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科技大学赵旭东/刘宝胜AFM: 1D通道壁面中构建埃级离子口袋阵列强化锂离子分离

文摘   2024-11-20 19:50   北京  

前言










202411月,Advanced Function Material2024年影响因子18.5)在线发表了太原科技大学赵旭东/刘宝胜团队在锂离子分离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论文第一作者为太原科技大学赵旭东副教授,通讯作者为天津工业大学黄宏亮研究员和太原科技大学刘宝胜教授。


论文标题


图文摘要







研究背景

伴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盐湖卤水作为锂资源的重要来源之一,在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但盐湖中锂离子浓度低、成分复杂、镁锂比高,这些问题为盐湖提锂造成了严峻挑战。目前,吸附-膜耦合法被认为是盐湖提锂可行的途径,而其中高效吸附剂的开发是实现该路径的关键环节之一。














研究思路

Li+离子由于其饱和的价电子结构,很难通过常规的独立官能团位点进行吸附。为了增强对Li+离子的亲和力,通常需多个活性原子(ON)的协同作用。金属-有机骨架(MOFs)作为一类多孔材料,在吸附和分离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通过合理调整化学和结构性质,MOF可以对多种有机分子和金属离子实现靶向吸附。特别地,一些具有富氧/富氮位点的水稳性MOF已经被用于选择性捕获Li+离子。然而,由于位点的结构和化学性质对Li+离子匹配性较差,多数已报道MOF材料的选择性存在一定欠缺;同时,在一些MOF材料中,吸附位点分布在离子扩散孔道中,优先吸附的离子很容易堵塞孔道,使得内部活性位点无法发挥作用(Scheme 1),致使实际吸附容量显著低于理论最大吸附量。如何构建高度匹配的吸附位点,并提高其利用效率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针对该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MOF材料的制备策略。如Scheme 1所示,我们尝试将吸附位点构建于1D通道的通道壁上,以抑制孔堵塞效应并促进客体离子的扩散,同时通道壁上致密的氧原子可作为潜在的吸附位点。具体地,我们通过均苯四羧酸(H4BTEC)CrO6链式簇的配位,构建了一种具有1D通道的新型Cr-BTEC材料(命名为TYUST-8)。该1D通道被两个化学惰性墙和两个活性墙包围,活性墙中含有密集的氧原子,形成了具有四面体和菱形空间结构的离子口袋阵列。基于1D孔道筛分及四面体口袋对Li+离子尺寸的高度匹配性,TYUST-8展现出优异的吸附容量、选择性及动力学性能。

Scheme 1 Li+离子在堵塞通道和未堵塞1D通道中的吸附情况示意图。












图文解析

Figure 1. TYUST-8的框架结构示意图。(A) CrO6无机簇和BTEC4-连接体;(B) 整体框架结构和1D通道;(C) 连接体形成的A墙;(D) 包含口袋I和口袋II由无机团簇形成的B


要点:1D通道由两个连接体形成的墙(A)和两个无机簇形成的墙(B)所包围(1B)。图1C可以看到,A墙中包含由连续14个原子组成的环状单元,其中4O原子呈对角分布,可形成类似14--4-醚(14C4E)的经典结构,然而这些对角分布的O原子距离为9.2 Å,与脱水Li+离子的直径1.52 Å相差甚远。因此,认为A墙是化学惰性微环境,不利于Li+吸附。相比之下,B中存在两类潜在的4-O冠醚吸附位点:准平面菱形口袋(称为口袋I)和扁平四面体口袋(称为口袋II;口袋I的对角线长度分别为4.43.1 Å,口袋II的边长分别为约为2.83.6 Å。相比口袋I,口袋II的四面体结构更有利于聚拢4个氧原子,发挥其协同电负性和螯合作用,促进Li离子的吸附。此外,Cr-OH-Cr键中的H原子容易脱落,形成阴离子微环境,促进静电相互作用的形成,这与经典冠醚的中性分子结构不同。


Figure 2. (A)观测和计算XRD图谱及其差异;(B) 87KAr吸附-解吸等温线;(C)基于DFT方法的孔径分布曲线;(D) TYUST-8在不同溶液中浸泡12 h后的粉末XRD谱图


