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疗法: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财富   2024-12-27 15:43   江苏  


在2024年,细胞疗法领域的动态令人关注,但这些看似波澜壮阔的进展背后,或许掺杂了更多的市场情绪和投机炒作成分。无论是资本市场的频繁波动、监管政策的变化,还是技术的所谓突破,这些表象是否真正反映了行业的基本面发展,仍需审慎评估。随着阿斯利康以12亿美元收购亘喜生物、Adaptimmune的Tecelra®成为全球首个获批的TCR-T疗法,以及Autolus推出简化治疗流程的新型CAR-T产品,这些事件固然引发关注,但是否足以支撑目前市场的狂热,则值得进一步探讨。资本、监管与技术的表象交织,可能掩盖了行业更深层次的挑战与不确定性。



1

资本热潮中的冷思考


2023年12月26日,阿斯利康宣布以12亿美元收购亘喜生物,成为中国Biotech历史上首个被跨国公司完整收购的创新药企。尽管市场对此反应热烈,美股当日亘喜生物股价暴涨60.26%,但其长期影响仍存疑。亘喜生物的技术平台FasTCAR和TruUCAR确有一定创新价值,但其实际临床转化能力与商业化前景能否匹配市场预期,仍有待观察。



时隔半年,2024年7月12日,传奇生物又被曝出收到并购邀约,其股价随即大涨超12%,引发市场热议。然而,这笔估值高达150亿美元的潜在交易,是否过度透支了市场对其未来的乐观预期?传奇生物的核心产品Carvykti®虽在血液肿瘤领域取得了销售突破,但其依赖单一产品的现状及面临的竞争压力,可能为其后续发展埋下隐忧。


资本市场的收并购热情或许更多反映了长期想象的空间,而非行业目前的根本性进展。2024年下半年,细胞疗法概念的波动性进一步加剧,这种波谲云诡的市场表现值得警惕。

资本市场的收并购热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业对未来增长空间的期许,但现阶段仍有两个核心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创新支付方式的落地,二是底层技术的突破。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细胞疗法能否真正实现规模化应用,而非停留在高价且局限的治疗领域。


当前,全球CAR-T疗法已上市产品达到11款,其中中国市场上的5款产品售价普遍超过100万元,但其商业化推进却面临较大障碍。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尚未建立有效的支付体系。美国市场的DRG打包支付和基于疗效的报销机制为患者提供了经济支持,而中国目前缺乏类似模式,国家医保局对创新药物的支付持谨慎态度。例如,复星凯特推出的按疗效支付计划(PfP)为高价药物提供了一种新型支付方式,但仅能覆盖部分患者,其推广效果有限。而在国际市场上,法国、德国等国家已探索支付与疗效挂钩或分期付款模式,为中国提供了潜在借鉴。



此外,CAR-T疗法高昂的生产成本和漫长的制备周期始终是商业化的技术瓶颈。现有的自体CAR-T疗法需从患者血液中提取T细胞进行个性化改造,导致价格难以降低。通用型CAR-T的开发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向,能够从健康供体中提取细胞并实现批量生产,但免疫排斥和疗效持久性仍是未解难题。科济药业和亘喜生物等企业已尝试通过技术手段优化生产工艺,如HLA表达调控和双特异性CAR设计,但实际疗效和适用范围仍需进一步验证。



根据统计数据,2023年全球CAR-T市场规模达84.4亿美元,其中美国市场占20.7%,约为17.5亿美元。2023年CAR-T产品的总销售额为37亿美元,相较2022年的26.9亿美元增长了37%。然而,这一增速低于2022年的57.8%。从全球产业发展来看,如果支付方式和技术突破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资本市场的热情恐难以持续,细胞疗法的发展可能陷入增长停滞的困境。



2

“通用型”技术保留悬念


8月1日,Adaptimmune的Tecelra®获得FDA加速批准,用于晚期滑膜肉瘤的治疗。这一疗法被市场誉为TCR-T技术的首次商业化应用,也是全球首个实体瘤T细胞疗法。Tecelra®与传统CAR-T疗法在技术路径和适应症上均有所不同:CAR-T疗法主要针对血液瘤,通过人工抗原受体识别肿瘤细胞,而TCR-T疗法则依赖T细胞受体(TCR),通过MHC分子呈递的抗原片段,能够覆盖更广泛的肿瘤类型,包括实体瘤。然而,高昂的定价72.7万美元不仅限制了Tecelra®的市场渗透,也凸显了细胞疗法商业化的成本瓶颈。



