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云上执法”工作法
基本情况
创新“云上执法”,利用无人机高空视角、机动性、快速响应和高成像精度,有效解决传统执法中的盲区和被动性问题。
一是无人机开展公路水运工程执法检查。利用无人机在施工现场远空采集直观高清影像资料,发现施工现场安全隐患,监测工地扬尘治理,并结合执法人员地面取证工作,形成完整视音频证据链,为处理重大违章违法行为提供客观、有效的证据。破解工地现场道路不畅、交通中断、目力不及、取证难等监管困境。
四是无人机热成像助力水上交通应急救援。开展无人机热成像模式在水上搜救工作中的可行性应用研究。通过热成像技术,可以清晰分辨出水面上的不同物体,实现人、机联防运用,尤其在水面开阔的太湖水域上、在大雾或夜间等视线条件不佳的情况下,助力提升水上搜救工作的科学性、精准性、时效性,2023年至今利用无人机开展违章查处及湖区搜救辅助工作50余次。
五是引进垂直起降固定翼飞机和无人化自动巡航机库系统。引进垂直起降固定翼飞机,续航时间延长到两个半小时,巡航半径扩展到30公里,对京杭大运河苏州段38.9公里水域、阳澄湖120平方公里水面和太湖苏州部分湖区开展巡航;引进无人化自动巡航机库系统,开展每日分时段固定自动巡航,自动返回无人值守机场,大大提高了巡查效率。
苏州支队创新打造“云上执法”,大胆实践探索“无人机+执法”创新路径,打造“智蓝无人机执法小组”特色品牌,全力构建“水陆空一体化”无人机执法模式,在取得实效的同时,还逐步形成一套可复制、操作性强的体系和制度。
一是编制《无人机场景应用实操手册》。系统总结应用无人机在水上巡航、公路巡查、交通建设工程、水上救援等执法领域经验做法,助力全省智慧执法装备体系创新应用攻坚行动,为全省交通执法系统提供示范借鉴。
二是出台无人机使用及培训相关制度。单位先后出台《无人机使用管理规定(试行)》《无人机驾驶培训管理制度(试行)》,明确了使用的范围、程序、破损责任、飞手培训等规定,使无人机从使用到培训走上制度化、规范化道路,规避使用风险。
2023年至今,累计开展水上巡航548架次、工程执法检查35次、驾培检查9次、水上搜救6次、参加各类应急演练7次,累计巡航6018公里,直接参与立案处罚案件30余起,在监测、巡查、取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提升执法质效。
数字执法实验室“五个一”工作法
坚持需求导向,打造监管重点“一套场景”
针对日常执法过程中违法频次高、查处难度大、适合非现场预警取证的行政执法场景,杭州执法队采用项目化运行模式,先后将41个执法场景研发课题纳入年度工作方案。
针对各执法需求场景,杭州执法队和技术团队利用原有的信息化系统和业务数据平台,将执法流程和取证要求作为算法自动预警的研发逻辑,归集融合行业管理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备案、联网联控、高速收费站过车、高速门架、交警卡口和卫星定位等数据,从时间、轨迹、速度、路网等维度进行算法比对,通过上万条视频素材采集、算法训练生成算法模型,通过上百万条数据汇聚、融合分析生成数据模型。
杭州执法队设立覆盖23个基层大队的“数字执法室”,实现市队、大队、中队三级指挥调度,形成大屏、中屏、小屏“三屏联动”以及跨层级、跨区域、跨部门的“三跨协同”,多维度构建完善“3+3+3”数字化指挥运作体系。执法队应急指挥中心专门设立视频巡查岗、数字执法岗,设置数字执法量化指标,明确嵌入数字执法场景应用关于预警信息巡查、抽查、处置、交办等要求,推动场景运行实施,强势推进数字执法规范化高效运行。
对经检验可应用可推广的场景,按照“一场景一指引”的原则,围绕如何实施线上执法检查、非现证据采集、异常预警处置、工单交办处理等流程,制定相应工作指引。同时,针对具体场景规范数字执法证据标准、执法程序和处罚裁量,强化法制保障。
编辑:王娜
审核:王涛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者侵权,请留言,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