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士慎,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扬州八怪”之一,一生以写字卖画为生。提起“扬州八怪”总是不由得想起“江南七怪”,也难怪,那些故事是学生时代最刻骨铭心的存在。而晚年目盲的汪士慎,也不由得让人联想起“七怪”中那个瞎眼的大师父,但我只允许此念在脑中一闪而过,那个公认的“吵架没输过、打架没赢过”的大师父,又怎么能和风雅的“尚留一目著花梢”的汪士慎相提并论呢?
汪士慎的画作神腴气清、墨淡趣足,他十分喜爱梅花,并以擅画梅而闻名。50多岁的时候,汪士慎一目失明,但依然能为人作书画以自给,他乐观地称自己的创作是“独目著寒花”。郑板桥就曾评价他“清品极高”,清人高凤翰因伤残而自号“左臂”,此时的汪士慎也为自己刻有一印“左盲生”。
“尚留一目著花梢”是汪士慎著名的篆刻作品,这里面既蕴含病后的无奈,也充满人生的豁达——我至少还有一只眼睛能够赏花,这也是很幸福的事。但生活就是这样残酷,十余年后,他的另一只眼睛也失明了,人生从此陷于黑暗之中。眼前是黑暗的,但他的内心依然光明,眼睛看不见,还可以用心来体会,从此自号“心观道人”,此后常以狂草示人。但其因病所累,生活日渐潦倒,晚景凄凉。
无论书画还是篆刻,汪士慎所作尽显清高孤傲之姿,也许,“尚留一目著花梢”就是为心中所爱的傲骨寒梅而起。自古文人喜梅,至清尤盛。梅花题材也是诸多篆刻大家常见的入印内容,清人篆刻家吴让之就曾为友人刻过多方梅花印,既可作为画梅之用,也可欣赏把玩,诗情画意,美不胜收。
诗人用笔,画家用墨,篆刻家用刀,梅是他们取之不竭、永远表现不尽的创作题材。人常说,梅的高洁品质正是文人墨客孤傲的内心追求,但过度地追捧也定会物极必反。龚自珍就曾有一篇著名的《病梅馆记》,虽以物讽政,但对梅的病态审美也确是当时的流行风气。
“尚留一目著花梢”宗法汉印,篆法平稳。印面七字做两行排布,笔画少者占位小,笔画多者占位则大,一任自然。在工稳的汉印章法下,由于文字横画排列较多,很容易陷于板滞,因此作者在创作中将线条进行了粗细及动态的变化,让印面于平稳中寓生动。印面上的漫漶之处恰到好处地对印面线条进行了调节,这既是岁月的痕迹,同时也赋予此印别样的神采。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汪士慎用他坎坷以至黑暗的人生带给我们一个明媚灿烂的艺术世界。那是一个如此丰富的精神世界,难怪金农观其盲后所作的狂草激动不已,赋诗说那些有手有眼的明亮美少年却满纸粗俗,与汪士慎相比,这样的人生究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