要点:如图2A所示,计算得到的XRD衍射峰与实验观测到的衍射峰吻合较好,表明TYUST-8晶体成功合成。图2B87 K下的Ar吸附-脱附等温线,TYUST-8BET比表面积为246.6 m2g-1,总孔容为0.36 cm3g-1。根据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确定TYUSY-8的实验孔径分别为7.4412-17 Å(2C),其中较窄的孔径与理论值(7.1 Å×7.5 Å)基本一致,较大的孔隙可能是由于BTEC连接体缺失及缺陷结构的形成所致。图2D为稳定性测试,在强酸溶液、碱(pH=12)溶液和沸水中浸泡12 h后,TYUST-8主要的衍射峰基本没有变化,这种高的化学稳定性主要归因于两点:一是铬节点的高配位数及其惰性反应活性;二是由于BTEC4-配体密集的羧基配位键(单个配体包含四个配位键)。


Figure 3. (A)TYUST-8在不同初始浓度下的吸附量;(B)在不同接触时间下的吸附量;(C)最大吸附量(Qmax)与平衡时间(tequ)的关系(D)再生循环吸附量


要点:3A可知,TYUST-8C0=2000 mg L-1时,吸附量可达76.1 mg g-1研究其吸附速率(3B)C0=100 mg L-1时,吸附量在初始10 min急剧增加,~3min达到吸附平衡,其吸附表现出三段式吸附行为;而高浓度下(C0=500 mg L-1)TYUST-8的吸附速率更快,吸附平衡只需~10 min,表现出两段式吸附行为。这种快速吸附驱动力主要来自于高浓度下的溶液-吸附剂浓差作用。这表明在高浓度下,Li+离子迅速向1D通道扩散,且扩散阻力没有明显增加,说明1D通道没有被优先吸附的Li+离子阻塞。与其他的Li+吸附剂相比,TYUST-8具有较大的吸附容量和较短的平衡时间,显示出其优异的吸附性能(3C)。再生过程中(3D),选择0.01 mol L-1HNO3水溶液为洗脱剂,经过4次吸附-解吸循环,吸附量仍可达到初始样品的80.0%证明了其良好的再生性能

Figure 4. (A) TYUST-8(A)单组分溶液(B)二元组分溶液中各离子的吸附量(C) 各离子在二元组分溶液的Kd和选择性因子(D)TYUST-8模拟NiuLang Salt Lake溶液中离子的吸附量


要点:在单组分溶液(4A)和二元组分溶液(4B)中,TYUST-8Li+离子均表现出选择吸附行为。计算各离子在二元组分溶液的分配系数(Kd),其中Kd(Li+)约为0.11 L g-1,远大于其他干扰离子的分配系数(4C)表明其对Li+具有较高的吸附能力;同时,TYUST-8Li+/Na+Li+/K+Li+/Ca2+Li+/Mg2+的选择因子分别为7.7817.0210.056.25,证明其对Li+有很好的选择性。这种选择性吸附行为主要归因于离子直径的不同。水合Ca2+Mg2+离子直径分别为8.28.6 Å,远大于TYUST-81D通道尺寸(7.5 Å),导致它们很难扩散到内部框架空间,从而吸附量较低。相比之下,水合Li+Na+K+离子的直径较小(7.67.26.6 Å),允许它们扩散到1D通道中。然而,在脱水模式下,离子直径dLi(1.52 Å) < dNa(2.04 Å) < dK离子(2.76 Å),使得Q(Li)>Q(Na)>Q(K)。此外,在模拟NiuLang Salt Lake的晶间溶液中,即使存在较高浓度的干扰离子,TYUST-8仍然能够表现出选择性吸附行为(4D)这表明其在实际体系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Figure 5. (A)水合Li+离子脱水并扩散进入1D通道中的优化构型;(B)脱水能垒和扩散吸附总能量


要点:研究了吸附过程中水合离子的脱水及其相应的能垒。使用DFT方法探究Li+离子的扩散路径,如图5A所示,Li(H2O)4+离子脱去1个结合水并迁移进入1D通道中,该过程需要克服16.0 kcal mol-1的能垒(图5B),其驱动力可能来源于主客体静电相互作用、浓差以及离子袋的强螯合作用。同时,Li+离子在整个通道内的迁移和吸附过程属于放热反应,能量为-36.3 kcal mol-1。因此,从动力学和热力学的角度来看,Li+离子在通道内的扩散和吸附是可行的。水合Na+K+离子脱水需要克服较大的能垒(23.126.4 kcal mol-1),但整个过程仍然是放热的,能量分别为-20.8-16.3 kcal mol-1Ca2+Mg2+的脱水需要克服更高的能垒(40.840.3 kcal mol-1),且整个过程是吸热的,表明这两个离子很难进入1D通道,它们的吸附属于表面吸附模式。


