经验”。
二、从审视书法技术形式主义小氛围走向书法文化大格局。当代书法过分强调视觉冲击和形式至上。言教授对当下盛行的笔墨本体论、形式主义论做出反思,提出“过分关注或强调笔墨形式,会导致中国书法文化在哲学和文化上的失却”,相反应看到“儒家、道家、禅宗文化在哲学、在书法文化中的贯通”,进而认为应该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内植并延续中国文化耀文含质的传统;二是坚守中国书法固质守本的实践法度。
三、破除小我书法圈局限,拓展书法文化大美学境界。言教授认为,当代书家应“融古不忘耀今,学西终求融合。当代书家还要有文化生态意识和生命意识,与中国当代书法文化生态建构、经典作品创作、人文品位提升联系起来,以扭转庸俗主义、商业主义等弊端,同时完成个人书艺的时代创变”。这些无疑为破除书法小圈局限,拓展书法文化大美学,提供了一条守正创新的书法正道。
刘恒(中国文联书法艺术中心原主任):
言恭达先生是当代著名的书法家和理论家,在创作上扎根传统,诸体兼善,入古出新,成就卓然。同时他又勤于思考研究,对书法艺术的本质精神与文化价值持久探究,其成果集中体现在他的新著《中国书法嬗变与思考》一书中。源远流长的书法艺术在近几十年从复兴到繁荣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转变和发展,书法的实用性减弱,艺术性凸显,使其产生了多姿多彩的面貌。面对这种纷繁而新奇的局面,言恭达先生敏锐地感受到书法受到的冲击和面临的发展可能,从而提出自己独到的认识和分析。
在本书中,作者立足于书法艺术的演变历史及其文化属性,对书法艺术的诸多传统概念范畴在当代的继承表现与发展可能进行了具体而深刻的阐发,尤其是关于书法文化本体意识的论述,体现了作者的独特视角和深邃思考,也是其多年来坚持不懈的研究方向,在当今书法理论界具有系统性和原创意义。本书讨论的问题对当代书法创作及其未来的演变都很有启发意义与指导作用。言恭达先生作为书法创作和理论研究并重的艺术家,展示出一位真正书法家的学养和情怀,因而在当代书坛上尤显突出卓越。
张瑞田(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评论与文化传播委员会秘书长):
言恭达的新书《中国书法嬗变与思考》是当代书法理论研究的新成果,也是对当代书法理论研究的重要推动。言恭达敢于面对现实,从国际化的学术维度,讨论中国书法的文化处境和艺术影响。他紧紧依靠传统书论的思想基调,承认国际化学术方法的有效性,又有的放矢地寻找新问题、剖析新问题,从多维的角度审视中国书法。在言恭达看来,专业化、集群化、实体化是中国当代书法活动的三个基本特征,三者决定了传统形态下围绕“翰墨”本事而衍生的开放性疆域正逐步丢失,当代书法转而围绕学科专业、艺术门类以及实体化制度,建构起一个以专门人才为主体、以作品生产为目标、以文化消费为杠杆、以实体制度为保障的“书法界”或“书法场”。言恭达对当代书法生态的宏观勾勒,区分了传统书法与当代书法的文化特征,前者居于国家文化的主流地位,是社会运行、教育形态、文化传播的基础,而后者是“以专门人才为主体”,也就是以书法家为代表的“书法界”或“书法场”。于此可以看出当代书法的时代特征。
当代书法理论研究不能故步自封,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宽容的价值观念。现代学术框架之中的《中国书法嬗变与思考》,为我们提供了镜鉴。言恭达在论及中国书法的本质、内涵、语言、结构、审美等环节时,大胆使用现当代学术概念,如本体转位、质理解析、本体维度、变革理路、本体构建,以及文化指归、艺术形塑、本体起源、实践法度、当代诉求、生态主张等,增强了我们关注书法的主观能动性,调整了我们固有的认知书法的思维方式。新的概念,必然有新的推理与逻辑;新的话语,必然有新的思想洞悉和新的思想发现。一门艺术的创新发展,往往也是这门艺术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陆明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
对当代书法的批评与研究,一直是薄弱及难称人意的。书法批评缺乏干预书法创作与引导书法方向的力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碍于人情世故而避之等。其中当代书法处于诸多问题错综交织的情境中,较难条分缕析地阐释清楚,是一个主要因素,所以少有于当代书法有创见或参考指导价值的文章,而就当代书法问题进行系统思考与研究并形成一部专著者则更鲜见。言恭达先生的新著《中国书法嬗变与思考》,可谓破除沉寂的扛鼎之作。此书立足于当代书法的文化嬗变与本体建构等,全面而深刻地反思当代书法在社会现代化转型进程中出现的诸多现象与问题,不仅以敏锐的眼光直指要害,而且体现了对书法这一特殊艺术的独特阐释与思辨,反映了其对当代书法艺术发展的前瞻意识。
