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9日,是已故中国文联终身成就艺术家、导演黄蜀芹诞辰85周年。
导演,中国文联终身成就艺术家黄蜀芹
黄蜀芹出生于上海,1964年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后,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工作。跟随谢晋在《啊!摇篮》(1979)和《天云山传奇》(1980)中任副导演。1981年开始独立拍片,先后执导电影《当代人》《青春万岁》《童年的朋友》《超国界行动》《人·鬼·情》《画魂》《我也有爸爸》《嗨,弗兰克》等8部,电视剧《围城》《孽债》《承诺》《上海沧桑》《啼笑因缘》等;电视电影《丈夫》和《红粉》,昆剧《琵琶行》,话剧《金锁记》等。作为中国第四代成就卓著的导演,她的作品多次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等国内外重要艺术奖项,影响广泛。
温情回顾
人生朝露,艺术千秋。
我们在此深切纪念黄蜀芹导演,并试图通过回忆Hishorts!与黄蜀芹导演的种种联结,将她的过往与作品牢牢铭记。
在2021年,Hishorts!与“厦门保存影展”联合举办了“四·四十:温情回顾”的主题的展映活动,其中放映了黄蜀芹导演的《青春万岁》,影片带我们追溯了第四代电影人洋溢的青春回忆。
《青春万岁》改编自王蒙的同名小说,讲述了女高中生杨蔷云与郑波努力帮助周围的女同学认识到集体的温暖,女生们的创伤也在集体的怀抱中被抚平,从宏大到细微之处尽现五十年代那久远而朦胧的青春记忆。
除了展映黄蜀芹导演的作品,我们还在同年与厦门保存影展联合打造了以“#影二代#我的父亲母亲:第四代导演的影像追溯”为主题的论坛活动,以对包括黄淑芹导演在内的第四代导演的回望与寻访,重新思考当代电影人的存在,打开面向未来的道路。
2021年Hishorts!与厦门保存影展公同举办的“#影二代#我的父亲母亲:第四代导演的影像追溯”论坛活动
郑大圣导演在现场与我们分享了母亲黄蜀芹在拍摄《不了情》时的一则小故事:当时片场需要一个会弹钢琴的小朋友,而最方便的就是用工作人员的小孩,后来黄蜀芹被大人带着去片场见导演、编剧、摄影师。
那一年黄蜀芹才9岁,正值换牙期,缺了一颗牙,所以无论如何都不肯好好拍,不肯笑。而桑孤导演是一个脾气特别好的人,从来不跟人发脾气,他用上海话跟黄蜀芹说,“妹妹你笑。”但她就是不笑。直到摄影棚突然出了故障,一个灯倒下来砸在导演脑袋上,她一下就笑了,桑孤导演立刻让摄影师拍。
在论坛现场,郑大圣导演还谈及了自身作品里的戏曲元素所受祖辈及父母的影响。他透露:“这与他的外祖父母有关,虽然最直接的是成本不够,因为用正常的电影语言或者制作标准无法完成的,才转而从戏剧、戏曲去“偷”一个更写意的概念,而追根究底,有这个思路是因为外祖父母致力于戏剧,所以才让他比较近水楼台地知道那有一个很大的资源。”
郑大圣导演于#影二代我的父亲母亲:第四代导演的影像追溯”论坛活动现场讲述祖辈对自己的创作影响
而在2024年9月9日,上海电影家协会也为我们深入讲述了黄蜀琴与郑大圣一家两代导演如何传承演绎昆剧《琵琶行》,以此纪念导演黄蜀芹诞辰85周年。
以下内容转载自上海电影家协会公众号
作者:上海电影家协会
2000年5月,由王仁杰编剧、黄蜀芹执导、昆剧表演艺术家梁谷音主演的昆剧《琵琶行》在上海“三山会馆”古戏台演出了十余场。这部作品第一次让戏曲走出传统剧场,在户外的古建筑空间演出,这在当年是颇为“创新”之举,也成为全国首例实景演出的昆剧。后来,该剧还赴德国柏林上演,演出时连过道上也站满了外国观众。20多年后回望,这场演出堪为“沉浸式戏曲”的鼻祖。
2000年版《琵琶行》主创合影
《琵琶行》在德国柏林演出
时隔24年,上海昆剧团重拾这部极具创新意识和先锋气质的作品,全新创排的新古典主义昆剧《琵琶行》,于9月7-8日在1862时尚艺术中心上演。
新古典主义昆剧《琵琶行》演出海报
这一新创版本,可谓是“一个团、一家门、两代人的守正创新版”——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导演郑大圣是黄蜀芹的儿子,扮演琵琶女的是梁谷音的学生沈昳丽,这位上昆著名闺门旦,也正是郑大圣的妻子。而白居易则由上昆著名小生黎安饰演,执行导演是上昆的倪广金。
(左)沈昳丽饰演琵琶女“倩娘”,(右)黎安饰演白居易
“过了四分之一世纪,我们为何还是要重新上演这部昆剧?”这是郑大圣始终在思考的问题,“当时,梁谷音老师、王仁杰老师已经做了如此大胆的尝试,我们想试试还有什么别的可能。”
郑大圣记得24年前在三山会馆看母亲黄蜀芹执导《琵琶行》的情形,“三山会馆离黄浦江航道不远,昆曲声中,我偶尔能听到过往船只的汽笛声。《琵琶行》在当年是非常大胆的开创性演出。今天,我们想试试看还能做什么延伸。黄浦江完全不一样了,像换了一个世界。今天的《琵琶行》是与时代的互文与回应。”
黄蜀芹与郑大圣