尽管TCR-T疗法在拓展实体瘤适应症方面取得了技术性突破,但从产业基本面来看,其作用可能更倾向于改良意义,而非革命性进步。细胞疗法产业的本质技术突破仍然依赖于“通用型”技术。与TCR-T或局部技术的优化相比,通用型CAR-T疗法能更显著地降低生产成本并解决免疫排斥问题,是实现规模化应用的关键路径。同时,TCR-T疗法在市场上还面临TCE双抗的直接竞争,这种竞争源于两者在设计思路上的相似性。TCE双抗通过双特异性机制,一个靶点靶向T细胞,另一个靶点靶向肿瘤细胞,通过双抗分子将T细胞引导至肿瘤细胞,从而激活T细胞杀伤肿瘤。相较之下,TCR-T疗法虽然具备识别更广泛肿瘤抗原的能力,但在商业化速度和治疗便利性方面显著逊色于TCE双抗。这使得双抗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定优势,尤其是在价格敏感和患者接受度高的治疗领域,进一步削弱了TCR-T的市场潜力。因此,单纯依靠局部技术更新难以为细胞疗法产业的基本面带来长久支撑,真正的破局点仍需依赖通用型技术的成熟与广泛应用。


11月25日至11月29日,通用型CAR-T疗法在美股市场掀起热潮,多家相关公司股价显著上涨。然而,这一轮涨势是否基于真正的技术突破或商业化潜力,仍值得怀疑。以Poseida等公司为例,其股价在一周内飙升227%,其在研通用型CAR-T疗法生产效率高、成本低的理论优势虽被广泛宣传,但其目前只处于1期临床,数据尚未充分证明其疗效与安全性足以替代传统疗法。甚至连其能否顺利商业化也还打着问号。



同时,“通用型”细胞疗法的发展逐步走向多元化,尤其是在导航分子的精细化设计上展现出一定潜力。12月2日,Senti Biosciences公司公布了其SENTI-202疗法的积极1期临床结果,这是一种逻辑门控现货型CAR-NK细胞疗法,核心技术包括“或门”激活型CAR靶向CD33或FLT3抗原、“非门”抑制型CAR保护健康细胞,以及可控释放的IL-15增强细胞活性。这种设计显示了导航分子在精准靶向和安全性提升方面的可能突破。尽管通用型疗法仍处于早期临床阶段,但对于导航分子的精细化设计,无疑是细胞疗法未来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总体来看,所谓通用型疗法从概念走向现实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障碍与不确定性,当前的市场狂热可能更多反映了资本对概念炒作的敏感性,而非行业的真正成熟。



3

新瓶装旧酒


12月18日,Mesoblast的Ryoncil®获FDA批准,用于治疗类固醇难治性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成为在美获批的首个基于间充质基质细胞(MSC)的疗法。然而,Ryoncil®的上市并非技术上的全新突破。事实上,这一产品最早由Osiris公司研发,名为Prochymal®,并在2012年于加拿大和新西兰上市,是全球首个获批的异体骨髓MSC疗法,也是首个用于治疗GVHD的干细胞产品。2013年,Mesoblast从Osiris收购了Prochymal®并更名为Ryoncil®,此后十余年,Mesoblast几乎孤注一掷地推进该疗法的上市进程。


尽管Ryoncil®的即用性和风险控制方面具有优势,但其“通用”内涵更多基于MSC天然的低免疫原性,而非克服免疫排斥问题的技术突破。从全球视角来看,MSC疗法在多个国家早已获批上市,例如Prochymal®、Alofisel®和Temcell®等,这些疗法通过同种异体MSC实现了免疫调节与组织修复。然而,MSC疗法的“通用”本质与CAR-T疗法的通用化目标有着显著差异。CAR-T疗法的通用化依赖于复杂的基因编辑技术,以解决T细胞引发的免疫排斥问题,这种技术路径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在商业化推进中的成本与技术壁垒更高。


当前市场有关细胞疗法“通用性”的信息披露,需明确区分技术内涵,以避免过度解读。虽然Ryoncil®在美获批具有重要意义,但其并未真正突破细胞疗法的通用技术瓶颈。



4

尾声


在这一年中,细胞疗法领域的确经历了许多看似辉煌的事件,但更需冷静看待这些进展背后的泡沫与风险。2024年细胞疗法股价的波动更多受到情绪面和消息面的刺激,无论是收并购、监管批准,还是早期临床数据的公布,这些事件对市场情绪的短期驱动作用远超其对产业基本面的实际影响。事实上,细胞疗法领域在技术突破、商业化路径以及支付模式方面仍然面临诸多挑战,这些问题未有实质性解决。


- END -


细胞疗法叒出新变化



细胞疗法突破实体瘤一小步




新财富
标杆评选,连接资本圈;财富资讯,服务资本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