言恭达先生以宏阔的学术视野审视与思考当代书法,秉持书法的文化特性及学理价值,进行了系统而缜密的思考与阐说,探析了中国当代书法文化本体转位的现象与表征、源流与质理、内在维度阐释、变革理路、本体建构等一系列问题。既充分观照书法的历史变迁与文化源流问题,以古为鉴,从而寻绎当代书法的根脉与发展的内在动力,又站在了全球化及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背景下,将中国书法投放于人类文明与独有性艺术的观照中,揭示其恒久的魅力与拓展空间,还将书法的特殊文化艺术属性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异同与关联进行剖析,在强调书法的文化性与中华哲学美学的融通中,阐释书法的形上内涵及与书家主体的人格修为及学养的关系。言先生作为当代书法发展的见证者、探索实践者及重要的引领者,对当代书法的诸多现象与问题具有高屋建瓴的认识,在书法艺术创作上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且诸体兼善,对书法的本体性等问题具有深刻认知,所以能客观评述当代书法的得与失,洞悉当代书法发展的机遇与方向,并提出相对可行的方案与意见,也映现出其博学善思及对当代书法所怀有的使命情怀。
黄君(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最近,言恭达先生《中国书法嬗变与思考》一书由中华书局出版。展卷研读,深切感到这部著作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深刻研究当代书法问题,高屋建瓴,并提出深刻见解,在深入把握传统书法精髓、直面当代文化挑战与困境的前提下,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为当代书法树立正确观念,为时代立言。笔者认为,言先生在此书中无论解读古代书法变迁,还是剖析当代书法现实,都紧扣中华人文精神,在继承与发展这个主题下,以对中华文明自信和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当代书法提出了很多深思熟虑的见解,对当代书法的发展提出诸多深刻且具有前瞻性的建议。
言恭达先生是我们书法队伍中极为罕见能够长期恪守文人初心、具有坚毅道德情怀且执着追求崇高理想的代表人物。笔者非常赞成言恭达先生关于当代书法文化本体建构方面的诸多观点,尤其是他对当代书法发展所提出的诸多意见和建议。毫不夸张地说,这是当今中国书法界的时代强音,他对当代书法家提高思想认识、提升社会责任感、提振深层次的文化信心,放下浅薄而盲目的轻狂,从简单的笔墨竞技场走进中国书法高雅神圣的殿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陈洪武(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八届顾问):
品读言恭达先生《中国书法嬗变与思考》一书,受益良深。作者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以全新的视野、独特的笔触、深刻的思考,从当代书法的现象与表征、源流与质理、本体意识、文化维度、变革理路、文化构建等六个方面诠释了当代书法的文化嬗变及本体建构,既提出了问题,又给出了答案,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前瞻性。此书体大闳深,精辟深刻,读后发人深省。我们说,当古老的书法进入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书法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高科技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无可避免地影响着书法,传统书法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时代嬗变。作者紧紧抓住“变”这个永恒法则,于纵向历史的封闭单一与横向时代的交叉多元所形成的冲突中,条分缕析,旁征博引,以申新说。特别是作者作为当代书法的亲历者、推动者、引领者,以自己的亲身实践与思考,指出“当代书法的文化品格,是基于审美而又超越审美的人文精神创造”,呼唤当代书法家要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始终葆有“自信、昂扬、雄放、豪迈、庄重、中正、包容的气概”,上下求索,融通变化,永不满足,从而实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时代一体”,努力开创能够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的新书风。
倪文东(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言恭达先生的《中国书法嬗变与思考》是一本与众不同的当代书法学术专著,他站在历史和文化的高度,深入研究当代中国书法的文化嬗变与本体建构问题,以一位具有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书法艺术家身份,从当代书法的文化现象、观点理念、创作实践等出发,试图在古与今、中与外、法与变以及其他学科之间不断进行探索、比较、挖掘、贯通,从而高屋建瓴地阐述了中国书法的三个重要命题:中国书法为什么要传承并发展?中国书法究竟需要传承什么?中国书法如何发展?