郑大圣说,之所以选择1862时尚中心这个空间上演《琵琶行》,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在黄浦江边的‘1862船厂’,天然就在黄浦江边;演出的时间,与古人送客道别的秋天也在同一个情境里,就是这首诗的前四句。”二是因为,基于船厂本身的重工业遗存依然被保留在剧场内,这个空间彰显着现代感。舞美依然会保有京昆固有的一桌二椅,但是在舞台设计上留给剧组的创造空间也很大。
1862船厂
郑大圣的戏曲理念颇令人认同:“昆剧,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只有与今天的生活相关联,才是最好的生命形态。”
王仁杰编剧的《琵琶行》将原作88句长诗分成《泼酒》《商别》《相逢》《失明》《余音》五个部分,通过白居易和琵琶女两次相逢的巧妙架构,去展现人生境遇的戏剧性变迁。此次《琵琶行》,郑大圣并没有在王仁杰的剧本里增加内容,而是重新组织了叙事结构,试图找到与当代人对话的“气口”:“我们生活在短视频的节奏里,3分钟都嫌长,恨不得拉进度条,所以要试图找到快与慢的分寸。”
他创新采用蒙太奇手法,利用闪回回溯往昔,引领观众穿梭于主角人生各阶段的光影交错中,体味生命的无常,诠释“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
2024新古典主义版昆剧《琵琶行》
“我希望,观众能在舞台上,看到琵琶女与白居易在一千年前的相遇;而此时此刻,今天上海的车水马龙与汽笛鸣响,也正在同步发生,” 郑大圣希冀,传统文化不是一种隔绝的、古代的“传奇”,而依然是绵长悠远地浸润于当代生活的日常,“让一千年的唐诗、五百年的昆曲依然能回响在秋日的江边。”
当然,他在新版中,也致敬了三山会馆版:“梁谷音老师一直勇于创新,破了再立,立了又破。这在当年是一件多么大胆、前卫的创举。”
“时代在进步,观众在变化,昆曲在进步。”梁谷音表示,新版《琵琶行》剧组没有改动王仁杰剧本,又做了大胆创新,全剧大气而流畅,充满了诗情画意。
上海市文联专职副主席、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表示:“新古典主义昆剧《琵琶行》,是对经典的回望与再创,是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观念的融合创新,是推动传统昆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更是我们对前辈艺术家们的深情致敬。”
综合来源于上观新闻、文汇报、新民晚报以及上海昆剧团公众号
2024HiShorts! 全球征片正式启动!
HiShorts! 厦门短片周是国内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最具品牌公信力的短片节展品牌,以“国际化、年轻化、中国美”为特色,在厦门市影视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指导下,HiShorts! 成功在厦门思明区、同安区、翔安区落地5届,活动包含竞赛、展映、论坛、市场、成长、社交6大板块,成为每年金鸡之后厦门最具吸引力的全国性青年电影文化活动。
经过5年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HiShorts! 探索出一套适合短片竞赛的评审体系:每年征集来自80多个国家、5000部以上短片,内容辐射剧情、纪录、动画、实验、商业、MV六大单元;当代艺术家徐冰出任艺术顾问、韩国导演李沧东、张律、奥斯卡最佳美术指导叶锦添、《方形》导演Ruben Ostlund、导演李少红、张杨、章明、郑大圣、香港作家陈冠中先后担纲终审,公平公正公开的评审制度得到了业界认可,成为2020豆瓣电影官方唯一合作影展,财新传媒社长胡舒立出席活动现场。
自诞生以来 HiShorts! 始终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力求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开风气之先:连续两年完成了最大规模的短片线下展映,每年在厦门放映200部短片,30余场映后交流和跨界论坛等,在全国已经连续举办了各类展映活动超过800场,并开创性地将跑步、音乐、读书会等形式引入电影节,2020年更是启动了全国最大规模的音乐影像放映,并设有政府晚宴、导演酒会、星光红毯、颁奖典礼等丰富的大型活动,策展理念先锋前卫,内容丰富、跨界多元,吸引了国内电影、纪录片、动画、音乐、文学、艺术、学界、媒体等各行业领袖。
下一个10年,HiShorts! 将致力于探索出一条青年影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并在不远的将来将HiShorts! 打造成为“有态度,有调性,有追求,有远见”的内容平台,以在影像媒介领域探索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复兴,引领未来青年文化新趋势。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