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也是我们人类对生命消亡带有的本能恐惧。
老马也经历了几次家族亲人的离世,走的时候,没有说谁很坦然,基本上都是带些遗憾和不甘。
人就是这样,总是以为自己没走过的路上开满了鲜花。
很多事就算时间能重来一遍,以你当时的心智和阅历,还是会做同样的选择,走出同样的结果。
高情商不是说别人喜欢听的话,高情商是尽量不激发他人人性中的恶。
比如你激发了对方的嫉妒,激发了对方的恨,激发了对方的愤怒。
讨好为什么会经常被大家诟病,就是因为你的讨好,没有激发出对方的互惠反馈,反而激发了对方的鄙视和傲慢。
有句话说得好,如果你能够激发出人性的善,人性的真诚,能够带给他人希望、勇气和自信,那么你配得上很大的影响力。
其实这种能力是需要训练的,怎么训练?
答案就是,训练自己的多元价值评价能力。
也就是说,你的人生不能只有一个核心,你不能活得太单一,你的身份太单一,你就会把它看得特别重,一旦失去,就会特别痛苦。
一定要尽早培养自己的第二重身份,甚至第三重第四重……
老马刚毕业第二年的时候,在家待业半年多,那阵子深刻地感受到一种不被需要,不被尊重,没有价值认同的痛苦。
精神支撑太单一。
之前读苏轼,总是纳闷,为什么他每次被贬都很豁达?
现在才明白,他的身份认同,价值来源不只有官场这一个。
他还是个明星,是个学术专家,有无数的粉丝小弟,随便发个帖子都有无数人点赞围观。
俞敏洪多年前曾经讲过一句话:哪怕新东方破产了,他还是可以靠几本书的版税,每年有7位数的收入。
他重点强调的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而是在强调,他的多元身份,除了上市公司的老板,还是个作家,访谈人。
那么职场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其中一个身份而已。
这个时候,你再谈什么出世的智慧,入世的勇气,什么觉悟,抽离、旁观,你就全然明白了。
你可以随时在一个身份中抽离出来。
当谈,在所有的副业里,最能锻炼一个人觉察和抽离能力的,就是写作。
只要你想写东西,你就会对这个世界开始摄入模式,你看到的,听到的,经历的,想到的……都会成为你的素材。
领导在吊你的时候,你都会想,今天这个事,如何构思成一篇文章?
职场,其实成了你的体验场,难度越大,领导越难对付,升职越艰辛,你就会觉得越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