作者深入研究了中国当代书法文化的历史变迁与本位转移,从书法的历史分期入手,把中国当代书法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8年;第二阶段:1978年至今。作者对两个不同阶段的书法文化的成就和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同时,作者对当代书法文化的源流与质理进行了解析,将当代书法进行分层并探讨其文化情态,对高等书法专业教育与社会大众普及的特征进行分析,呼吁确立中国当代书法文化本体意识,提出中国当代书法文化本体维度构建的设想。作者深掘传统,紧扣时代,针砭时弊,严厉地指出:当下书坛心态浮躁、思想浮华、形式浮夸、评论肤浅、交流浮滑等,句句击中要害,个个令人深省。作者认为当代书法展览和创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轻视笔法和字法、用墨单一、气格下降等,这些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
言恭达先生呼吁构建中国当代书法的文化本体,这一命题具有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可以说是当代书法家的历史责任,我们没有理由逃避和漠视。21世纪中国书法的发展与历代皆有不同,在中国书法的工具材料、碑帖文献、文物考古等方面,我们远远优于古人,我们没有理由不努力、不奋进,只有砥砺前行,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郑晓华(郑州大学书法学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言恭达先生新著《中国书法嬗变与思考》近日由中华书局出版。这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课题涉及中国书法发展等多个重大问题,如中国当代书法文化的历史变迁与本体转位、中国当代书法文化源流与质理解析、中国当代书法文化本体意识的确立、中国当代书法文化本体维度的构建、中国当代书法文化变革理路的探究等,每一个问题都是当代书法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绝对的前沿课题,对当代中国书法发展来说,厘清这些问题的思路,非常重要,也很有意义。因为从历史来看,理论固然来源于实践,但很多时候,有高度的理论总结往往又能反过来影响实践、指导实践。一门艺术,一个行业,若没有理论的指导,很可能会盲人瞎马,那是一定会付出代价的。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书法艺术作为世界艺术的独特门类、中国艺术的典型代表,在世界文明多样化并存、中华文明逐步走向世界的新时代,大幅度地加强理论研究,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对我等书法人在新时代不负时代所托,用世界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非常重要,非常迫切。
叶培贵(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言恭达先生是当代书法复兴的重要参与者和组织者之一,又横跨创作、研究和高等教育等领域,于宏观微观均有深度了解。《中国书法嬗变与思考》虽仅六章,却由现实出发,在追溯历史、放眼全球的基础上,强调阐述了本体意识的确立和本体维度的构建等核心问题,进而探究变革理路,彰明时代意义,试图回答“为什么传承发展”“传承什么”“如何发展”等重大时代命题,可谓旨高意远、题巨思深,拜读之后,深受启发。因忝居大学教席,对第五章第三节“教育及其生态主张”感受尤深。恭达先生指出了当代书法发展的“根本”“基础”和“引绳”后,特别强调“还涉及书法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书法繁荣发展当然也离不开教育。恭达先生梳理了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存在的诸多缺憾,总结为“我们失去的是大众认知与接受的自然生态环境,失去的是整块人文土壤”,并从“书法文脉的微观和宏观传承”“人文风尚与分层教育的耕耘”(又分为三个方面,不赘引)以及“制度平台建设与人才培养”(也分为三个方面,不赘引)等三个角度给出了许多富有创见、可堪操作的意见,对于解决“如何发展”的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在新版《语文课标》和《学科目录》付诸实行的当下,这些意见如能被更多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将很好地发挥助推作用,对当代书法教育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陈池瑜(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清华大学教授):
