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斗指西南,每年太阳达黄经135°即为立秋。立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立秋表示暑去凉来,秋天开始之意。
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根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此乃古人对四时调摄之宗旨,告诫人们,顺应四时养生要知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要想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就要顺应之,遵循之,那么立秋养生应以养收为原则,贵在滋阴敛阳。立秋养生要“三防三养”,“三防”是指防感冒、防秋燥、防忧郁,“三养”是指养肺、养肝及养胃肠。
着装调养——防感冒
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热未尽,昼夜温差逐渐变大,白天很炎热,但晚上则会凉爽很多,有凉风时至,天气变化无常。
俗话说道“春捂秋冻”,这个季节穿衣感到微凉是最好的状态,不必过早添衣,适度的冷感可以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但亦不能赤膊着身体,吹一整晚空调或者风扇,吃冰镇西瓜、冰淇淋、冰饮等,晚上就很容易使自己遭寒气侵体,诱发感冒、支气管炎、肺气肿、关节炎、腰肌劳损、心脑血管疾病、面瘫等疾病。
饮食调养—防秋燥
《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可见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如西红柿、枇杷、柠檬等。
此外,“秋老虎”天气持续,清热解暑类食品不能一下子从餐桌上撤除,在防燥的同时,也要注意防暑清热。
运动调养、起居调养——防忧郁
到了秋天,人容易变得“悲秋伤春”。《黄帝内经》记载:“肺在志为悲(忧)。”意思是,人秋季容易忧郁与肺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入秋后要注意保持自己的心态,多运动,多交流,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让心情愉悦起来,此时,运动量不宜过大,切勿大汗淋漓,以防出汗过多造成阳气损耗,可以选择一些轻松平缓的运动,比如慢跑、太极、快走、瑜伽等,保持适时有度、循序渐进地进行。
立秋养两脏一腑
养肺
立秋之后,天气就变得干燥,而天气干燥容易伤肺,肺气虚则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因此,入秋后要注意养阴润燥、润肺。一般来说,秋季养肺,可多食莲藕、百合、杏仁、荸荠、蜂蜜、甘蔗、土豆、萝卜、山药、扁豆、枸杞、银耳、木耳、猪肉、鸭肉、柚子、梨等润燥养阴之品,能够益胃生津,有益健康。
养肝
立秋之后,肝气在秋天受到抑制,而肝又主情志,疏泄气血,这时候人容易出现情绪低落、气血失调的现象,具体表现有忧郁、心慌心悸、失眠、内分泌紊乱等。秋季养肝,应谨记“少辛多酸”的原则,以助养肝。多吃小白菜、胡萝卜、海带、莲子、黄瓜等,可以帮助肝气的运转,增强肝脏解毒排毒功能,自然而然就能够避免不良症状的发生了。
养胃肠
胃肠病在秋季也是常见的疾病。医学认为,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护不当,不注意饮食和生活规律,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而出现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症状,或加重原来的胃肠病。胃肠病患者在入秋后的饮食应以温、软、淡、素为宜,做到少吃多餐,定时、定量,以中和胃酸,防止胃酸侵蚀胃黏膜和溃疡面,避免吃生冷刺激、煎炸、腌制的食品,也要戒掉刺激性的食物。此外,炒饭、烤肉等太硬的食物,年糕、粽子等糯米类制品,各式甜点、糕饼、油炸的食物及冰品类食物,常会导致患者不适,也应留意选择。
立秋食疗方
猪脊骨炖藕
原料:猪脊骨500g,藕500g,精盐、葱段、生姜片、黄酒、味精各适量。(3-4人份)
制作方法:把猪脊骨洗净、剁碎,放沸水锅里焯一下,捞出。去藕节和表皮,洗净、切片。猪脊骨放在锅里,加水适量,用大火煮沸,撇掉浮沫,添加精盐、黄酒、葱段、生姜片,再用小火炖煮到肉离骨,捞出骨头、拆掉肉,捅出脊髓。把脊髓、藕片放在汤中炖熟,拣去葱、生姜,添加味精调味即可。
制作: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