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书写1949-1966:文学与电影

文摘   2024-07-06 12:00   浙江  

在影像盛行的年代回归阅读

编者按

     谁组成了“十七年”(1949-1966年)的历史?如何书写“十七年”的历史?对于上述问题的回答组织起了近年来文学与电影领域对这段社会主义的“革命年代”的经验如何被表述的探究。
      本期内容收录了5本近10年来关于“十七年”时期文学和电影研究的著作,兼有严肃的学术写作和通俗的影评文章。我们能够从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与历史态度中,进一步把握“十七年”的“历史脉络”,在对历史细节以及个案的挖掘中,认识“历史的整体结构和运动过程以及其中多重的逻辑缠绕”。


主体、想象与表达:1949—1966年工农兵写作的历史考察


作者: 谢保杰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5-10
页数: 264
定价: 38.00
装帧: 平装
丛书: 博雅文学论丛
ISBN: 9787301262986


内容简介
1949-1966年出现的工农兵写作现象是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也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创作主体的工农兵作者,是解放后党和国家大力提倡、扶持的一个创作群体,他们上承左翼文学资源,同时也被认为是新中国文学新生力量成长的标志,在他们身上寄寓了社会主义文学的理想。本书涉及一个创作群体(工人作家群),一个写作个案(士兵作家高玉宝),一个运动(新民歌运动),一次批判(吴雁),试图通过对这些创作现象的描述和分析,还原历史现场,呈现业已消失的文化(文学)图景。

……这一共和国前期独有的“工农兵写作”的文化、文学图景,是十分复杂的,具有多层面的相互纠缠的因素、影响与作用,它对我们固有的二元对立的思维、研究和书写模式形成了巨大的挑战:我们再也不能从非此即彼、非白即黑的鲜明立场出发,将其妖魔化,或者理想化。这都会对历史的多面性与多效应性形成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遮蔽。我以为,这就是本书的作者要宣布,他既无意为其“翻案”,也不愿对其大加批判的原因所在。他所能做的,就是面对“一 切事实”,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现场应有的复杂性、丰富性,以至模糊性。应该看到,“工农兵写作”所涉及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极多,是一时看不清,想不明白的。这就需要有一个时间的距离。这是能体 现历史研究的“长时段性”的:历史评价必须是长时段的,甚至可以说,时间越长,历史事件和人物多方面的矛盾暴露越充分,评价越客观,越具有科学性。(摘自钱理群序言)



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

作者: 蔡翔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培文
出版年: 2018-4
页数: 404
定价: 69.00
丛书: 培文书系·文学与当代史丛书
ISBN: 9787301285077


内容简介
本书从国家和地方、英雄和传奇、动员结构、艺术个性、劳动等不同方面对1949—1966年期间中国社会主义文学与文化想象进行了多种角度的讨论,试图打通文本内部及外部,使文学重回公共领域;作者在强调中国革命正当性的同时,并没有刻意回避无理性的一面,而是严肃讨论这一正当性如何或因何生产出了它的无理性,这一讨论也使本书进入了现代性的核心部分。本书讨论了50—70年代社会实践的危机以及危机的克服,为进入1980年代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

 

苏联电影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1950-1960)



作者: 李晓欢

出版社: 中国电影出版社
出版年: 2017-6
页数: 243
定价: CNY 42.00
装帧: 平装
丛书: 中国电影史工程
ISBN: 9787106047320


内容简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共产党迫切需要在大陆开展一场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运动,进行意识形态整合,掌握文化领导权。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其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自然成为新中国学习和效仿的对象。而在众多的文化形式中,电影以它的大众化、通俗性、易于复制和推广在培养人民的社会主义认同感、建构民族想象的过程中发挥着更重大的作用。为此,学习苏联电影成为国家层面的策略和行动。在这个总体的框架下,苏联电影在中国的传播便呈现出复杂的图景,它与中国的国内政策、地缘政治特别是新中国国家形象的确立产生多重的关联。1950-1960年是中苏关系总体交好的十年,这期间大量的苏联电影被引进和放映。斯大林时期的经典电影对于革命战争历史的叙述、对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想象,符合了新中国对革命战争性质的认识、对新型社会主义文化的设想,因此在新中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且这种积极影响蔓延到流行文化中。而苏联的“解冻电影”尤其是新战争片的人道主义思想,与新中国文化中对革命性的强调、对个人主义的批判相悖,而遭遇认同危机。与此同时,新中国展开了对电影民族性的探索。



光幻中的论语:十七年电影的导演逻辑


ISBN: 9787514224207

作者: 徐皓峰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品方: 果麦文化
出版年: 2022-8
页数: 296
定价: 5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19465971


内容简介
《光幻中的论语——十七年电影的导演逻辑》是徐皓峰最新的电影评论集。主要将新中国国建国后十七年的红色电影展开解读和评说。我们所熟悉的电影作品,诸如《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小兵张嘎》《永不消逝的电波》《早春二月》等等,电影中呈现的社会样貌、民间秩序、生活伦理进行文化及美学意义上的认知和阐释,这将是一个全新的角度。
本书的内容分三个维度:
1.传统的人情世故。在电影中,传统的人情世故早已浸润在演员的眼神、行为、台词之中,作者拉片式进行拆解,讲述其背后的渊源。
2.分析电影导演的拍摄逻辑。从十七年电影说开去,涉及港片、好莱坞等各国经典影片,分析导演在编剧、选角、空间调度、镜头处理上具备的素质。
3.孔子思想的影响。《革命家庭》的家庭观、《烈火中永生》的爱情观、《武训传》中的悟道……十七年电影表达的社会样貌、民间秩序、生活伦理等皆可从孔子思想去追根溯源。


主体的生成机制:“十七年电影”内外的身体话语



作者: 史静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4-6-9
页数: 352
定价: CNY 46.00
装帧: 平装
ISBN: 9787301240946

内容简介
本书讨论的是十七年电影中的身体话语这一建构自我的生成机制。全书将重点放在对十七年诸多电影文本的细读上,在身体生产与国家认同这个维度中,去试图打捞、审视并重读这些被遗漏在重读视野之外的,只能够在电影史的叙述中被偶尔提及和简要概述的影片,从而力图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既有的对十七年电影的研究。全书对理论的把握深入而准确,史料分析翔实全面,结合两者展开的描述和论证颇具新意,结构合理,写作规范,是一部有分量的学术著作。



期刊文献延伸阅读


(按发表时间排序)

题目

作者

来源

“十七年”电影的残障叙事模式

游长冬

《电影艺术》

2024年第2期

洗衣机与自动化:“十七年电影”中的“家务劳动”与技术叙事

黄哲敏

《电影新作》

2023年第3期

聆听人民之声:“十七年”时期农村题材电影中的声音

刘婧

《当代电影》

2023年第3期

人民性的身体图式——“十七年”人民英雄电影的身体伦理叙事

蒋峰

《当代电影》

2023年第3期

明场与暗场:滑稽戏对“十七年”电影的创作介入(1949—1966)刘晓臣《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



往期推荐


电影学书目汇编 | 海外华裔学者的中国电影研究


文献汇总 | 重读《黄土地》


阅刊|电影节研究:产业与历史



主编 | 陈可馨

编辑|马玉晨

影想工作坊
在理论落寞的年代关注学术,在影像盛行的年代回归阅读。微博:@北师大-影想工作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