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还会再有突破吗?放到三个月前,我会觉着今年八成是颗粒无收;但站在北马的起点前,我会期待今天到底会有怎样的突破,因为我要跑出这几年来最快的前半程[官方前半程77:25,途中最快半程76:21],今年我就这一场比赛了,All in or Nothing
伤病
2024的开年,我的训练只进行了15天就戛然而止了,越来越疼的腿窝让我坐立难安,起初以为停训一段时间并不会影响春天的比赛,但伴随着春节结束,肿胀和疼痛仍然挥之不去,直到三月份我彻底打消了比赛的念头,伴随着几大比赛尘埃落定,我也尝试着重新开始恢复。
恢复
参照之前的伤情,大概运动三十分钟就会有腿窝刺痛,所以刚开始恢复就在跑步机上按照5分30到6分的配速运动半小时,运动完弯腿还是会有疼痛的阻力感,肿胀比之前要好一些,慢慢提速到4分50,时间从半小时延长到一小时;大约一个月之后,运动完偶尔腿部会没有肿胀,但弯腿到底仍然会有刺痛。
大概四月中旬开始,偶尔尝试增加运动量和强度,完成了一次25公里4分10秒的长距离、一次8个1公里3分30的间歇,在月底完成了一次6公里3分40,4公里3分35,2个1.2公里全力冲刺;虽然每次运动完腿窝仍然有肿胀,弯腿仍然不适,但是不适感在慢慢减轻,相比于完全躺平似乎恢复进度更快
进入五月,密云中签,临时抱佛脚但是仍然关注自己的腿部情况,五一完成了一次16公里345配速的节奏,一次三峰;这之后完成了一次30公里4分的长距离,几次410左右的有氧跑;赛前两周跑了一趟4公里345加6个3分30的两公里间歇,一堂78分多的半马比赛,然后密云当天4分配速跑到32公里开始走路,2h51分完赛,完赛后腿比之前疼,但休息了一天之后缓了过来
恢复过程穿插着几次进山,六月跑了两场越野,一场昆嵛50,一场东王庄的20公里,名次还算可以,就是过程比较煎熬,长距离基本随缘,偶尔跑跑,节奏基本简单跑个十公里,某天早上自测了一个35分50,勉强维持一个正常的状态;越山向海跑了4棒,总计37公里,没有全力跑,除了比较困之外其他都还好,这会大概是七月中旬了,腿窝韧带的情况明显好转,虽然发力仍然有些许不适,早起仍然能感觉到腿窝绷紧时有轻微的刺痛,但并不影响训练。
备战北马
1、训练计划
七月中旬越山向海之后感觉竞技水平应该处于受伤前的80%了,但距离去年北马完赛后的顶峰状态总有差距,这时候我的队友吕总发给我他柏林的训练计划,盘算着北马其实也就只有三个月多了,于是我便在他的计划基础上结合自己状态和ARE课表进行备赛计划。
2、整体执行
整体训练基本在北师大(吕总、显精大哥、壮壮)、地坛&奥体(ARE)、奥森(ARE&奥森跑团)、家门口几处,根据日常工作时间灵活安排,保证不受伤、不影响生活工作的情况下推进。
将整体三个月的训练情况进行了记录归档【此外我希望每位备赛周期充足的跑者对自己的训练情况进行按日/周的总结归档,备赛中及时关注训练情况,赛后进行总结】
整体执行下来没有受伤,强度在可控范围内,并且可以看出来随着计划的深入,完成情况越来越可观
3、备赛插曲-衡水湖马拉松
在备赛中期末(大概9月或春季3月)我会选择一次万米测速作为比赛的参考,但今年并没有合适的时间和活动进行测验,九月末的彪马5k决定按照万米体感推进,最后17分10秒轻松完赛。
衡水湖马拉松之前应该已经进入训练的中期,前期的长距离基本以大有氧打底,最后收尾也因为个人情况未提到马配,所以以此作为一堂马配大课比较合适,衡水湖前一周个人训练强度达到峰值且状态较好,但也正因如此比赛当周疲劳较重,加之支线任务难度比想象的大(带潘潘跑进240),衡水湖跑的不尽人意(2小时45分完赛)。
前35公里基本按照计划推进,留有一分钟的余地,但由于第三根能量胶选择了带咖SIS结果不耐受一直吐,加之后程顶风体能消耗过大,36公里掉出350配速并且小腿抽筋无法跑动,但也基本完成了赛前的底线目标:3分45跑到35公里。