Figure 6. (A)口袋I(B)口袋II吸附Li+的优化构型;(C)口袋I(D)口袋IINa+吸附的优化构型;(E)口袋I(F)口袋IIK+吸附的优化构型;(G)基于离子直径差异的Li+选择性吸附示意图


要点:通过DFT计算研究离子的具体吸附模式。如图6A所示,由于空间位阻效应,Li+离子并不能嵌入到口袋I的菱形平面中,而是停留于平面上方。可以发现,菱形平面中的3个羟基O原子可以与1Li+离子相互作用,而第4O原子由于O-Li距离太大(3.0 Å)而很难发挥作用。作为对比,Li+离子可以顺利地嵌入到口袋II的四面体中(6B),来自1Cr-O-C3Cr-O-Cr键的4O原子共同参与了Li+离子的吸附。口袋II4-O作用诱发的结合能(379.1 kcal mol-1)远高于口袋I3-O作用的结合能(73.7 kcal mol-1)。相比Li+离子,完全脱水的Na+K+离子具有较大的直径,使得这两种离子不能嵌入口袋II中,而是悬浮于上方甚至严重偏离该活性位点。研究表明,Na+K+在口袋II中的结合能仅为-312.5-272.7 kcal mol。这种热力学层面的差异导致了Na+K+离子较低的吸附容量,而Mg2+Ca2+离子则通过孔道筛分实现了截留(图6G),最终实现了Li+的选择性吸附。


全文小结

综上所述,本工作报道了一种新型超稳定的TYUST-8材料,基于其通畅的1D通道和密集的离子口袋阵列,实现了水中Li+离子的高效吸附分离。活性4-O四面体口袋分布在1D通道壁上,促进Li+离子向内部空间扩散;强电负性和高度的结构匹配性使得四面体口袋IILi+离子展现出独特的亲和力。此外,水合Li+离子进入通道的脱水和迁移过程仅需克服较低的能垒,而本体系中静电相互作用、浓差和离子口袋的螯合作用为其提供了充足的驱动力。基于这些结构和化学特征,TYUST-8同时具有超高吸附容量和快速吸附平衡时间,优于目前报道的多数吸附剂。此外TYUST-8Li+的选择性大幅高于Na+K+Ca2+Mg2+离子,且有很好的再生能力,有望用于盐湖体系中锂离子资源提取。本工作为新型高效吸附剂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致谢

该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作者介绍

第一作者

赵旭东,男,太原科技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绿色制备及其吸附与分离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基础研究计划等7项科研项目。在Adv. Funct. Mater., Coordin. Chem. Rev., Chem. Eng. J., Resour. Conserv. Recy., Chem. Commun.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4篇),H因子252024全球前2%TOP科学家。现担任Chinese Chemical Letter期刊青年编委。

通讯作者

刘宝胜,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太原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山西省新兴产业领军人才,山西省高校教学名师。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10余项、企业合作项目10余项。获山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项,出版专著2部、教材2部。兼任《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中英文版青年编委,山西省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山西省热处理学会/协会副理事长、山西省金属学会副秘书长。


文献信息

Xudong Zhao, Xueyan Zhang, Xinxin Xing, Fenglan Bian, Xinli Gao, Baosheng Liu, Sufang Song, Yuezhong Zhang, and Hongliang Huang, Constructing angstrom-level ion pocket array in one-dimensional channel wall for efficient lithium Ion Sieving, Adv. Funct. Mater. 2024, 2416628.
原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fm.202416628

联系邮箱:
zhaoxd@tyust.edu.cn












本期编辑


刘兆毅,男,北京建筑大学环境工程专业202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在环境修复领域的应用。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新型环境修复材料与技术课题组

课题组网站链接:http://nmter.bucea.edu.cn




【END】

声明:本文仅为分享与交流学术成果,无任何商业用途。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本推文由原作者将其论文进行整理并介绍。

往期回顾:

