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至耄耋之年的国画名家吴泽浩先生,一直辛勤躬耕于笔墨间。近年来,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中华历史名人、名胜古迹为对象,创作了多幅集诗、史、书、画为一体的系列专题作品并结集出版,还到各地展出。
9月初,我应吴老之邀随其赴济南北湖拜谒了元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张养浩的故里,接受了一次传统文化的洗礼。出发那天,我早早赶到他的画室“望岳阁”,他拿出其画的《张养浩潼关怀古曲意图》(见图一)详细讲解了一番并赠予我。9点,吴老夫妇和我及赵福平、马基础、曹法东、魏强、上官爵文等弟子分头乘车前往张养浩故里。
张养浩(1270—1329),出生于济南历城北园云庄(今天桥区张公坟村),一生经历了元世祖、成宗、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帝和文宗数朝。少有才学,从年轻时被荐为东平学正始,历官至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等。后辞官归隐,朝廷七聘不出。1329年关中大旱,为解民困而复出担任陕西行台中丞,其间积劳成疾,病逝于任上,被追封滨国公,谥号“文忠”。其为政期间立足民生、廉政为民的事迹广为传颂。他还是文学大家,将元曲创作推向巅峰,留下了《山坡羊·潼关怀古》《山坡羊·骊山怀古》等众多传世名篇。他的散曲创作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文忠园因张养浩死后谥“文忠”而得名,园内有张养浩墓地、牌坊、石刻等古迹并附有张养浩生平事迹介绍文字。我们受到了天桥区委宣传部、北园街道领导的热烈欢迎,并同张氏后人、天桥区美协主席张宗伦一起参观、拜谒。大家边参观边听张宗伦等人的讲解。来到张公墓前,带众人行拜谒礼后,吴老手扶香炉为石供桌拂尘,轻轻捡起掉落在桌上的落叶和枯枝,在默默悼念中似与张公进行着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拜谒之后,吴老又带领大家到云锦湖畔在建的张养浩纪念馆工地察看,向相关负责人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参观完后,吴老应邀参加了张养浩生平研讨会,并与在这里等候的好朋友、早年同为全国人大代表的济南北园村改革开放带头人李春圃相聚叙旧。研讨会上,吴老回忆起他刚参加工作时的一段故事:1968年,吴泽浩从广州美院毕业后,被分配到济南工作。当时负责大学生分配工作的人是个不懂文化的“大老粗”,他接过报到档案后连看也不看。当吴泽浩向他表明自己是美术学院毕业的大学生,接受国家分配到济南工作并请他接洽安排时,他带着厌恶大学生和知识分子的偏见竟然说:“哪有你们的工作?”一副拒收的样子。吴泽浩见他不通事理,便介绍自己可以画宣传画、画伟人像等。这正中这位“大老粗”的下怀,因为济南正缺这方面的人才,他马上答应安排吴泽浩到济南市群众艺术馆工作。吴泽浩到那里后,开始教一批前来学习绘画的工人绘画,其间许多有才华的人跟吴泽浩学画多年,改革开放后均成为山东的著名画家。
但当初的分配拒收事件给吴泽浩的心中留下了很大的阴影。他后来在画历史人物画查阅资料时,发现了元朝廷对文人进行压榨的一段历史。他说,元朝廷统治者重武轻文,将中国的文人儒士贬低为“官吏僧道医工匠娼儒丐”,使元代文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统治者的无情压榨逼迫文人与底层大众紧密团结,并促使了元曲的诞生,奠定了其大众性、普及性和通俗易懂的文学性的基础,因而也造就了元曲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吴泽浩从此开始研究元曲的诞生、发展及其对社会、对文化、对历史的影响,也从中深刻了解了张养浩在元曲方面的巨大贡献,并于2000年画成近80幅“元曲录魂”系列作品。
吴泽浩认为,张养浩对元曲的贡献应同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同列。在现场,他拿出特意带来的一本《元曲录魂》画集,将当时创作的4幅《张养浩元曲曲意图》一一讲述给大家。吴泽浩的发言引起参会人员的共鸣,20多位文化界人士、张养浩故里的乡亲和后辈、吴泽浩的学生等纷纷发言畅谈张养浩的历史功绩,谈到吴老发言对大家的启迪,谈论起吴老“以学养入画”画风的特点,同时称赞他带学生现场感悟历史文化的教学方法。座谈中,吴老现场在《元曲录魂》画集上题写了“张养浩纪念馆收藏。吴泽浩捐赠”的字样,委托张养浩故里负责人捐献给张养浩纪念馆收藏,又拿出他之前写好的一幅张养浩的元散曲代表作《山坡羊·潼关怀古》捐献给张养浩故里。
最后,吴老请其学生曹法东为大家诵读了这首散曲。“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在激扬、悲悯的诵读声中,吴老表态,待张养浩纪念馆落成时,他将把精心创作的一张六尺整幅的《张养浩》(见图二)捐献给该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