4、备赛后期
十一调整归来给北马的时间仅剩三周,这三周的训练均在记录中故不做赘述,在其他方面进行了一些细节的调整。
血糖监测
最后两周我佩戴了血糖仪并且在训练和日常生活中进行了数据收集,起初的目的是指定补给策略,但是数据摆在这里并没有人能够完整的分析,北马我也佩戴进行了完赛,这两周的数据我会进行归档,待专业人士进行分析
装备磨合
北马计划用腰包+袖套装能量胶,盐丸计划用液体盐丸,所以比赛前一周的20公里我别着腰包完成了训练(5根能量胶),确保自己能适应的情况下,袖套里各放一只在前半段进行补给。本次鞋子选择上为evo1,由于鞋子本身的特殊情况并不允许提前进行适应,所以在进行了两组一公里间歇后就将鞋子留给比赛发挥,赛前评价此鞋为:风险与收益并存【至于鞋子的性能我觉着我不必描述,因为99.99%的跑者(包括我)不会穿这双鞋进行比赛】
赛前饮食
比赛周的饮食各有各的说法,这里只说自己身体的一些细节调整。比赛当天早上我是吃不下固体食物的,故这次选择了八宝粥,一方面可以补水,另一方面一罐八宝粥的碳水可以顶一个面包。我在比赛前两周的两次长距离早上都喝了八宝粥,保证自己能够适应;同时比赛周多吃了一些维生素C的咀嚼片,提高免疫力。
5、北马全力以赴!
早上四点二十起床,吃饭,排空,四点五十坐上地铁,大约六点十五到达存包处,等候到六点半去检录,跟随大部队热身一会之后,七点吃了第一根能量胶和一瓶力保健,这时候前排已经进不去了,尽可能地往前挤,预估到拱门应该有几十秒。
0-20公里
发枪后20秒过拱门,直接从右侧突围进长安街,地面有水,只要白色喷漆踩上就会打滑,由于人太多,没办法安心跟随队友身后,并且总有跑友在左侧或右侧不规律跟随,5公里时感觉速度有点慢,心里发慌,没有进水站,后来10公里也放弃了取水,这中间被一个哥们肘击了一下,心里挺郁闷。
大概12.5公里尝试给队友取水,好像全程也就取了这一次,实在太滑了,这时配速已经按照337左右推进,但我一直被一个人卡着位置,一会靠左一会靠右,没法吸到队友的尾流,20公里时大约用时73分半,预计半程会在77分半左右,在计划中。此外这段时间显精大哥也一直在我们附近,估计他的目标也在235。20公里后,教练下车,m5提速。
[卫衣哥全场最佳,不喝水不吃胶最后234完赛]
20-30公里
M5提速后变成了我带领一队(n队)长龙进行推进,我示意张康我不提速,继续按目标配速推进,同时这个区间追上一些掉速的选手并且甩开一些之前跟随的选手。22公里时听到北航马协的同学的加油,到25公里时赛道上的选手骤然减少,回头望去跟随部队也仅剩4人左右。27.5公里左右回头发现跟随部队瓦解,张康掉队,同时一位跑友递给我一杯水,这是本次北马赛道上喝的最后一口水。28公里处追上要上厕所的跑友李长国、冲击国一失败的王磊磊哥,至此,第三个十公里用时为本场最快,但也奠定了最后12公里掉速的基调。
30-35公里
进入科荟桥,作为每次北马我捡人的必经之地,我放弃补给靠左跑,先后超过了一位锦标赛选手、国科大尚礼,下桥时感觉双脚脚踝酸痛,可能是跑鞋支撑性弱,自身能力仅能支持到30公里。31公里处左顾右盼也没看到光哥给我加油,左转进入林萃路时经过AR加油站,看到了米队,但此时因为脚踝酸痛有点无力。32公里用时约1小时58分多,此时配速逐渐掉到3分40,维持当前正常配速仍有机会冲击235,此时我知道自己这次比赛稳了,能pb多少就看后面了。
35-终点
