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价值体系,深刻影响着民族的意识形态、社会行为和艺术创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族精神渗透至社会各个层面,并在文学、艺术等领域得到丰富表达。艺术作为思想和情感的外在载体,常常反映一个时代、民族的精神面貌和社会诉求。在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动荡中,艺术既是审美活动,又承载着社会变革、民族振兴的时代使命。
徐悲鸿作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不仅注重技法创新,更关注艺术在社会、历史与文化中的作用。他在作品中深刻融入民族精神的表达,通过对历史人物、革命精神与民族团结的描绘,为民族文化复兴和国家振兴作出了贡献。从《九方皋》到《田横五百士》,再到《愚公移山》,徐悲鸿通过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时代使命感,构建了具有深远意义的艺术体系,展现了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再创造。徐悲鸿在融合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技法的同时,不仅展现了民族精神的独特内涵,也为中国现代绘画提供了新方向。因此,徐悲鸿的创作深刻反映了时代与民族的精神诉求,研究其艺术创作有助于深入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并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思想资源与灵感。
一、创作动机与艺术特征
《九方皋》创作于1928年,取材自《列子·说符》中的相马典故,讲述了九方皋凭借卓越的相马能力,识别并发现千里马的故事。这一故事反映了人类对卓越人才的渴求与珍视。徐悲鸿将这一古代故事与自己的人生经历相结合,既表达了他对“伯乐”与“千里马”关系的深刻理解,也彰显了他个人对艺术才能的高度关注和对优秀人才的尊重。作为一位艺术家,徐悲鸿曾获得多位“伯乐”的赏识,他的艺术成就与所经历的“识才”过程密切相关。通过这一作品,徐悲鸿不仅希望唤起社会对人才的重视,也进一步表达了艺术家在时代中的责任感。
在艺术表现上,《九方皋》融合了中西绘画技法,人物形象与结构表现发挥了徐悲鸿深厚的西方绘画功底,九方皋的形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其沉稳与内敛的气质,而马的描绘则精确再现了徐悲鸿对动物形态的精准把握。作品简洁而有力的构图样式,使人物与背景彼此相得益彰,凸显了作品中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默契与理解。
《田横五百士》创作于1939年,取材自《史记》中的历史故事,描述了田横与五百壮士赴义自刎的悲壮场面。这一历史事件反映了革命义士的坚定信念与英勇精神,而这一创作正值抗日战争的关键时刻,徐悲鸿通过这幅作品,表达了对革命义士精神的深深敬意与赞美。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英雄人物和革命精神的渴望,同时也带有对社会现实的批评与对未来的期许。徐悲鸿将这一历史故事与自己的时代使命感相结合,传递了强烈的时代责任与民族希望。
在这幅作品中,人物的形态、动作精准而富有表现力,徐悲鸿通过对人物神态动作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各自的情感与决心,为作品带来了戏剧张力。画面色彩鲜明,借助强烈的色彩对比,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也为其增添了浪漫主义气息。徐悲鸿通过对人物神态的细腻刻画,在再现历史场景的同时,也成功传达了革命精神与民族情怀。
《愚公移山》创作于1940年,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故事源自中国古代寓言,讲述了愚公凭借坚韧的毅力不断移山的故事。徐悲鸿通过这一富有象征意义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对民族团结和抗战胜利的期许,并以此象征性地传达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这一作品不仅是对战争艰苦现实的反思,也是对民族精神、团结力量与抗争意志的崇高礼赞。
《愚公移山》继续融合中西绘画技法的优点,徐悲鸿通过保留中国传统绘画的流畅线条,巧妙地融入西方油画的透视、光影及立体感,赋予作品更强的动感和生命力,呈现出深刻的艺术表现力。愚公形象的坚毅与无畏在画面中得到了极为鲜明的呈现,他不畏艰难的姿势与表情,借助背景山脉的渲染,突出了他对困难的决绝与不屈,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战争中的坚韧精神。
二、作品的影响与意义
徐悲鸿在《九方皋》中深刻探讨了“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通过这一典故,他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以及社会对人才发现和培养的责任。徐悲鸿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反思了社会中存在的忽视与埋没人才的现象,呼吁社会提供更为宽广的空间与支持,让更多的优秀人才得以崭露头角。这一作品不仅是对艺术创作的思考,也是对社会责任的深刻认识。《田横五百士》和《愚公移山》均以革命精神与民族情怀为主题,徐悲鸿通过这些作品激励了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下,徐悲鸿的作品成为激发人民团结和坚持抗战的重要精神力量,这些作品不仅传递了民族精神,也反映了民族团结、奋力抗争的时代呼唤。
徐悲鸿的艺术创新不仅体现在技法上,更体现在对中西绘画传统的有机结合上。他成功地将西方油画的表现手法与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技巧相融合,创造出富有表现力与感染力的艺术作品。这一创新对中国现代艺术的成长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后来的艺术家提供了宝贵的艺术资源和思想借鉴。
三、结语
徐悲鸿的艺术创作不仅在技法和形式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也通过作品传达了深刻的民族精神与时代使命。《九方皋》《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等作品,不仅再现了历史故事,还深入探讨了人才培养、革命精神与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九方皋》强调了对人才的重视,呼吁社会关注人才培养,而《田横五百士》和《愚公移山》则传递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的不屈抗争精神。徐悲鸿通过中西艺术技法的融合,为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开拓了新方向。总之,徐悲鸿的作品不仅是个人艺术风格的探索,更是时代精神的展现,在推动中国现代艺术进步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后世的艺术创作与文化传承。(作者系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中国工笔人物画专业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谈晟广,杜鹏飞. “不知谁是九方皋”——从与廉泉的交游看徐悲鸿《九方皋》的创作 [J]. 中国美术,2018 (04):26-37.
[2]华天雪. 关于徐悲鸿中国画《九方皋》的两种解释及其他 [J]. 美术观察, 2016(09):111-114.
[3]沈宁. 徐悲鸿《田横五百士》若干史实考辨 [J]. 美术观察,2024(06):75-81.
[4]唐培勇. 《田横五百士》与徐悲鸿油画艺术研究[D]. 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4.
[5]屈波. 模特、米开朗琪罗与力士:徐悲鸿《愚公移山》壮汉图像的生成 [J]. 文艺研究,2018(12):132-140+2+181.
[6]苏文惠. 《愚公移山》:中国寓言的国际性意义 [J]. 美术,2020(09):9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