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法兰克福学派

文摘   2024-08-05 12:00   广西  

在影像盛行的年代回归阅读

编者按

    法兰克福学派是1960年代诞生的一个学术称谓,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共同体,被认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支。罗尔夫·维格肖斯(Rolf Wiggershaus)曾经指出,作为一个“学派”,它所具有的一些“特征”是非常明显的:它有一个组织机构:社会研究所;它有一个卡里斯马型的(charismatic)人物: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1895—1973);它有一份宣言:霍克海默1931年的就职演说——《社会哲学的现状与社会研究所面临的任务》;它有一种新的范式:有关一般社会存在进程的“唯物主义”理论或“批判”理论;它还有一个支撑其学派研究工作的出版物:《社会研究杂志》(Zeitschrift für Sozialforschung)。
    本期书单择选法兰克福学派数代学者所作的代表性著作,管窥这一学派的学术脉络与知识图景。


否定的辩证法



作者: [德] 西奥多·阿多诺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译者: 王晓升
出版年: 2023-9
页数: 560
定价: 99.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译丛
ISBN: 9787511744913


《否定的辩证法》是阿多诺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它从多个不同的维度展现了阿多诺的最核心的哲学思想,即否定的辩证法。本书试图克服哲学史上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传统,克服从人类文明的根基上就已经出现的肉体和精神的二元对立,从而构建一个全新的形而上学。这个形而上学不同于传统的形而上学,也不同于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阿多诺试图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这种形而上学。这对于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深入批判海德格尔哲学,批判各种形式的观念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我们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启蒙辩证法



作者: [德]马克斯·霍克海默 [德]西奥多·阿多诺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哲学断片
译者: 渠敬东 曹卫东 译
出版年: 2020-7
页数: 316
定价: 78
装帧: 平装
ISBN: 9787208164192


启蒙的最初目标是让人们高举理性的大旗,摆脱蒙昧与恐惧,树立自由与自主。然而在理性一路高奏凯歌,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登峰造极的时候,启蒙却走向了它的反面……
本书通过探究启蒙概念的起源、批判文化工业、揭示反犹主义的深刻思想根源,力图指出,如果启蒙失去批判的维度,就会成为单纯的工具理性,如果丧失了人道的维度,最终会成为敌视人的怪物。为此,我们需要启蒙辩证法。

理性之蚀



作者: [德]马克斯·霍克海默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译者: 郑兴
出版年: 2024-3
页数: 237
定价: 78.00
装帧: 平装
ISBN: 9787208187634


“工具理性”概念由《理性之蚀》奠基,该书对启蒙时代以来的理性的批判奠定了整个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基调。霍克海默仔细梳理了“理性”概念及其表征内容在西方文化史中的流变。他认为理性分为两种,即“主观理性”与“客观理性”。主观理性的特征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也即《启蒙辩证法》中提出的“工具理性”。客观理性关注的是目的自身。比如,“至善”的概念可以发展成包容万有的体系,用来衡量个人和群体的思想和行为是否合理。
主观理性与客观理性在古希腊时期是和谐共存的;在文艺复兴时期,后者逐步式微;19世纪以来,主观理性压倒客观理性,谋求掌控一切成为人们的行动指针;由此,客观理性被彻底侵蚀,成为遗迹或口号。



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



作者: [美] 赫伯特·马尔库塞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译者: 刘继
出版年: 2016-12
页数: 223
定价: 46.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国外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研究丛书
ISBN: 9787532774340

全书除导言外,包括“单向度社会”、“单向度的思想”和“进行替代性选择的机会”三部分。作者通过对政治、生活、思想、文化、语言等领域的分析、批判,指出发达工业社会是如何成功地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使这个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而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了单向度的人,这种人丧失了自由和创造力,不再想像或追求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



逃避自由


作者: [美]艾里希·弗洛姆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品方: 99读书人
译者: 刘林海
出版年: 2018-11
页数: 208
定价: 49.00
装帧: 精装
丛书: 弗洛姆作品系列
ISBN: 9787020145072

