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小林《思钱想厚,年富一年》中的一段话:
也有很多人抱怨,如今的年味不够足了。其实呢,你小时候感受到的那些富有仪式感的年味,都来自于长辈们的认真张罗和辛苦筹备。
如今,你成了大人,小孩子能感受到的浓浓的年味,都应该由你来筹备和张罗啦。你不能一边瘫着刷短视频,一边抱怨年味不足,只因为,你才是年味的主体本身呀。
我记忆中的年味,还停留在结婚前在娘家过的年。
那时忙年从办过年煎饼开始,入腊月基本上就各种忙活。前半个月一撮子煎饼一撮子煎饼的,去大队磨坊排队磨烙煎饼的糊子,每家放煎饼的盖顶上都摞的比小孩都高。
接下来,就是碓捣磨研的制米面子,一遍遍的次碓(俺老家叫次碓,不知哪个次),一遍遍的箩面。做炸果子的黏米和打发团的小米面,都是靠腿脚一下下次出来的。
辞灶后,开始做豆腐,买得起猪头猪蹄的开始拔猪毛,煮肉冻。然后是蒸馒头,炸肉、炸鱼、炸丸子。大人是各种忙,小孩也不闲着,也是各种帮忙。
小的时候,我最讨厌的是次碓和抱着磨棍推磨。有一年过年前,大队里磨煎饼糊子的机子坏了,就靠人力磨地瓜干子。抱着磨棍一圈一圈的转,转到精疲力竭怀疑人生。
如今年味在城市里相对淡一些,自己不想搞卫生也可以请家政,不想做吃的,可以买,都不用出门,扒拉扒拉手机就成了。
现在农村过年,以前该忙活的一项也不少。还是家家自己做豆腐,家家蒸馒头、煮肉冻,家家炸果子。
我小姑连做汤圆的糯米面子都是自己上碓掐的,说自己掐的面子好吃。那天我说她也不嫌累,就像这段时间很多网友说我也不嫌累一样。
累是肯定的,但是,内心丰盈,有一种累并快乐着的幸福感。
今天早上终于有时间睡到自然醒,醒来时,连星星点点的雪花都错过了,只看到楼下人行道上湿漉漉的。
一个人的早饭,西红柿鸡蛋汤,配老家的发团。
午饭更简单,俺小姑烙的煎饼,卷那天煮的那锅肉冻。
发团有两种,左边玉米面的是俺小姑打的,右边大米面的是俺弟妹在她娘的指导下打的。
不用自己打发团的人,都有两种发团吃了,哪还用自己再动手做。我不打发团,主要原因是俺爹不喜欢吃这个,不然,我也早就打一锅了。
有个网友这几天一直在等我打发团,我就简单说一下这个发团的做法:
小米面,或玉米面,或大米面,都可以(玉米面得先烫,掺多半的面粉),小米面大米面,也可以掺少量的面粉。放发酵粉,加温水,放枣碎或放糖,自己说了算。蒸馒头一样,只不过是馒头的面是揉成团,发团是搅成面糊。是既无法揉成团,又不能流动的面糊。
等面糊发起来后,再次搅动,凉水上锅,篦子上放湿过水的包袱,面糊放包袱上,抹平。第二次发后,开始蒸,持续大火蒸五十分种关火,停五分钟开锅拾出,切块。以下是俺弟妹昨天在她娘家拍的:
中午架上一个煎饼后,又开始第二轮的煎炸。
做了这个鸡蛋和面的炸果子,准备捎婆婆家。三那天说,她娘也爱吃这个。
三个鸡蛋打盆里,放了一丁点无铝泡打粉,一小勺白糖,一把黑芝麻,少量多次的往里放面粉,能揉成团即可,尽量偏软一点。
面皮尽量的擀薄一点,和馄饨皮差不多薄(亲测,越薄炸了会越酥)。不用晾干,直接炸,香酥程度一点不比糯米粉的逊色。
以我的经验,不建议做糯米粉的,因为糯米粉蒸成粘糕后太太太难擀了。
这么难擀我还年年都擀。
只是因为俺爹不吃鸡蛋面的炸果子,只喜欢糯米面的,所以,再难擀我还是要耐着性子擀。
藕盒和丸子也是捎婆婆家的。
今天用过的油全部倒掉了,年前的炸活结束。
明天再蒸个枣山,就什么也不干了,只等后天准备馅包饺子就好了。
我N年前用南瓜泥做的发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