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讀|當敦煌遇上故宮,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民生   2024-11-25 10:02   中国香港  




敦煌與故宮地理位置相距甚遠,卻都是中國歷史上的文化瑰寶。


「故宮館藏X香港非遺」展活動精彩繼續,11月17日於深圳深業上城舉辦「當敦煌遇上故宮:在香港發現文化中國」講座,邀請香港天籟敦煌樂團創辦人紀文鳳與前香港商務印書館總編輯張倩儀,從各自的專業領域出發,分享她們在文化傳承的心得,探討如何在香港這座中西文化交匯的城市中,探索中國文化的深度與廣度。

香港天籟敦煌樂團創辦人紀文鳳(右)與前香港商務印書館總編輯張倩儀(左)


張倩儀在講座中回憶其與故宮的淵源,分享香港商務印書館與故宮博物院合作出版《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的過程。她提到,香港商務印書館最初並非故宮博物院的首選合作方,但因其他出版社對出版內容有所取捨,故宮博物院最終選擇了香港商務印書館完成這項龐大的出版工程。


張倩儀坦言,當時她對此項目不感興趣,認為故宮的文物是「我們經常看見的東西」,不值得花十年來製作這套書。然而,隨着時間推移,她逐漸認識到整理故宮文物的價值,並深刻體會到文化傳承的意義。


張倩儀


而她對敦煌的認知同樣有這樣一個過程。她回憶自己首次到訪敦煌時,並沒有被當地的文化吸引,甚至「討厭敦煌」,只停留半天便離開。然而,隨著她後來參與《敦煌石窟全集》的編纂工作,她對敦煌文化的理解逐漸加深,最終成為敦煌文化愛好者。


張倩儀認為,故宮和敦煌雖然地理上相隔遙遠,但在文化上有着一脈相承的關係。她強調,只有深入了解這兩座文化寶庫,才能體會到其中的文化深度。


針對香港的文化現狀,張倩儀指出,雖然香港擁有自由寬鬆的環境和快速變通的思維,但缺乏「文化的厚度」。她表示:「在千年後,敦煌仍能讓我們為它做許多事情,但香港是否還能留下什麼文化遺產?」這樣的提問發人深思。


紀文鳳則從音樂角度講述她與敦煌的故事。她在過去十年間多次前往敦煌,並深受敦煌研究院前院長樊錦詩的啟發與感動,遂於香港與幾位同仁成立「香港敦煌之友」,致力於資助敦煌的文物保護工作。這些年來,他們共籌集了3,500萬港元,用於支持不同的保護工程。


紀文鳳


紀文鳳特別提到敦煌壁畫中的音樂元素,如飛天手持的樂器,以及敦煌壁畫中描繪的各種「樂團」,這些音樂畫面令她意識到敦煌的音樂文化對中國音樂的深遠影響。


紀文鳳回憶起2017年帶領香港演藝學院的學生前往敦煌,學生在見到壁畫中的音樂場景時深受感動,「女孩子坐下來,還沒吃飯就哭得一塌糊塗。我就問她們哭什麼,她們就說:『我們看到1,600年前的自己,在壁畫那邊彈奏』」。


這一經歷促使她決心創辦香港天籟敦煌樂團,通過音樂來弘揚敦煌文化。紀文鳳認為,敦煌的洞窟和壁畫雖然是靜態的、冰冷的,但當人們加入音樂時,文化變得充滿情感與生命力。


她還提出,香港與敦煌有着某種「前世今生」的關係。兩者在歷史上都是多文化、多民族、多宗教信仰的大都會,並且在文化交流方面有共同特點。她認為,香港作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可用中西方音樂結合的方式,將敦煌文化推廣到全世界。


紀文鳳與張倩儀的著作



是次「當敦煌遇上故宮,在香港發現文化中國」講座屬「故宮館藏 × 香港非遺」展覽系列活動之一,活動以外,展覽展出逾10幀故宮精品畫作,以及近50件香港非遺精品,供公眾免費欣賞。




接下來還將有不少講座、展覽及文化對談活動在深業上城、益文書局、福田區圖書館舉辦。




更多最新資訊,大家可以關注「悅讀香港」的小紅書及微博~






(本文圖片來自橙新聞














往期精選 點擊閱讀↓↓↓

測評來了!傳說中的香港ICAC咖啡到底好喝嗎?

「屠龍小隊」,判了!

呂志和逝世|13歲創業油麻地賣小食起家,揭秘香港「石礦大王」發家史

港大醫學教授當輔警圓夢:成為一名警察,我感到自豪!

更多香港資訊,盡在橙新聞


來都來了,點個「在看」吧~



 橙子君拍了拍你


邀你點擊閱讀原文來b站一起玩


橙新聞
时事解读、人物专访、港味文化... 这里的文字让你更懂香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