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学书目汇编 | 海外华裔学者的中国电影研究

文摘   2024-06-18 17:35   中国  

在影像盛行的年代回归阅读


编者按

    中国本土电影现实与理论之间的紧张关系引发讨论后,“夹缝意识”的产生与持续生产,曾在一个时期内,自然地将研究目光投向了海外华人学者的批评实践。

      21世纪初至今,以张英进、周蕾、张真、傅葆石所作工作为代表的一批著述得到了中文译介。在西方的电影理论脉络中,它们基本属于后殖民主义方法兴起后的成果,从本土的中国电影研究视角来看,则不难发现,电影主要是作为“现代性”的典型介质而被高度地提炼出来。(具有都市性质的)城市空间开始成为一种被集中使用的叙述办法,而中国电影的区域问题、学科建设问题、明星研究、民族性与伦理意识之辨,也在此张力场域内,逐渐构成更为多元的、富有启发价值的展开视角。


电影的世纪末怀旧——好莱坞·老上海·新台北



作者:张英进

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年: 2006

页数: 220

定价: 25.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35623768


本书按主题分成三大部分。“国际篇”主要揭示西方中心的话语霸权在电影制作与电影研究方面的表现,既分析好莱坞近百年塑造华人形象的模式,又指出西方国际电影节在意识形态和审美艺术方面对中国“独立电影”的影响,还探讨西方近年来关于中国电影研究方面的理论及方法问题。“上海篇”主要分析性别想象及都市叙事在电影中的呈现,人物形象以民国时期的上海娼妓和摩登女性为例证,并探讨近年于香港和上海颇为盛行的对老上海的怀旧情绪。第三部分是“华语篇”,主要仍以“华语电影”中的城市为对象,包括上海、香港和台北,既有整体发展的描述,也有具体作品的分析,议题涉及香港历史上的超区域想象,社会转型期的城乡情怀,以及台北世纪末的时空重建等等。



审视中国:从学科史的角度观察中国电影与文学研究



作者: 张英进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06

页数: 289

定价: 29.80元

装帧: 简装

丛书:海外华人学者论丛

ISBN: 9787305044366


本书注重跨文化的视野,首先概述了中国电影研究在欧美近三十多年来的发展,然后分析主要的理由和批评方法,重点揭露西方中心的话语霸权,兼论好来坞与国际电影节;第二部分注重跨学科的视野,概述美国文学史、电影史、文化史三个学科在20世纪的发展变迁,然后以比较文学为切入点探讨西方理论和中国文学研究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中国现代文学与电影中的城市



作者: 张英进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译者: 秦立彦

出版年: 2007

页数: 320

定价: 25.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ISBN: 9787214044341


本书1996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后,即在汉学界引起很大反映。就乡村和城市形象而言,在现代中国文学和电影的发展中,可以看到一个长期存在的模式。以小说、电影、话剧和诗歌为文本,着重讨论了从晚清(19世纪末)到民国后期(20世纪40年代)的城市形象,以社会学中的城市心态与都市体验为框架,力图描述小镇、古城、现代大都市等文学模式和典型人物的构形,通过京派、海派(即北京和上海派)的文化差别的表述,探索文本中城乡、中西文化的冲突、妥协与交融。从空间的构形、时间的构形、性别的构形三个部分进行解读,空间的概念影响了北京叙事中注重城市地图、人际关系的描绘,时间的概念影响了上海都市想象中千变万化、随波逐流的母题,性别概念从根本上影响了城市的构形。



影像中国



作者: 张英进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译者:胡静

出版年: 2008

页数: 480

定价: 38.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译丛
ISBN: 9787542628404


随着中国电影近年来在各大国际影节上屡获殊荣,西方批评界对于中国电影的关注也在不断增加。本书集中考察中国电影以影像来展示中国的众多文本和批评层面,纵观中国电影研究在西方体制化的历史,提议一种自省性对话式批评的范例以代替跨文化研究中的欧洲中心主义,并在特定的历史和社会政治语境中研究了一系列影片类型:少数民族电影,战争电影,民俗电影,怀旧电影以及都市电影。全书始终贯穿跨国文化政治的问题,指出中国电影与中国电影研究在跨国文化生产领域里正在进行的全球性/本土性构建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



华语电影明星:表演、语境、类型



作者: 张英进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译者: 西飏

出版年: 2011

页数: 322

定价: 39.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明星研究丛书
ISBN: 9787301188323


