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林特特 图 | 视觉中国
我的左脸有一块斑。去年一年,我起码处理过三次,处理手段包括超皮秒、光子嫩肤、服中药等。
如今,斑是变淡了,却无法根除。出门前,我将粉底、遮瑕、修容高光一一上齐,仔细拍打,仍隐约可见。有时,我对着镜子不免气馁,但我不能持续焦虑,因为这斑,便是因焦虑而来。
一年多前,我从一座城市搬回另一座城市。我需要在一个月内完成买房、迁移户口、孩子转学的任务;两个月内,搬完家。
等一切尘埃落定,我才有时间细致端详自己,发现我的唇角长着泡,脸上有痘,痘消除了,痘印还在,痘印渐深,变成了斑。
我去医院皮肤科看医生。几年前,我工作压力大时也曾爆过痘,在频繁看脸的过程中,我和医生成为朋友。
医生见到我,脱口而出:“你现在怎么像个黄苹果?”她说的是我的皮肤,也是我的气色、状态。说黄苹果是客气了,确切地说,是放了很多天,皮已出现皱褶的黄苹果。开药,安排治疗,医生叮嘱我:“放轻松,你这都是急的,焦虑反映在脸上。”
可是我在做事时,明明有条不紊、按部就班,自认为心平气和、指挥若定啊。
“但是你的身体知道答案,你以为你的极限不止于此。可身体说,你太焦虑了。而你的情绪、你的压力总要有一个出口,总会在某个地方展现。”医生像哲学家,也像心理咨询师。
身体知道答案。
我想起我的大学同学华。
我和华本科读的是师范类专业。毕业后,优秀的华顺理成章地成为省内一所示范高中的老师。
我们是在毕业三周年的聚会上再相遇的。令我吃惊的是,仅仅三年,华胖了,或者说有些肿胀;众人聊天时,华的反应总显得慢半拍,问她点儿什么,她需要凑过来,把左耳朝向提出问题的人,还一再要求:“你再说一遍,我没听清。”
“华,你的耳朵怎么了?”终于有人按捺不住好奇。“你再说一遍,我没听清。”华又凑过去,她的动作说明我们的猜测没错。所有人对视一眼。
此时,华的男朋友、同是同学的陈推门进来。一番问询,一番关心,一番叹息,再一番解释。
原来,一向优秀、顺遂的华,这一年经历了此生从未有过的坎坷。一年前,华所在的中学接到重要任务,要准备一节历史课本剧公开课。没有现成的教材、剧本,一切从头做起。
教研组长王老师,一位一直以来慈眉善目、对华很友好的大姐,对华说:“咱们一起干吧,我负责协调,你负责内容。公开课时,我先上场介绍,学生们自主表演,课上完,你去谢幕,咱俩完美展示,默契合作。”华答应了。
此后,华的辛劳无须赘言。挑选学生,设计剧情,撰写剧本,带领学生从零基础开始排练,一遍遍磨课,听意见,推翻,重建,再推翻,再重建,直至确定最终版。公开课的日子来到,华和王老师均盛装出席。
课程形式新颖,吸引了领导和同事的注意。课程以学生表演为主,老师只在开场介绍和最后的总结环节出现。王老师对华说:“我年纪比你大,资历比你老,我先上;你留着压轴。”华不疑有他。
课程以“昭君出塞”为主题,台词风趣幽默,学生演员们配合默契,表演熟练。一看就知道,辅导老师和学生都下过狠功夫。
以道具为例,王昭君的头饰、衣服、琵琶,无一不是华自小商品批发市场亲自挑选、购得,王昭君额头的流苏饰物,是华一点点用胶水粘起来的手工作业……
40分钟很快过去,掌声雷动。即将谢幕时,华正准备登场,却被王老师拦住。王老师一个箭步登上台,如课开始时一样,她感谢观众,感谢台上的小演员。
华坐在台下,震惊、震动,不可置信。她想冲上台,但礼貌、教养不允许她这么做:今后还要在学校工作,教育局、学校的领导,以及同事,还有校外来观摩的老师会怎么看她?他们会觉得她冒失、冲动、莽撞,而因此造成的后果,她承担不起。
此外,华其实还抱着一丝希望,希望王老师会想起她、提到她,会邀请她一起致谢、鞠躬。可是没有。下课了,众人鱼贯而出,王老师像刚举行完婚礼的新人,站在教室门口,微笑、致谢。
华在一旁盯着她,王老师碰到她的眼神,躲开了,但神色自若,像什么都没发生。
华鼓起勇气上前,她想问责,话说出口,口气却是软的:“王老师,有空时,我们沟通下,关于……”
人未散完,当着他们,王老师一把拉住华,搂着她的肩膀,显得亲热:“小华老师,这次公开课的效果出乎我意料,真得感谢你啊!前段时间,我教研任务太重,你盯过两次排练,我一定要请你吃顿大餐!”
王老师直接抹杀了华在公开课中与她的合伙人身份,只是“帮忙”“两次”“盯过”,只值一顿“大餐”。华扭头就走,边走边滚下泪来。
父母安慰华,说想必王老师日后见到她会感到羞惭,作为教研组长,以后有什么机会会给华。男朋友持反对意见,他要为华出头,向教育局举报,被华拦住:“我毕竟是个新人。我有证据吗?这点事儿,我越不计较,越云淡风轻,越显得我格局大。”
华正常上班,正常上课,没有人能看出她的心事。王老师和她打招呼,她冷漠而保持距离。她掩藏得很好,告诉自己吃一堑长一智,打落牙齿和血吞,算了。谁知,公开课后的第十天,华在讲台上点学生回答问题时,学生回的话,她听不见了。
去医院检查,应激性耳聋。在不在乎,计不计较,创伤有多大,华说了不算,身体说了算。她不能教学,遂请假休息,经过一个学期的调养,才逐渐趋常,可是仍然有些迟钝。
身体知道答案。
我坐在医院的长椅上,等代煎的中药。我刷手机,看到一则微信朋友圈消息。一个熟人说,闭关至少三个月,闲事勿扰。理由是,他得了带状疱疹。
熟人以业务强、能扛事闻名圈内。不管发生什么事,他都用“这事好办,我来办”来缓解下属、合作方的慌乱、紧张。
比如前不久,他在异地筹办一场演出,广告打出去了,票卖完了,临时出现情况,演出不能在线下如期进行。他镇定自若,退票、道歉,把线下的演出搬到线上,据说,不但没赔,还赚了——赚了钱,赚了名声、口碑,堪称“随机应变经典案例”。
我打了个电话给熟人,问他的情况。“我当时以为没事,事情一件一件处理,办法换了一个又一个。惊险又圆满地解决后,我回京,身上没力气,持续低烧,疼,成簇的丘疱疹和水疱长成片。医生说,我是急的。”
身体知道答案。再淡定的人,演技再高明,伪装得再好,别人以为在你那儿不是事儿,有时你自己都觉得不是事儿,但身体不会骗你,它会发出警报,提醒你,警告你,帮你记录你受过的重创,你经历的坎坷,你于无声处听过的惊雷,留下的痕迹。
本文选摘自
《读者》(原创版)2024年11月上
(点击封面,即可订阅)
▼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