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刊|电影节研究:产业与历史

文摘   2024-06-03 12:00   浙江  

在影像盛行的年代回归阅读


编者按

 

      由于电影节在编织全球及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网络”属性与多重价值,电影节研究成为一种日渐受到重视的研究方法,它帮助我们关照电影产业的发展、电影创作的趋势。本期内容选取近十年来电影节研究的相关论文,从产业研究和电影史研究两个维度,理解电影节的运作,以及我们如何在电影节研究的框架内拓展影史书写的可能。




电影节作为新的研究对象



【作者】玛莉·德·法尔克,肖熹
【来源】《电影艺术》2014年第5期
【摘要】本文强调电影节这种文化活动形式的欧洲特性,指出今天的国际电影节体系构成了一个复杂网络,他结合了文化研究、社会学和人类学方法,把电影节视为全球化空间中的文化节点。


艺术与商业的“合流”:透视西方电影节系统的运作




【作者】开寅
【来源】《电影艺术》2017年第5期
【摘要】本文系统介绍了西方电影节框架下的电影商业和相关媒体运营的内在机制,并借用萨义德东方主义的理论和布尔迪厄的品味判断社会批判理论,分析和总结了电影节价值判断体系的形成,以及电影节人才培养和电影项目资助体系的内在运作规律。


国际电影节创投的历史及发展驱动力研究



【作者】彭侃
【来源】《当代电影》2021年第8期
【摘要】本文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分析了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国际电影节创投环节的源起及其发展背后的产业驱动力和文化政治因素。本文认为通过创投环节,国际电影节将其对于国际电影的影响从文化领域进一步拓展到了经济领域,推动了国际合拍电影的繁荣和电影产业的全球化,尤其是国际艺术电影市场的发展。同时,国际电影节创投的背后渗透着政治的影响乃至意识形态对抗的影子。作为一种起源于欧洲国家的产物,时至今日,“国际电影节圈子”都还存在一种“欧洲中心主义”的倾向。欧洲国家在通过一系列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创投环节向以亚洲、拉美和非洲的电影项目提供援助的同时,也在试图主导国际艺术电影市场发展的方向。


国际电影节网络中的华语电影与国际销售公司



【作者】王垚
【来源】《当代电影》2023年第3期
【摘要】本文以“电影节研究”的方法考察了全球电影阶段形成的国际电影节网络中,华语电影与国际销售公司的关系。首先,从电影节研究的视角,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台湾和内地及海外华裔导演的电影入围重要国际电影节的情况进行了梳理,指出“华语电影”实质上是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国际电影节的策展实践中形成的现象,进而才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其次,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国际电影节网络中国际销售公司的职能,结合案例,对国内外代理华语电影的国际销售公司情况进行了分析。


系统·网络·节点:电影节系统的结构图式



 
【作者】易婧
【来源】当代电影》2023年第11期
【摘要】全球电影节系统是一个具有多级结构的开放复杂巨系统,由宏观的全球电影节网络和环路、中观的电影节联盟组织和集群、微观的个体电影节生态体系组织而成。本文构建了电影节系统、网络、节点的结构图式,创制了电影节生态体系结构和关系的概念模型,分析了电影节系统的理论域面、组织形态、建构机理及其结构性关系,解析了电影节结构化和制度化的实践,以及全球电影节系统的结构、行动、规则和资源之间的配置与连接,是对电影节这个具有系统性、结构性和关联性的多维实体的认识和辨析。


重绘亚洲电影工业版图:亚洲电影节与香港电影(1954—1964)




【作者】苏涛
【来源】《电影艺术》2020年第4期
【摘要】亚洲电影节是冷战背景下亚洲范围内最重要的电影节,也是亚洲各国及地区进行电影交流、合作和竞争的舞台,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在1954-1964年间,以国际电影懋业有限公司和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香港制片机构,通过积极参与亚洲电影节,塑造自身独特的文化身份,并逐渐成长为亚洲电影的主导性力量之一,最终改变了亚洲电影工业的格局。香港电影参与亚洲电影节的历史,体现了文化冷战中商业、文化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联。


新中国电影与欧洲三大电影节的关系(1949—2007)


 

【作者】瓦拉迪·维多利亚
【来源】《电影艺术》2022年第5期
【摘要】依据涉及的电影节史、中西方关系史和中国电影发展史,新中国电影与欧洲三大电影节的关系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在前两个阶段,我们能从极少的交流中分析出利益相关者在权力空间中互相试探推拉的丰富历史。从第三阶段起,欧洲三大电影节对中国电影国际形象起到的影响开始显现。结合丰富的历史事例,我们得以重新认识中国电影在电影节的出席或缺席、其征服电影节的历史必要性、国际经典化过程以及中国导演在不同时期与电影节的不同关系。


“十七年”时期中国影展史:西方电影节史书写中的“盲点”




【作者】潘慧琪
【来源】当代电影》2023年第9期
【摘要】电影节研究作为一个新兴研究领域,研究视野尚未突破“欧洲中心主义”的藩篱,尤其在电影节史书写中,既有研究基本上沿用了传统的冷战史叙事框架,局限于美苏对抗的冷战时期电影节交流史。本研究将对这一叙事框架进行反思,进而立足于中国影展史,结合《人民日报》《大众电影》等期刊、上海档案馆馆藏资料,梳理中国“十七年”时期的影展实践,立足于中国影展实践的主体性,探索影展在历史中所扮演的多种角色的空间。



延伸阅读


(按发表时间排序,部分文章附链接)

题目

作者

来源

全球纪录片电影节的历史脉络、声望体系与策展实践

杨健

《当代电影》

2024年第3期

“全球电影阶段”纪录片电影节的资助体系与短途巡回路径

孙烨

《当代电影》

2024年第3期

国际电影节综合评价理论、方法与应用——全球电影节金字塔模型及其功能定位研究

易婧

侯光明

《北京电影学报》

2023年第6期

缘起·发展·策略——如何在国际电影节上发行华语电影

曹柳莺

谢萌

胤祥

《当代电影》

2023年第3期

新冠疫情、流媒体崛起与国际电影节新秩序

王垚
《当代电影》
2022年第6期

国际电影节中的VR策展:历史、方法与实践

车琳《当代电影》
2022年第6期

距离之外,空间之内:奥斯卡、电影与今日世界——戴锦华访谈

戴锦华

胡亮宇

《电影艺术》
2022年第3期

十年来内地电影节展项目创投研析与思考

刘帆
臧连荣
《当代电影》
2021年第8期

北美市场的当代华语电影:历史、现状与未来

彭侃

谈洁

《电影艺术》
2018年第6期


 














往期推荐


阅刊|中国电影研究关键词:跨域/跨国

阅刊|中国电影研究开年关键词:现实






新书推介 | 同时代的北方

主编 | 陈可馨

编辑|马玉晨

影想工作坊
在理论落寞的年代关注学术,在影像盛行的年代回归阅读。微博:@北师大-影想工作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