本书为第一部对华语电影明星进行个案研究的著作合集,15位来自美国、英国、澳人利亚、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分別分析了阮玲玉、黎莉莉、赵丹、张瑞芳、仲星火、凌波、周润发、林青霞、张国荣、李连杰等在华语电影的不同发展时段和区域广受瞩目的电影明星的形象特质和表演风格,考察了他们的明星形象得以建构和传播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背景;涉及了诸如明足表演、角色类型、媒体建构、政治宣传、网络话语、自传性叙述以及性別、类型、记忆和身份等等文化研究的广泛议题。



民国时期的上海电影与城市文化



作者: 张英进编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译者: 苏涛

出版年: 2011

页数: 272

定价: 36.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光影论丛

ISBN: 9787301189597


民国时期的上海有着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态。在这个国际性大都市里,电影成为普罗大众的摩登消遣,也聚集着形形色色的投机者、理想家、实业家、文人墨客、黑帮舞女。本书聚焦于早期中国电影和城市文化,并将上海电影纳入民国文化史的视野中加以讨论,力图呈现一个丰富的、多维度的早期中国电影文化史。从中既可以看到民国时期上海的摩登消费方式和独特市井现象,也可以一窥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纷繁复杂的文化和光怪陆离的社会风气。



多元中国:电影与文化论集



作者: 张英进

出版社: 中国电影出版社

出版年: 2012

页数: 443

装帧: 平装

定价:36.00元

丛书:电影大师创作系列

ISBN: 9787106000950


《多元中国》继续《审视中国》和《影像中国》跨学科的历史视角,以电影媒介为主导,切入文学、戏剧、都市视觉文化等领域,考察中国电影、现代文学和学术研究中“中国意象”的种种表述及其历史根源、发展与变迁。多元在理论方面是一个空间概念,空间是不稳定的,其边界是多孔的,其内涵是多元的,其性质是不断塑造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多元中国》是通过空间概念,对中国电影、文学、都市文化与学科研究中翻天覆地的变化、错综复杂的经验和引人入胜的故事进行的一次阐述。

 

银幕艳史:都市文化与上海电影1896-1937




作者: 张真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译者:沙丹 / 赵晓兰 / 高丹

出版年: 2019(2012)

页数: 483

定价: 46.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45805338


全书以精妙的笔触展现了都市文化背景下,中国电影,尤其是上海电影的发展历程及其文化意义。书中通过诸多电影文本的解读、电影生产机制的分析,探讨了电影与诸如摄影、建筑、戏剧和文学等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电影与文化工业、明星机制、都市发展等的联系。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发掘梳理,作者考察了之前忽视或遗忘的诸多影片,重新解读了部分经典,并拓展了重要的有关白话现代和都市文化的论题,包括电影作为“新媒体”如何在20世纪早期的中国展示和建构了现代的社会机制和性别角色。



城市一代:世纪之交的中国电影与社会



作者: 张真(编)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3

页数: 370

定价: 35.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309099393


本书旨在深入分析,在20、21世纪之交孕育出中国城市一代电影的历史与社会语境,探讨其美学创新,及其与主流国产电影工业和国际电影市场之间矛盾而复杂的关系。研究聚焦于城市一代导演群体面对社会巨变的感性认知,记录现实的冲动,对于性和性别问题的表现等。作者强调,在新城市电影中,另外一批人成为银幕上的主角,他们是普通人和城市边缘群体,包括无所事事的漫游者、小贼、性工作者、邮递员、出租车司机、民工等。


原初的激情:视觉、性欲、民族志与中国当代电影



作者: 周蕾

出版社: 远流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译者: 孙绍谊

出版年: 2001

页数: 320

丛书: 远流电影馆

ISBN: 9789573243441


周蕾认为,中国电影属于某种从书写文字到技术化视觉意像的符号系统转型史,这一转型伴随着现代性历史,但却总是被压抑了。在具体分析吴天明、陈凯歌和张艺谋的《老井》、《黄土地》、《孩子王》、《红高粱》以及《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影片前,作者以视觉性为切入点,清晰而令人信服地重新解读了二十世纪中国的主要事件。当代中国导演们究竟是如何对待诸如社群、国族、工作、爱恋、学习、革命、自然以及性别等问题的?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如何对待电影制作经验本身的商品化这一问题?