北建大王崇臣教授团队CEJ综述:金属有机框架衍生物的新兴制备技术

北建大王崇臣教授团队CEJ:Z型PTCDA/MIL-88A(Fe)在可见光下光催化活化PMS高效降解2, 4-D

北建大王崇臣团队赵晨副教授Nano Energy:双通道Z型ZIF-L/g-C3N4异质结压电-光催化高效绿色制备H2O2

北建大王崇臣教授团队付会芬副教授SPT:NH2-MIL-125从废水中高效捕获金及其在光催化中的应用:一种变废为宝的方法

纳米-MOF-303 回收银离子制备Ag/AgCl/MOF-303 光催化剂:氯离子的作用探究

EFM封面论文:UiO-66基环境功能材料用于水环境修复

漂浮型生物炭负载PBA纳米球用于光芬顿降解氯喹

漂浮型MIL-88A@膨胀珍珠岩催化剂在紫外光和太阳光照射下连续光芬顿降解四环素类抗生素

★北京建筑大学王崇臣教授团队PNSMI环境功能材料专栏||缺陷型NH2-UiO-66吸附铅:制备策略、吸附行为和机理探究

北建大王崇臣教授团队付会芬副教授JECE:Ag3PO4/TiO2增强光催化降解甲苯的矿化能力:氧空位的关键作用

Chin. J. Catal.:可控制备g-C3N4/PCN-224核-壳结构异质结压电-光催化协同高效制备H2O2

北建大王崇臣教授团队ChemComm约稿:ZIF-67衍生的Co2P/TD中空微米球催化活化PMS超快降解有机污染物

《无机化学学报》封面论文:直接Z型MIL-100(Fe)/BiOBr异质结的构建及光芬顿活性探究

SPT专栏||Bio-MOF-1从废水中提取Ag:从吸附行为研究到高附加值应用

北京建筑大学王崇臣团队CJC研究论文:ZIF-62(Co)玻璃催化活化过一硫酸盐降解水中微污染物

SPT研究论文:中空PVDF纤维膜装置高效分离MOFs微纳米材料

PNSMI环境功能材料专栏||由矿石生产MOF:一个利用铁精矿生产MIL-

100(Fe)的案例

Dalton Transactions:一种钴锰双金属有机框架用于活化过一硫酸盐降解有机污染物

EFM综述论文:UiO-66基环境功能材料用于水环境修复

北京建筑大学王崇臣教授ACB:深入了解不对称和对称氧空位在过一硫酸盐活化过程中极为不同的催化行为

SPT综述:载型Fe-MOFs用于水净化及重要矿物资源回收

北京建筑大学王崇臣教授团队Surf.Interfaces综述:微波辅助法制备MOFs用于水处理

北京建筑大学王崇臣教授团队PNSMI综述:MIL-100(Fe)基功能材料用于水处理

北京建筑大学王崇臣教授团队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综述:金属有机框架/合成聚合物在水净化中的应用

北建大王崇臣教授团队Chin. Chem. Lett.综述:三维大孔泡沫海绵负载MOFs用于大规模水处理

北建大王崇臣教授团队Sep. Purif. Technol.:新型钴基MOF活化PMS选择性氧化去除有机污染物:性能及机理研究

★北京建筑大学王崇臣教授团队ACB|| Fe−Co双原子催化剂近100%电子转移机制降解多种污染物:PMS吸附模式的调控

北建大王崇臣教授团队NJC:有机超导体改性的NH2-UiO-66在低功率紫外光照射下光催化还原去除水中Cr(VI)
北建大王崇臣教授ACS ES&T Eng.:基于DFT计算验证缺陷FeSe2@MoO3中Se空位活化PMS的关键作用
北建大王崇臣教授团队JCIS:铁铜双金属MOF用于类芬顿高效降解有机污染物
北京建筑大学王崇臣与河海大学王大伟团队ACB:界面化学键Fe-O-P助力铁基MOF异质结高效光芬顿降解有机污染物
★王崇臣、段晓光、刘文团队合作ACB:缺陷MIL-88B(Fe)支持过硫酸盐再生实现低投入与低消耗的非自由基反应
★CEJ综述:MOFs衍生物的制备策略及催化去除水中污染物

★ 北建大王崇臣教授团队Chemosphere:金属有机骨架衍生FeS2@TiO2异质结材料光芬顿降解磺胺甲噁唑

北建大王崇臣教授团队SEP PURIF TECHNOL:直接Z型ZIF-67/V-BiOIO3异质结对环丙沙星的高效去除:吸附和光催化协同效应

北建大王崇臣教授团队《化学进展》综述||MIL-101(Fe)及其复合物催化去除污染物:合成、性能及机理

★北建大王崇臣教授团队Chin. Chem. Lett.亮点文章:MOFs功能材料用于水体中微/纳米塑料的去除


MOFs帮助环境
推送MOFs基环境功能材料在环境污染控制领域的研究进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