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不二的成长笔记▲ 和我一起刻意成长
不二的第37期分享
今天读书营看了《思考的真相》里「流程」这一节,它讲了这样一个道理:
我们日常生活中做的所有事情都可以拆成一个一个步骤,我们通过三种方式:顺序、循环、选择,就可以把这些步骤串联起来,组合成做这件事情的路径。
那我们要提高做事的效率,其实就是优化这条路径,道理十分朴素。
举一个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今天定了目标计划完成 1 小时的阅读,往返公司通勤也需要花一小时。我们在通勤的时候一般干嘛,刷抖音是吗?
其实如果我们把通勤的这段时间利用起来,看书或者听书,其实就是优化了今天的做事路径,把顺序完成的事变成了并行,时间开销从 2 个小时变成 1 个小时。
那为什么我们很多人不愿意这么做,还抱怨平时没时间读书呢?因为我们不够理性,没有意识到这个效率优化的过程。或者说,我们让自己的思维惯性,带着我们在做事。
但其实提升效率的办法很简单,就是优化做事的路径。
不要幻想着这个世界上存在哆啦A梦,从肚子里掏出个什么玩意,你啥都不用做就能提升做事效率了。
我们得认识到自己平时的「不理性」,做出改变,主动去优化我们的做事路径,效率自然就变高了。
那有的朋友就会说了,你说的这么简单,你自己做到了吗?
嗯,的确,我今天就没做到。所以我现在要来做一个复盘,优化我的做事路径。人人都会犯错,重要的是学会复盘、优化长教训。
我在日更没写,且没有话题的情况下,下午把坐车的 2 个小时的可用时间花在了,不用打卡的读书上。
我现在就在回想,当时为什么会做出这个决定。
结论是,我好像根本就没有做出过任何决定。整个这段时间,我都是在让自己的情绪脑控制我。
一方面,当时的脑子里只有一个信念,我写文章最多只需要 2 个小时,而晚上 10 点后我有 2 个小时的可用时间(在此之前,我的时间都是被占用的),所以不用特别担心,总是能写完的。
另一方面,「构思日更的内容」这件事儿,对我来说,目前没有一系列步骤,做完,就可以产生一篇文章。构思文章对我来说还是一个偶然事件。
所以在这个时候,我的脑子拒绝了思考,惯性地选择了一条更加简单的路:读书。
那要怎么破除这个魔咒,「构思日更的内容」这件事情,能不能拆成一系列步骤?按顺序做完这些步骤,就能完成构思?
有了!问 AI。
步骤一:主题确定
1. 回顾素材
检查记录:回顾前一天或最近记录的生活经历、见闻、读书笔记等。
确定方向:根据记录内容或当天的灵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主题。
2. 明确目标
设定目标:确定日更的主要目的,例如分享经验、表达观点、记录生活等。
简化主题:把主题简化成一个具体的问题或观点。
步骤二:头脑风暴
1. 自由联想
联想主题:在纸上或脑海中自由联想,与主题相关的所有想法都写下来,不考虑逻辑或顺序。
拓展思路:从不同角度思考主题,例如个人经验、他人故事、书籍内容、新闻热点等。
2. 筛选观点
挑选亮点:从自由联想的内容中,挑选出最有价值的观点和故事。
整理思路:对挑选出来的内容进行初步整理,形成一个大致的思路框架。
步骤三:结构设计
1. 设计框架
引言:设定文章的开头部分,简要介绍主题,吸引读者兴趣。
主体:设计文章主体部分,分段展开,每段一个小观点或故事,详细论述。
结论:设定文章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呼应主题,给出启示或行动建议。
我明白了!
我有去回顾素材,但是却没有系统地去做,没有从早上起床一直想到晚上睡觉。
平时做事的时候,也没有记录的习惯,这也阻碍了我的回忆。所以当我回想遇到阻碍的时候,就会停下来,去搞别的,刷刷朋友圈,看看公众号,又跳走去其他地方找灵感了。
另外,如果我平时有记录素材的习惯,那我就有了第一个步骤可以做:回顾素材,确定方向。然后下一步就可以进行头脑风暴。这件事情就被拆解出来了。
总结一下:
1. 提高效率需要优化做事的路径。
2. 要优化路径得先有路径,这就需要去拆解做事的步骤。
3. 如果某一次的行为不符合预期(比如我今天没提前写日更),那我在复盘的时候就要发现是什么问题,然后提前解决掉,让我下一次不再出现同样的问题。
祝:
做一个理性的人。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