大约在35公里处,双腿小腿出现异样,提速时伴随抽筋迹象,同时左腿内侧也有同样问题,目测是落地方式导致小腿承受不住压力,步幅比之前大导致内侧肌肉承受不住,此时我开始进行调整,尽量小步减轻肌肉压力,同时35公里补给点因为道路湿滑放弃进站,在折返时发现表配速掉到了3分50,于是又加快步频,尽量维持配速在3分45左右,第一个折返在对面碰到了juci大佬,打了招呼,然后继续倒腾。但随着表的预测时间逐渐向2小时36分靠拢,我的两条小腿也愈发不可控。39公里折返看到了m5,目测在我前方400米,破235有戏。经过第二个折返后,小腿彻底罢工,只能单脚蹦进行调整,同时配速掉到3分50.,经过40公里拐弯时,小腿抽筋,调整几秒后看了一眼时间,2小时28分xx,此时顾不上分析,尽量维持四分以内进行蠕动,最后折返的直道,看到了对面的张康,目测他在我后面100多米,我看了一眼手表,预测完赛2小时36分20。尽力提速到3分40。
但意料之外的是,我的右手表计划的是42.5公里,所以当我的表滴滴的时候,我只到195m的拱门,我一下慌了,这样237也进不了,我赶紧往前冲,最后惊险挺进237。
6、复盘
补给方面:四根双倍SIS(赛前、10公里、19公里、29公里)、一根等渗康比特(35公里);5包液体盐丸(8公里、15公里、25公里、32公里两包);赛前一包肌坚强;六颗牛磺酸片(10公里,25公里),赛道补给:三口水(满打满算)
比赛策略:赛前与m5定好了前快后慢的比赛策略(前30按335-340表记巡航,不要快也不要慢,后面各凭本事)。因为我自己的比赛表现加上北马后程的折返,后程一般会比前程慢1分到2分【22年北马241(78+83)、23年衡水239(79+80)、23年北马238.5(79+79.5)】,整体执行下来,前后半程分段为(77.5+79.5),整体还在可接受范围内,排除后七公里的显著掉速,理想状态可能挺进235的几率也不大(佳明表记42.195时用时2:35:11)
身体状况:袜子在十公里处查看已经两脚顶破,好在脚趾并未出血和黑指甲,水泡由于自己的老茧厚所以磨但并未影响;肌肉酸痛比之前的比赛要严重,主要集中在小腿因为抽筋导致的撕裂痛,大腿内侧酸痛。在休息至周二后明显减轻,可以恢复慢跑。
细节方面:比赛前的细节个人认为做得比较到位,虽然没能调整到最佳状态但比赛当天也足够用,但赛中细节可以说是不尽人意,先说缺点:不进水站可能是后期疲软的原因之一,前半程人多所以一直无法跑相对理想的路线导致我多跑的里程很多;做得还不错的点:能量补给经过调整,上桥前提前吃胶,比赛过程的四个胶消化良好;在抽筋边缘时及时调整策略,避免直接抽搐一步也迈不开。EVO1的顶配脚感和后程优势发挥得不好,折返和打滑抵消了他前半程恐怖的输出能力,算是收益略大于风险。
后记
北马能够再次取得突破,要感谢的有很多,Adidas Runners和Elite团队陪伴了我两次北马,让我能无忧无虑地去训练和比赛,吕总,米队,教练和队友伴随我整个训练周期,互相见证大家的突破,小李一年来对我的督促和鼓励,大早上赶我去训练等等等等。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确实很大,小李只准备一个月跑130k就能轻松完赛且pb,而且两次北马都没抽筋,所以训练针对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训练方法。
今年应该不会安排全马比赛,针对春天的比赛做好更长期的规划,如果本次备赛能延长到四个月,可能底气会更足。
12月份进入春季备赛期,希望这次能完整冬训一次。春季可能会选择相对人不是很多的重庆或者武汉,因为几次比赛下来,我发现赛中跟随跑的效率对我来说并不大,反而是领跑或独自跑的时候更专注。
另外根据最新全马成绩对应的VDOT,可能会安排半马和万米的测试进行达标。
25年的港百与春季备赛冲突,预计不会备赛,以拿到小金人为主,前后两周作为调整周。
对于目标,可能没有一个明确的数字,但我感觉自己还没有到瓶颈,明年争取再进步一点,慢慢向235和国一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