温情主义寓言·当代华语电影



作者: 周蕾

出版社: 麦田

译者: 陈衍秀/陈湘阳

出版年: 2019

页数: 320

丛书: 麦田人文

ISBN: 9789863446651


1980年代以降,全球华语电影屡有令人惊艳的作品问世,华裔导演作品纷纷开始在国际上崭露头角。这类当代华语电影虽来自不同地区,却往往同享某种情感氛围,亦即“温情主义”(the sentimental)。周蕾剖析了来自中国、香港、美国与台湾的九位华裔导演──陈凯歌、王家卫、张艺谋、许鞍华、陈可辛、王颖、李安、李杨、蔡明亮,他们最受欢迎与突破传统的电影代表作,并检验其中的视觉与叙事型态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特殊涵义;她也以国族、家庭、乡愁、移民、教育、乱伦禁忌等主题,探求全球化时代华人存在的处境,并定义当代华语电影中的温情主义究竟为何,进一步提出在温情主义之下的典型情境及其想像与现实关系的折射,如何挑战了西方理论思维的基础。



理想主义之后的伦理学



作者: 周蕾

出版社: 河南大学出版社

译者:吴琼

出版年: 2013

页数: 279

定价: 34.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人文科学译

ISBN: 9787564911560


周蕾论文选集,所选篇目既有对跨文化研究的基本问题的探讨,也有对中国和西方电影的文本分析,还有关于香港的身份研究。其贯穿的主线为跨文化交流的伦理学和政治学。可以说,这个主线既是全书所要探讨的问题,也是作者进行文本阅读和文化阐释的基本角度,尤其是作者的文本阅读技术和问题视域对于推进我们的文化研究将可以带来新的启示。

 


美国电影在中国1897-1950



作者: (美) 萧知纬 / 曲丽萍 / 冯学红
出版社: 中国电影出版社

出版年: 2024

页数: 78

定价: 7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106055530


本书基本上由作者以前用英文发表过的若干研究美国电影在华情况的论文和一份目录索引两部分组成,其中美国在华发行放映过的影片篇目部分从未曾发表过,也是目前最为完整的目录。作者的总体构想是做出一份过去一个多世纪里所有跟中国观众见过面的美国影片的总目录。美国电影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占据了大约百分之八十五的市场份额,要真正了解中国电影便不能回避其存在。国产电影的叙事风格、电影语言和主题倾向无一不受其影响,即便是中国影人探求本土电影风格特色的努力也没有脱离美国电影的参照系。因此,我们有必要从与美国电影的关联中去探讨中国电影史上出现过的那些主要创作风格和潮流,这也更加有助于我们对国产电影的研究。



双城故事:中国早期电影的文化政治



作者: 傅葆石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译者:刘辉

出版年: 2008

页数: 245

定价: 38.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光影论丛

ISBN: 9787301133088


20世纪的中国,战乱频仍,人们颠沛流离,生存环境模糊多变,暧昧迷离。为了反思这段围绕着沪港双城的电影文化展开的故事,本书作者运用了大量极为珍贵的文字、影像资料,深入探讨日本占领区和英国殖民地的中国电影文化、错综复杂的中日文化关系、在战流散的困境下中国电影人的惶惑抉择、早期形成的暧昧难辨的香港身份、国语片和粤语片的纠缠互动。以及由此牵涉到的种种争议,着力重构抗战前后(1937-1950)上海和香港之间的双城故事。藉此呈现中国电影文化的复杂多义,重新审视一段被人忽略、遗忘的历史。



顺流与逆流:重写香港电影史



作者: 苏涛/傅葆石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0

页数: 280

定价: 46.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培文·电影

ISBN: 9787301311547


本书尝试在跨地区、跨学科的格局下,以新的观念、史料和方法对香港电影史做出新的阐释,通过深入挖掘文献及影像资料,厘清史实,填补空白,并对20世纪30—70年代的香港电影史做出新的评价。第一部分“重访早期沪港关联”集中探讨20世纪30年代的香港电影,着重分析当时中国内地的政治、文化对香港电影的深刻影响,以及两地电影业之间的互动。第二部分“冷战与香港电影的文化政治”聚焦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尤其是从冷战的视角出发,通过对有代表性的制片机构、类型及电影现象的考察,分析战后香港电影的复杂性,以及冷战对华语电影的深刻影响。



延伸阅读


阅刊|中国电影研究关键词:跨域/跨国


影想·观点|作为“第五代”精神宣言的《黄土地》 ——重读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笔记


新书推介 | 世界电影节全攻略


电影学书目汇编 | 影人手札、口述与对谈(下)


主编 | 陈可馨

编辑|刘安琦

影想工作坊
在理论落寞的年代关注学术,在影像盛行的年代回归阅读。微博:@北师大-影想工作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