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今年暑假两名外国博主的一句“city不city”走红网络,不难发现,路上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了。
随着入境的外国游客数量不断增加,外语导游的需求也在增长,许多热门旅游城市的外语导游供不应求,导游服务费也跟着水涨船高。
像中文导游一样负责讲解和带路,并及时为游客做双语翻译、解答文化差异问题,甚至成为国际游客在中国的“万事通”,对导游来说不是一件能一蹴而就的事。
但仍有不少看到机会的人开始考虑成为外语导游,他们期待利用自己的语言能力拓展新的职业。
01
“先把证考了”
成为一名导游之前,首先要获得导游资格证。
许多学外语的学生开始认真思考考取导游证的可行性:导游资格证终生有效,但能否找到旅行社或协会挂靠,最终拿到导游证开始带团还是要看个人能力。但一个到手的资格证,代表着一种职业选择的可能性。
于是,“先把证考了”,是许多年轻人在大学阶段心心念念的事。
早在外语导游被大范围关注前,在杭州读大学的阿莱就考取了英文导游证。他从小就向往成为导游,但直到上了大学,他才有机会实现自己儿时的梦想。
相比许多人“抓住救命稻草”的报考心态,阿莱显得很平静。起初,他只是认为“考了英文导游证就能出国玩”,开始备考后,他觉得自己选对了。
阿莱本科学的是法语专业,他的英语底子也很好,他发现英文导游考试的面试难度低于中文面试:“比如,杭州的中文导游面试时要背13个景点的导游词,而英文导游面试时只需要背5个。”作为文科生,不少考试内容阿莱以前就有涉猎,只需要稍加背诵,就能去考试。
更重要的是,考取英文导游证后能同时拥有中文团和英文团的带团资格。这样既能提升自己的口语能力,还能赚钱、开拓眼界,何乐而不为呢?
从第一次被朋友引荐接待外国游客算起,阿莱已经担任导游4年了。去年年初,在北京读研的他又考取了法语导游证,如今成为专攻故宫讲解的中英法三语导游。一边深造,一边在空闲时间兼职接待外国旅行团,已成为阿莱最习惯的生活方式之一。
对于白领来说,考取导游证更像是一次拓展职业发展方向的好机会。从2023年开始,本职做海外营销的Andrew就开始备考导游证。对他来说英语导游考试并不困难,于是今年3月,他正式成为一名持证导游。
“无论是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还是对于一些国家的单方面免签政策,在我看来都代表着更宽松、更自由的旅行趋势。”Andrew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好的英语导游能更充分地向外国游客展现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成果。这是他愿意为之努力的方向。
在导游行业里,从业者大多都是自由职业,他们往往会挂靠一两家旅行社,通过旅行社委派获取客源,一些人也会运营自己的社交媒体,希望客人们直接与自己联系。
每次外语导游们发帖聊到自己的工作,评论区中有很多纠结是否入局的年轻人。大家都默认外语导游工作内容有趣,时间自由,能交到不少外国朋友。
市面上,中文导游每天的收费标准为350~500元,英文导游每天的收费标准为600~1000元,其他的小语种导游甚至能收取更高的导游服务费。明显的收入差异,是不少人期待考取英文导游证的原因之一。
在Andrew接触导游工作的这段时间里,他也感受到了不稳定。“淡旺季特别明显。现在我能稳定在一个月接五六个外国团,总共工作10到15天;到了淡季,很有可能一个月大部分时间都没有团。”
外语导游行业的供需渠道也并不算畅通:虽然可以靠网络宣传、朋友介绍或口碑营销获得客源,但外国游客并不熟悉中国的互联网平台,往往会选择让旅行社、网站委派导游,因此,个人导游能被有需求的游客找到的概率并不算高。
而真正开始上手后,每天跑线、风吹日晒是无法避免的,无论哪个语种,导游需要不停地讲解、不停地满足旅客的需求是最基本的。
入境团地陪谢导说:“比如说,马来西亚的游客几乎都要求一定要喝冰水,要特别给他们准备,到的地方几乎都要求有空调,再简陋的情况也得想办法解决。”每次与不同国家、地区的人磨合,很考验导游的情商和社会经验。
拥有24年带团经验的石导表示,虽说近年来他确实目睹不少新鲜血液加入这一行业,但总体上看,年轻从业者仍不算多。“现在入行的年轻人有语言优势,这是非常好的,但是他们或许还需要培训和沉淀一段时间。”
几位导游都说,自2023年以来,入境团的数量一直在缓慢增加。以往谢导两三个月才能接到一个入境团,今年以来几乎每个月都有两三个。
石导最近一个月内带了4个入境团。他十分看好外语导游的就业机会:“这里一定会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所以外语导游需求量会越来越大。”
质疑声同样是存在的。一部分人认为,随着社交媒体平台、翻译软件和AI技术的发展,外语导游并没有什么竞争力。
在阿莱看来,一个导游能提供的服务不仅仅是讲解,“与人互动的感觉是技术手段无法替代的。”
“的确,年轻一代的人可能更喜欢自己探索。”Andrew也解释道,但目前有外语向导需求的团体以家庭团、商务团及华侨团为主,年龄横跨30~80岁。他们很希望深入了解旅游目的地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且更希望有人帮助他们规划整个行程。
因此,Andrew每次接团前都会与外国游客电话沟通,了解对方的国籍、人数、年龄段、具体需求等等,根据这些信息定制线路,安排最佳的方案。
作为外语导游,除了讲解好每一个景点,自己能输出的更多是“中国人到底怎么生活”的信息。Andrew相信,让外国游客与一个中国人、与中国人文特色产生深度联系,或许能改变一部分人心中的刻板印象。
最重要的是,让不同国家的人互相了解对方的生活状态。“这样的双向互动,才是让未来的导游行业向精细化发展、越变越好的契机。”石导说。
作者简介: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惊蛰青年(ID:wakinglism)一座Z世代博物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