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像盛行的年代回归阅读
主体、想象与表达:1949—1966年工农兵写作的历史考察
作者: 谢保杰
……这一共和国前期独有的“工农兵写作”的文化、文学图景,是十分复杂的,具有多层面的相互纠缠的因素、影响与作用,它对我们固有的二元对立的思维、研究和书写模式形成了巨大的挑战:我们再也不能从非此即彼、非白即黑的鲜明立场出发,将其妖魔化,或者理想化。这都会对历史的多面性与多效应性形成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遮蔽。我以为,这就是本书的作者要宣布,他既无意为其“翻案”,也不愿对其大加批判的原因所在。他所能做的,就是面对“一 切事实”,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现场应有的复杂性、丰富性,以至模糊性。应该看到,“工农兵写作”所涉及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极多,是一时看不清,想不明白的。这就需要有一个时间的距离。这是能体 现历史研究的“长时段性”的:历史评价必须是长时段的,甚至可以说,时间越长,历史事件和人物多方面的矛盾暴露越充分,评价越客观,越具有科学性。(摘自钱理群序言)
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
苏联电影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1950-1960)
作者: 李晓欢
光幻中的论语:十七年电影的导演逻辑
ISBN: 9787514224207
主体的生成机制:“十七年电影”内外的身体话语
期刊文献延伸阅读
(按发表时间排序)
题目 | 作者 | 来源 |
“十七年”电影的残障叙事模式 | 游长冬 | 《电影艺术》 2024年第2期 |
洗衣机与自动化:“十七年电影”中的“家务劳动”与技术叙事 | 黄哲敏 | 《电影新作》 2023年第3期 |
聆听人民之声:“十七年”时期农村题材电影中的声音 | 刘婧 | 《当代电影》 2023年第3期 |
人民性的身体图式——“十七年”人民英雄电影的身体伦理叙事 | 蒋峰 | 《当代电影》 2023年第3期 |
明场与暗场:滑稽戏对“十七年”电影的创作介入(1949—1966) | 刘晓臣 |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 |
往期推荐
电影学书目汇编 | 海外华裔学者的中国电影研究
文献汇总 | 重读《黄土地》
阅刊|电影节研究:产业与历史
主编 | 陈可馨
编辑|马玉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