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假期来临,除了是举国欢庆的日子,这七天假期也成为很多新人们结婚的首选日期。在中国人的婚宴上,必不可少的便是一杯喜酒,对于新郎新娘是相守一生的象征,对于八方来宾而言则是同喜共贺的礼敬。
早在三千年前的商周时期,酒就已经作为必不可少的核心元素,被典籍记载为婚礼的必备之物。数十个世纪过去,婚礼的形态发生了诸多变化,但无酒不婚,却一直是中国婚礼婚宴重中之重的规则。
X
中国人婚宴最重要的仪式感——酒
中国古代社会,《汉书》中有“桑间濮上”的相关记载,是说在桑树下或者河流边,青年男女自行聚会、自由交往。在类似的聚会上,不仅男女同席、说笑不禁,酒更是从日升饮到日暮。
关于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最早的完整记载,见于《周礼》、《仪礼》和《礼记》这“三礼”中。历代的婚礼内容虽有变化,但核心流程都基于三礼:婚前礼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以及正婚礼的妇至成礼、合卺和入洞房。
纳采又称“纳彩”,男方派使者带着大雁作为求婚礼物前往女方家中,女方如果接受了大雁,就意味着接受求婚,进入下一阶段“问名”,即询问待嫁新娘的名字。宾主相见时,主人要用醴(白色的甜米酒)招待使者,无酒则是失礼。
周朝的礼仪青铜器以食器为主,而更早的商朝则以酒器为主。无论商周,新郎新娘在成婚时都有祭祀祖宗的仪式。新郎先要将浑浊的米酒倒在粗布上过滤,再将盛满酒的酒爵供奉到神位前,与新娘一起祭拜神灵后才能继续婚礼进程。
在“三礼”所载的婚礼过程中,一些必不可少的程序后世完全缺失,比如奏放礼乐和接受祝贺。一直保留至今的元素,是酒。而夫妻成礼时那杯关键的合卺酒(即交杯酒),更成为婚宴至今绝对不可或缺的仪式。
饮下这杯酒,共结永好共患难
合卺酒,是当新郎新娘共处一室时,面前摆着的四只酒爵与合卺。卺其实是“瓢”的意思,把一个匏瓜剖成两半,新郎新娘各自拿一个相对而饮,即为合卺。
为什么要用匏瓜?因为匏是苦而难吃的东西,用来盛酒,里面的酒也会带上苦味。因此夫妻共饮合卺酒,不但表示夫妻二人从此共结永好,也有今后同甘苦共患难、不离不弃之意。寄托久远,寓意深长。
从周代到汉代,饮毕合卺酒洞房花烛夜的第二天清早,新娘沐浴更衣后还要拜见公婆,这个环节也少不了酒。公婆对待儿媳的礼节大致分三步:公婆取酒爵递与儿媳,儿媳以此酒爵敬公婆,公婆于是饮酒而儿媳也随着饮酒——因此又称“三爵之礼”。之后,男方主人更以此“三爵之礼”来款待送亲的女方宾客,女方宾客带着礼物回到新娘家复命。
唐代的新郎新娘喝完合卺酒,新郎要亲手把新娘头上的红头绳解下来,这是汉代婚礼的“解缨”,但唐代时已称为“合鬓”,也是后来新郎揭新娘盖头的前身。
婚宴这杯酒,是从古到今的最高敬意
岁月流逝,时移世易,不忘初心的品质可遇而不可求。
金沙古酒始建于1921年,创始人黄慎初先生,聘请茅台酒师刘开廷酿制酱香白酒。刘开廷来到金沙之后,精于酿造,并不急于求成,酱酒生产周期长,成本高,工序复杂,所以他步步小心。1931年,经他手酿造的第一批酱酒终于面世。酒坛开启的一瞬间,酱香四溢,令人心醉。至此,茅台大曲酱香工艺首次传承至金沙境内。
时至今日,金沙古酒延用传承百年的传统酱香酿造工艺,不忘初心,坚持纯手工酿制,纯粮酿造,不添加外来物质,更不用任何添加剂,以优质有机红高粱为原料,小麦高温制曲,采用端午制曲、重阳下沙,经九蒸八烤、七次取酒,历时整整一年。生产完成以后,须陈藏至少三年以上,再经大师勾用10年以上老酒兑调,然后再陈藏二年,使酒质更加醇厚丰满,绵软柔和,方准装瓶出厂,全部生产过程超越五年之久。
传承百年历史的古酒,更应出现在百年好合的婚宴,这是对新人们的祝福。
婚礼的宴席上,最重要的是喜意,而非铺张式的刻意显摆。对于婚宴用酒而言,历史造就的微妙意蕴,远胜以价取胜的豪奢做派。品质上乘、口碑恒久的金沙古酒系列酒,宾客喝得酣畅快意,主家自感愉悦舒心。
(点击上方图片,查看活动)
制作: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