《中国书法嬗变与思考》与一般书法史著作不同,着重点是从文化的角度审视中国书法史发展变化的规律,以供当代书法创作发展借鉴。如对书法史中“古”与“今”、“质”与“妍”问题的研究,列举南朝虞龢《论书表》中的论述“夫古质而今妍,数之常也;爱妍而薄质,人之情也”,将南朝时期书法变化的特点“古质今妍”看成是常情常理,唐代孙过庭《书谱》论道“质以代兴,妍因俗易”,将书法变革看成时代与文化风俗的变化使然,“驰骛沿革,物理常然”。言恭达通过对《论书表》和《书谱》的研究,认为时代的更迭将引起书法的新变,这是书法嬗变的常情常理,而这一变化要“古不乖时,今不同弊”。言恭达提出,书法的嬗变要合乎书法本体规律,符合时代精神需求,而不能因求妍猎奇的趣味而违背书法发展的本体规律。作者通过分析古代书家书论思想,来警示当代书法创作,古为今用,借古开今。
该书从文化战略的高度,论述中国当代书法的复兴、创变和发展之路,认为中国当代政治、经济已见引领之势,随之国家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是时代的召唤。如言恭达先生所言,书法不仅仅是一门艺术,而且还是一个文化生态体,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书法不仅不能任由偏废,而是应该多方面、多层次加以培育和修复,创造新时代的书法经典,引领大众的艺术风尚,守正创新,知常求变,以推动当代书法健康发展。我们应该像言恭达先生那样,多几分文化担当精神,投身于中国当代书法文化建设和书法理论建构之中,为此砥砺前行,奋斗不息。
王菡薇(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言恭达先生既是一位长期浸淫于书法的实践者、投身书法宣传与机制管理的社会活动者,更是一位有着深厚学养和使命感的学者,对当代书法的面貌和书坛状况有着清晰的认识与理解。《中国书法嬗变与思考》是其对当代书法文化所提出的新的阐释。该书分为六个章节,对中国当代书法的发展及其状况进行了分析,有史的梳理,有论的深度,也有评的观点。
此书导论开篇即是对中国当代书法文化本体维度的阐释,提出了“道心本体”“行为本体”和“形器本体”,引出的是“技进乎道”,书法创作不仅是对外在世界的描绘和反映,更是内心世界和道德情操的深刻表达。由“德”到“书”的递变过程就是由器而道的体现,也就是说,形器是道心的呈像。书法创作不仅是一种技艺的展现,亦是一种心性的抒发和表达,只有做到心手相应,才能创作出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艺术作品。
《中国书法嬗变与思考》一书虽然聚焦的是当代书法,但在论述中兼及对中国古代书法发展面貌及其文化意蕴的深层次解析,于古典文论之中剖析出书学精神脉络,并由此来寻找和探索当代书法及其文化发展的艺术精神。
邓宝剑(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言恭达先生的新著《中国书法嬗变与思考》,视野开阔,立论闳深,系统表达了作者对书法艺术的见解和体验。书中胜义很多,这里仅就自己的粗浅体会谈以下三点。
第一,从当代问题的角度出发思考历史。从题目来看,这本著作是叙述书法史发展的,但从立论看,这本著作的当代意识非常强。作者考察书法史的关键是要解决当代的问题,正如《前言》中提到的“为什么传承发展”“传承什么”“如何发展”这三大问题。作者总结了当代书法所处文化境遇的转变,以及当代书法艺术自身的种种表现。作者认为,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发展当代书法艺术,需要把握当代书法在历史坐标中的位置,并因此提炼出助益于中国书法“现代性”生长的三个因素,即碑学的兴盛、近世以来新材料的出土以及域外艺术的启发。固然,一切书法史的研究都离不开当代意识,但在言恭达先生的新著中,这种当代的问题意识显得特别鲜明。
第二,对书法史上的理论问题有深刻的判断。对于清人留下的“碑学”问题,作者梳理了清代碑学家的基本立场,并提出了自己的深刻判断。作者并没有像阮元那样把碑和帖看成两派,更没有作南北派的划分,而是从书写的场合、需求的不同来看待碑和帖。“在同一个书家那里,碑与帖都是笔墨之事,在不同的情境下传达书写者的情感与审美主张,同时,也因为书写场合不同、需求不同,便呈现为两种不同体式……”“书碑与写帖成为书家个人不同情态下的精神活动……两者共同构建出‘书法家’丰富多样的书写状态。”这样的看法是令人十分信服的。
第三,对书法实践问题有独到见解。关于如何学习碑刻,前人有不同的思路,有的主张尽量还原书丹的面貌,有的主张模仿刻痕,而作者主张第三种思路,认为“去残”和“仿残”都不是通向真实的最佳路径,最佳的路径是遗貌取神。作者从什么是碑刻书法的“真实”来探讨这个问题,“‘真实’既不是残泐形貌,也不是书丹印迹,而是两者背后书家与书写的神采意气,那么,他就不会斤斤于点画小节”。这样的见解和作者在书法创作领域的深厚功力与深邃体验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