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探讨】发挥人大立法监督职能 推动政府破解停车难题

政务   2024-10-09 17:04   江苏  


随着城市机动车保有量持续攀升,停车难问题日益成为困扰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的突出难题。今年,推动解决停车难被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作为提高精细化管理和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享有更高品质生活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这一背景下,充分发挥人大的立法监督职能,推动政府破解停车难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城市停车难主要表现及影响


当前,停车难现状主要表现为:停车位总量相对不足。按国家车位比1:1.2目标,全省尚缺500万个车位。如某大型商场的停车位仅有1500个左右,而在周末高峰时段,停车需求超过3000辆,停车位缺口一半以上。老旧小区停车一位难求。如南京市秦淮区的某老旧小区,有居民1000多户,但停车位仅有200个左右,很多居民只能将车停在小区道路上,甚至占用消防通道。鼓楼区的一些老旧小区,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停车位改造。小区内道路常常被车辆停得满满当当,居民出行困难。医院、学校等周边停车难。如医院每天就诊人数众多,无法满足患者及家属的停车需求。很多患者不得不将车停在周边道路上。学校门口周边在上下学时段,家长接送孩子因停车难随意停放,不仅影响交通秩序,也给学生安全带来隐患。



鉴于停车难问题可能会引发的“交通拥堵现象加剧”“影响市民生活质量”“增加交通违法现象”等情况,解决停车难题成为当务之急。


推动政府解决城市停车难的思路对策建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为此,政府在推动解决城市停车难问题上的改革创新应注重把握好“治理停车是民生,百姓满意是根本,车位供给是基础,聚焦痛点是关键,依法治理是核心,调节平衡是灵魂,智慧管控是出路,严格执法是保障”这一工作着力点和突破点。



增加停车设施供给——建设多元类型停车场。利用重点区域空间。针对医院、学校、景区、老旧小区等停车需求大的重点区域,建设学校地下接送中心、P+R停车场、沉井式停车库、人防工程停车场等。苏州在一些热门景区周边建设了多个立体停车场,有效缓解了旅游高峰时期的停车压力。南通则在学校周边规划建设地下停车场,方便家长接送学生。挖掘闲置空地潜力。对城市中的闲置地块、高架桥下部空间进行改建,将其建设为停车场。同时,充分挖掘城市道路、广场、公园绿地、学校操场、人防设施等公共设施的地下潜力,布局建设停车设施。如南京,不少高架桥下部空间被改造成临时停车场,增加了数百个停车位。老旧小区改造增车位。将增加停车供给作为老旧小区改造的优先重点内容,通过对小区内的绿地进行地面硬化改造、盘活小微地块和边角地等空地,增加老旧小区的停车位。如南京多个老旧小区通过改造,新增停车位上千个。苏州的老旧小区改造中,平均每个小区能增加停车位 30至50个。


提高停车资源利用率——推广错时共享停车。机关企事业单位参与共享停车,在加强安全管理的前提下,按照“能开放尽量开放”的原则,制定“一场一策”具体实施方案,采取全天开放、夜间开放、特定时段开放等多种方式开放内部停车位。同时,鼓励商业设施、写字楼、旅游景区、体育场馆等在空闲时段向社会开放停车设施,鼓励居住社区在保障安全和满足居民停车需求的前提下,错时向社会开放停车设施。如南京已有258个机关事业单位加入错时共享停车行列,提供了3163个共享车位。苏州的一些商业综合体在夜间向周边居民开放停车位,缓解了周边小区的停车压力。优化停车收费政策。制定合理的停车收费标准,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时段的停车需求,实行差别化收费,提高停车泊位的周转效率。例如南通根据不同区域和时段,对道路停车泊位制定了“八高八低”的收费定价原则。苏州根据景区、商业区等不同区域的特点,制定了灵活的收费政策。