《逃避自由》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艾里希•弗洛姆的著名作品,书中探讨了极权主义的社会心理根源,被誉为精神分析运用在社会学的不朽名著。
弗洛姆认为,要战胜极权主义势力,必须首先弄清楚极权主义者竭力逃避自由的原因。他在书中探索了历史进程中“人性”和“自由”概念不定变化的关系,深入地解释了形成现代社会的力量,透彻地分析极权主义机制滋生的原因,热烈地谈论自由的价值、社会的塑造、民主政治的真义,以及个体发自内心的爱。他努力教导人如何自由而不致孤独、自爱而不自私、理智判断而不找合理化借口、拥有信仰而不迷信于神学。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




作者: [德] 瓦尔特·本雅明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副标题: 在文化工业时代哀悼“灵光”消逝
原作名: Das Kunstwerk im Zeitalter seiner technischen Reproduzierbarkeit
译者: 李伟 / 郭东
出版年: 2006-10
页数: 275
定价: 55.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文化伟人代表作 图释书系(第三辑)
ISBN: 9787536680869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是本雅明最具颠覆性的作品。书中论述了技术革命在当代所孵化的新的艺术样式——机械复制艺术。他从艺术生产理论出发,从制造技术的角度,剖析了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区别。机械复制技术制造了“世物皆同的感觉”,消解了古典艺术的距离感和唯一性。导致了古典艺术的“灵光”消逝,即艺术美境的流失。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不再以仪式为基础。而是建筑于政治学之上。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全译彩图本)中。其超现实主义和犹太神秘主义风格,给20世纪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思考空间。


现代性的哲学话语



作者:  [德] 于尔根·哈贝马斯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原作名: Der Philosophische Diskurs Der Moderne
译者: 曹卫东
出版年: 2011-1
页数: 447
定价: 36.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人文与社会译丛
ISBN: 9787544715829

本书收录了哈贝马斯的十二篇讲稿,它们是对于法国后结构主义激进理性批判的回应,也是对康德之后欧洲哲学主流全面而公允的评估。哈贝马斯追踪了导致我们当代处境的那些历史转折点,通过与过去和现在批评家和理论家的广泛对话,试验了他有关后现代话语之适当形式的观点。关于乔治·巴塔耶、米歇尔·福科、雅克·德里达和科尔内利乌斯·卡斯托里亚迪斯的章节尤其值得关注,它们堪称晚近德法思想之间相互影响的最早成果。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作者: [德] 于尔根·哈贝马斯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原作名: Strukturwandel der Öffentlichkeit
译者: 曹卫东 / 王晓珏 / 刘北城 / 宋伟杰
出版年: 1999-1
页数: 354
定价: 20.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欧洲思想系列
ISBN: 9787806166000

本书的研究范围是自由主义模式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结构和功能,即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发生与发展,因此,本书关注的是这一历史形态的主要特征,而忽略了历史发展过程中似乎遭到压 制的平民公共领域(plebejische Öffentlichkeit)这一变体。本书集中阐述了资产阶级公共领域中的自由主义因素及其在社会福利国家层面上的转型。


物化


作者: [德] 阿克塞尔·霍耐特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承认理论探析
原作名: Verdinglichung: Eine anerkennungstheoretische Studie
译者: 罗名珍
出版年: 2018-3
页数: 184
定价: 58.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轻与重
ISBN: 9787567572867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在20世纪初曾经提出一个经典学说:“物化”,它用以描述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下,商品关系日益入侵到人际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实践因而变得扭曲。
那么,一种非物化、非扭曲的状态究竟是怎么样的?物化状态是否无法回避?处于晚期资本主义时代的人们,如何面对物化状态?第三代法兰克服学派的旗帜性人物霍耐特正是从这些问题出发,重新考察了卢卡奇的学说。
通过将卢卡奇的学说放置在一个更加综合的知识谱系中考察(包括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欧陆现象学、以杜威为代表的美国实用主义、以阿多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批判理论传统以及英语学界晚近的发展心理学),霍耐特不仅向我们呈现了物化学说的理路,同时也进一步深化了他自己 “承认理论”。在他那里,物化得到了崭新的定义:物化乃是对承认的遗忘。



延伸阅读


读书 | 理解资本主义


电影学书目汇编 | 海外华裔学者的中国电影研究


读书 | 书写1949-1966:文学与电影


读书|如何阅读哲学:尼采、克尔凯郭尔、福柯与德里达


主编 | 陈可馨

编辑|马玉晨

影想工作坊
在理论落寞的年代关注学术,在影像盛行的年代回归阅读。微博:@北师大-影想工作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