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法】无人机“云上执法”工作法/数字执法实验室“五个一”工作法

政务   2024-11-20 19:00   北京  

 

无人机“云上执法”工作法



 一

基本情况


苏州支队认真贯彻全省“一体化+智慧执法+信用监管”交通综合执法新模式,积极探索“无人机+执法”路径,创新打造“云上执法”,擦亮“智蓝无人机执法组”特色品牌,全力构建“水陆空一体化”无人机执法模式。目前,全市共拥有微、轻、小型各类无人机44台(垂起固定翼无人机1台+机场一个),无人机持证人员62人,其中苏州支队15台、昆山大队2台、常熟大队10台、张家港大队2台、太仓大队6台、吴江大队5台、吴中大队4台,构建市县两级无人机矩阵。

智蓝无人机展示室
 二
主要做法

创新“云上执法”,利用无人机高空视角、机动性、快速响应和高成像精度,有效解决传统执法中的盲区和被动性问题。

一是无人机开展公路水运工程执法检查。利用无人机在施工现场远空采集直观高清影像资料,发现施工现场安全隐患,监测工地扬尘治理,并结合执法人员地面取证工作,形成完整视音频证据链,为处理重大违章违法行为提供客观、有效的证据。破解工地现场道路不畅、交通中断、目力不及、取证难等监管困境。

利用无人机发现问题隐患
二是无人机防范道路运输安全风险。利用无人机打击违规驾培方面,对违法违规驾培活动先行取证,锁定违法行为具体实施车辆,指挥执法检查人员进行精准打击,解决驾培经营市场监管中“抓现行难、固定证据难”等问题。
公路管理方面,通过无人机空中监控,发现、确定未按要求落实扬尘防治措施车辆,固定证据并约谈企业,要求企业主动落实好生产主体责任。
三是无人机助力水上巡航与执法监管。探索使用无人机对船舶运输渣土(泥浆)进行空中夜视侦查,充分发挥无人机执法隐匿性、快速性特点,取得良好成效;在通航水域监管方面,执法人员定期、高频度对监管水域进行无人机空中安全巡查,及时处置桨板、皮划艇驶入航道、船舶违规航行等安全隐患,有力补充传统巡查存在的安全监管覆盖面不足、不及时等问题。

利用无人机发现、取证非法载客

四是无人机热成像助力水上交通应急救援。开展无人机热成像模式在水上搜救工作中的可行性应用研究。通过热成像技术,可以清晰分辨出水面上的不同物体,实现人、机联防运用,尤其在水面开阔的太湖水域上、在大雾或夜间等视线条件不佳的情况下,助力提升水上搜救工作的科学性、精准性、时效性,2023年至今利用无人机开展违章查处及湖区搜救辅助工作50余次。

五是引进垂直起降固定翼飞机和无人化自动巡航机库系统。引进垂直起降固定翼飞机,续航时间延长到两个半小时,巡航半径扩展到30公里,对京杭大运河苏州段38.9公里水域、阳澄湖120平方公里水面和太湖苏州部分湖区开展巡航;引进无人化自动巡航机库系统,开展每日分时段固定自动巡航,自动返回无人值守机场,大大提高了巡查效率。

六是构建无人机数据互通平台。依托“一体化+智慧执法+信用监管”执法新模式建设,不断探索实施“无人机+执法”,推动调查取证“全景化”,构建从支队系统到省局执法“2.0”系统等多级系统数据互通、资源共享的无人机数据平台。
 三
实践成效

苏州支队创新打造“云上执法”,大胆实践探索“无人机+执法”创新路径,打造“智蓝无人机执法小组”特色品牌,全力构建“水陆空一体化”无人机执法模式,在取得实效的同时,还逐步形成一套可复制、操作性强的体系和制度。

一是编制《无人机场景应用实操手册》。系统总结应用无人机在水上巡航、公路巡查、交通建设工程、水上救援等执法领域经验做法,助力全省智慧执法装备体系创新应用攻坚行动,为全省交通执法系统提供示范借鉴。

二是出台无人机使用及培训相关制度。单位先后出台《无人机使用管理规定(试行)》《无人机驾驶培训管理制度(试行)》,明确了使用的范围、程序、破损责任、飞手培训等规定,使无人机从使用到培训走上制度化、规范化道路,规避使用风险。

2023年至今,累计开展水上巡航548架次、工程执法检查35次、驾培检查9次、水上搜救6次、参加各类应急演练7次,累计巡航6018公里,直接参与立案处罚案件30余起,在监测、巡查、取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提升执法质效。