加强智慧停车管理——完善智慧停车平台。应进一步完善城市级统一的智慧停车平台,将更多的路外公共停车场、道路停车场接入平台,实现停车资源的融合互通。同时,构建全省“一张网、一平台、一码通”的全省智慧停车平台,与各市联网联通,为现代化城市停车数字治理提供有力支撑。推进智能化改造。在停车场内推广智能地锁、巡检车、路牙机等新技术新设备,实现停车信息的实时传输和交互,提高停车场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如苏州对行政服务中心、大型商圈和医院周边停车泊位进行了智能化改造,大幅提高了停车泊位周转效率。南京的一些停车场采用智能地锁,有效防止了车位被占用。


强化停车管理执法——严格路内停车管理。要编制路内停车设置规划,依据相关规范、标准进行路内停车详细设计,严格控制路内停车设施设置规模,减少对非机动车、行人交通的干扰。同时,加强路内停车的管理和执法,利用巡查和抓拍相结合的科技化手段,加大对违停行为的处罚力度。如南京加大对违停的治理力度,通过增加巡查频次和使用电子抓拍设备,有效规范道路停车秩序。展重点区域治理对学校、医院等重点区域周边路段的违停占道进行严格执法管理,通过疏堵结合、分时管控等手段,缓解潮汐式停车矛盾。利用周边闲置空地或地下空间建设公共停车场,协调周边单位、小区建立错时共享停车机制。



完善政策标准体系——制定相关政策标准。研究制定省级停车管理办法,重点制定和完善地方停车配建标准、路内停车设置标准、停车收费标准、停车设施建设引导政策、智慧停车建设标准等政策标准,并逐步制定停车管理服务标准、停车泊位编号登记标准、停车共享实施政策等,实现停车规范化管理。强化停车规划引领。各地应结合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停车专项规划,并纳入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目录清单管理。停车规划应当以片区为单元强化用地控制与保障,以需求为导向细化建设、整治、共享的具体措施和办法,提升停车专项规划的精准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建立协调机制。建立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协调机制,共同推进停车治理相关工作。在省级层面,省政府总体统筹协调,建立以住建厅牵头,公安厅、发改委、自然资源、交通厅、人防办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协调机制;在市级层面,由政府领导牵头,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公安、住建、城市管理、发改、人防、市监、区县、街道等主体共同参与。


引导公共绿色出行——加大公共交通投入,鼓励市民选择公交等公共交通出行,鼓励市民步行、骑车或使用共享单车等绿色出行方式,减少对机动车依赖。


人大发挥立法监督职能解决城市停车难的主要任务


加强立法调研——深入了解停车实际情况。人大应组织专门的调研小组,深入城市各个区域,了解停车难题的具体表现和居民的实际需求。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广泛收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为立法工作提供翔实的依据。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在停车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了解他们在停车设施规划、建设、管理方面的政策措施和技术手段,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加以吸收和创新,为解决本地停车难题提供有益的参考。


提高立法质量——科学制定法律法规。在立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居民的实际需求,坚持问题导向,确保法律法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要注重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建立健全协调机制,确保停车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广泛征求社会意见。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包括政府部门、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居民群众等。充分听取各方的意见和诉求,对法律法规进行不断完善和优化,提高立法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强化监督力度——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人大应建立健全对政府停车管理工作的监督机制。制定监督工作计划,定期对政府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政府部门认真履行职责,积极破解停车难题。开展专项监督活动。针对停车难题的突出问题,人大可以组织开展专项监督活动。如对老旧小区停车设施改造、医院、学校、商业中心等周边停车管理等进行专项视察和执法检查,督促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发挥人大代表作用。组织代表对停车难题进行调研和视察,提出意见和建议。代表们可以通过提出议案、建议等方式,反映居民的诉求,推动政府加大停车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停车管理水平。


停车治理问题是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挑战,破解停车难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各级人大应充分发挥立法、监督职能,推动政府加大停车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停车管理水平。各级政府应以百姓群众满意为根本遵循,积极履行职责,科学规划停车设施,加强建设和管理,为百姓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停车服务。同时,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共同营造良好的停车环境。只有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破解停车难题,提升城市品质,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省人大环资城建委副主任委员





人民与权力杂志
宣传人大制度、 弘扬法治精神、 展示代表风采、 反映百姓呼声 、指导人大工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