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從來不僅起到果腹作用,尋覓和品評美食的過程涵蓋不少生活美學,食物背後更蘊藏獨特的文化與歷史。
在11月17日於深業上城聯合書店舉辦的「香港談食錄」講座中,飲食作家徐成便與在場觀眾暢談自己多年間「走走吃吃」的感悟。
徐成
徐成是浙江人,在天南地北生活過,目前定居香港。他是金融從業者,也是飲食作家,著有《香港談食錄》兩卷,《日本尋味記》卷一,並擔任CCTV與RTHK合拍紀錄片《香港之味》總顧問及《香港地方誌·飲食卷》撰稿人。此外,他還是文學翻譯,已出版譯作兩種。
徐成人生最大樂趣在於走走吃吃,在香港街頭巷尾各類食肆留下覓食身影,又常在世界各地尋找美食,希望通過文字將對美的追求與讀者分享和探討。他在《大公報》撰寫飲食專欄「飲饌短歌」,2014年開設公眾號「走走吃吃」。
透過細緻觀察,經年累月沉澱心得,在敏銳的味覺指引下,徐成寫就一篇篇食味分享。其對飲食的抒發並非蜻蜓點水般的粗評,而是對比不同地域、菜系、時代,博古通今抒發出的卓見。
作為遍嚐大江南北、中西歐亞各菜系,品味修煉有成的嚐食者,徐成在今次講座中,介紹了自己的飲食見聞和研究發現。
他提到,咕嚕肉起初是用筍片來炒,沒有菠蘿,而當今大家熟悉的加菠蘿的咕嚕肉,則是80年代罐裝菠蘿流行起來後的改良版。如今菠蘿已成為咕嚕肉菜式中不可或缺的主角,而少有人知道它曾經的歷史。
「其實人類的知識傳承都挺脆弱的,菜系的傳承、烹飪的傳承,不再那麼常用的時候,可能就真的會消失」,徐成語帶遺憾。
現代人生活離不開外賣,而因為外賣在2008年前後才開始風靡,在80、90年代少有見到,所以很多人以為它是現代產物,其實不然。
徐成翻閱過往記錄發現,早在宋朝人就有外食習慣,外賣也不少見,而宋代人活得甚至比現代人還精緻:他們會用抹茶泡沫雕花、養貓還需要寫聘書送聘禮,有一套從上到下的生活美學,普通人也可以受益於這種美學。
美食承載鄉愁,小時候「身在此山中」未能理解精妙的家鄉美食,長大後才能看出它的特別。
徐成談及家鄉嵊州榨麵的部分令不少觀眾動容:榨面由精製燦米製作,經洗米、浸潤、磨細、壓榨、靜滲(亦稱微發酵)、攪拌、成稞、煮稞、冷卻、上榨、成麵、煮麵、冷浸、分條於竹笠中成圓盤形、避烈日、背風曬乾等二十多道工序製作而成。嵊州人家裡一般都有一些榨麵存貨,主婦想輕鬆一點的時候,拿出一張榨麵餅,兩個人一人半張,打幾個蛋花、撒點蔥花,就是一餐飯了。
小時候總被媽媽追著問「吃不吃榨麵」的徐成,對這道家鄉小吃十分抗拒,二十歲前後更是想去大城市體驗更多新鮮事物,無暇顧及家鄉的種種,直到他離家多年,重新吃到這一口家鄉味,才發現它原來如此特別、如此美味。
他在講座中透露,在《香港談食錄》、《日本尋味記》後,他打算重新探索家鄉的美食,這也是他下一本書的主要內容。
在提問環節中,不少觀眾提及當今吃飯時「打卡」風氣甚濃,不少人本末倒置,拍照發圖炫耀的目的遠大於享用美食的目的。
對此,徐成表示,「我覺得還是要熱愛美食和生活本身,而不是執著於它帶來的附加價值。比如說去了一家難訂的餐廳,這不是炫耀的資本,而是你享受這個過程:我終於訂到了、我去到了,這是個很開心的過程,就足夠了。」
接下來還將有不少講座、展覽及文化對談活動在深業上城、益文書局、福田區圖書館舉辦。
更多最新資訊,大家可以關注「悅讀香港」的小紅書及微博~
(本文圖片來自橙新聞)
來都來了,點個「在看」吧~
橙子君拍了拍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