数字执法实验室“五个一”工作法





交通执法数字化是全面深化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改革、有效提升交通执法能力的硬核抓手,是建设一支专业执法队伍、优化执法模式、提升执法效能、加快交通执法从“事”到“制”“治”“智”转变的重要举措。2021年以来,杭州执法队顺应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改革要求,聚焦数字赋能、高效协同、整体智治,与有关公司开展战略合作,打造国内首个交通“数字执法实验室”,以“五个一”为着力点,探索创建数智化、精细化、专业化数字执法大格局,努力实现从执法基础到执法理念的全流程、全领域、全方位转变与提升。相关经验做法获交通运输部及各级领导肯定,成为杭州交通运输执法领域的响亮品牌。

坚持需求导向,打造监管重点“一套场景”

针对日常执法过程中违法频次高、查处难度大、适合非现场预警取证的行政执法场景,杭州执法队采用项目化运行模式,先后将41个执法场景研发课题纳入年度工作方案。

构建精准模型,形成预警研发“一套算法”

针对各执法需求场景,杭州执法队和技术团队利用原有的信息化系统和业务数据平台,将执法流程和取证要求作为算法自动预警的研发逻辑,归集融合行业管理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备案、联网联控、高速收费站过车、高速门架、交警卡口和卫星定位等数据,从时间、轨迹、速度、路网等维度进行算法比对,通过上万条视频素材采集、算法训练生成算法模型,通过上百万条数据汇聚、融合分析生成数据模型。

2024年1月杭州交通数字执法实验室第二个三年战略合作协议签订
深化组织赋能,健全指挥调度“一套体系”

杭州执法队设立覆盖23个基层大队的“数字执法室”,实现市队、大队、中队三级指挥调度,形成大屏、中屏、小屏“三屏联动”以及跨层级、跨区域、跨部门的“三跨协同”,多维度构建完善“3+3+3”数字化指挥运作体系。执法队应急指挥中心专门设立视频巡查岗、数字执法岗,设置数字执法量化指标,明确嵌入数字执法场景应用关于预警信息巡查、抽查、处置、交办等要求,推动场景运行实施,强势推进数字执法规范化高效运行。

指挥中心通过“3+3+3”数字化指挥运作体系指挥调度现场一线执法人员布控查处
规范场景应用,架构深度实践“一套指引”

对经检验可应用可推广的场景,按照“一场景一指引”的原则,围绕如何实施线上执法检查、非现证据采集、异常预警处置、工单交办处理等流程,制定相应工作指引。同时,针对具体场景规范数字执法证据标准、执法程序和处罚裁量,强化法制保障。

培育数字文化,厚植高效执法“一套思维”
杭州执法队注重培养执法队员熟练查找视频监控、熟悉数字执法场景、掌握平台场景操作、学会违法线索采集、掌握行业运行动态的数字执法能力,同时通过数字执法比武、场景设计比赛、数据模型建构、共同参与场景研发等多种形式,培养执法队员逐步形成寻找同类违法行为监管规律、运用数据预警方式解决行业监管热点难点的思维,为执法工作重点调整、行业安全监管、日常勤务管理等决策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在全队上下厚植数字执法文化氛围。
“数字执法实验室”作为交通运输数字执法产品的孵化器,重塑数字执法模式、塑造数字执法思维、营造数字执法文化,促进行业数字治理,已成为交通运输人的数字梦工厂。一是场景方面。通过“站外上客识别”“营运客车重点监管入杭”“非营运车识别”研判推出“数字打非”应用场景;通过源头自动采集、数据智能比对识别“网约车无车证”“网约车无人证”情形推出网约车精准布控应用场景;通过有效识别“无准运证船舶”聚集地分析疑似非法转运渣土“黑码头”推出渣土跨市域监管应用场景;在高铁站、机场、西湖景区等特定重点区域通过识别“撤单”“虚拟定位”“围栏失效”“有卡口无卫星定位”等着手开发“重点区域一张图”,推出重点区域数字化治理场景。二是算法方面。现已产出巡游出租车违规上客识别算法、巡游出租车拒载语音识别算法、班车站外组客识别算法等6个人工智能算法、32个数据比对模型,模型版本更新迭代180余次,形成“技术嫁接、数据碰撞、逻辑算法、预案数字化”全流程研发体系。三是执法规范方面。目前已编制网约车精准布控、机场交通运输数字治理、大客车“数字打非”数智化监管以及杭州航区建筑垃圾水路运输协同监督检查等应用场景的工作指引。同时,每年制定数字执法室运行工作方案,出台数字执法实验室运行管理办法、指挥体系规范化运行管理办法等制度规范,让数字执法有章可循。四是执法成效方面。杭州网约车合规率长期保持全国主要中心城市第一;无证大客车数量减少九成,从4500余辆减少至不到500辆,各领域执法成效不断积聚显现。











编辑:王娜

审核:王涛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者侵权,请留言,我们将及时处理。


END

法治交通
全国交通执法人的聚集地。提供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行业热点资讯、权威的政策解读和专业的渠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