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条》截止前三分之二部分,还是合格的剧情片。
直到几处突兀的剧情转折点,一次跳楼、一通电话终结了此前用了大半部电影篇幅讲述的故事线,只剩下雷佳音扮演的检察官这一条主线。
所有人物、叙事线索都是为了成全雷佳音的演讲——案件定性公开听证会上,主办检察官声泪俱下地训斥市级检察院领导、人大代表、法学专家、律师代表等社会各界,从自己三年前的办案经历,讲到儿子见义勇为的遭遇,期间反复提及老百姓,升华出法律要体现公平正义。
演讲完毕,来自最高检的领导起立鼓掌,带动全场掌声雷动。高层、群众和社会各界共同向雷佳音所代表的良心检察官致意。
我看得莫名其妙,姑且不论现实层面,这场演讲在剧情上也很难圆过去:之前大半部电影讲的困境,最后雷佳音一场演讲就解决了?
很快,字幕浮现,电影中受害者与黑恶势力各自得到应有的结果,司法制度也有所改进——2020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印发了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激活」了刑法中的正当防卫条款。
这些字幕就让演讲显得合理了。这是一部宣传片,雷佳音的演讲才是重点,前面的故事线都是点缀,类似于那种一两分钟的企业宣传片,高楼大厦的画面之后,浮现出公司业绩、董事长致辞。
豆瓣上有评论说「时隔一年,雷佳音又银幕朗诵了一回。」在去年上映的《满江红》结尾,雷佳音扮演的秦桧对着千军万马朗诵了一遍《满江红》词。我看的时候并不觉得突兀,那是古代背景的虚构故事,最后落点在诗歌朗诵,只需要承载住观众情绪。
《第二十条》的故事发生在近几年,除了剧情本身要自洽,还需要满足电影激起的,观众对现实社会的情感。很显然,雷佳音的演讲不能让剧情自洽,也无法满足现实情感。
至于现实层面,电影仿佛在讲述检察系统独走,两名基层检察官超出权责范围,拼尽全力实现公平正义。这当然也很合理,《第二十条》的出品方之一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最高检的宣传片,主角当然是检察官。
只是,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重大司法改革一定是多方博弈的结果,不可能由某一方单独推进。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的制片人提到,影片参考了昆山反杀案、福州赵宇案和涞源反杀案等真实案例。这几个案例都是案情很快通过网络传播,媒体报道引发公众舆论,而后检察院介入,作出了不起诉决定。
以我的个人记忆,这几年关于正当防卫的公众讨论,源起2016年的山东辱母案。南方周末报道引爆舆论后,于欢由一审的故意伤害,改判为防卫过当。另一个关键节点是2018年的昆山反杀案,也是很快引起舆论,公安机关而后决定撤案。
2018年昆山反杀案后,接连出现了福州赵宇案、涞源反杀案等多个相似案例。法学界、媒体与公众舆论对于正当防卫制度需要改革,形成了共识。司法系统也在相关案例中回应了这种共识。最终是「2020年指导意见」,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以制度形式落实了正当防卫改革。
在《第二十条》电影中,媒体与公众舆论几乎没有提及,律师的形象也算不上正面,正当防卫制度改革变成了由检察系统内部推进。
回到雷佳音那场突兀的演讲上。演讲发生的场景——案件定性公开听证会,这是一项新制度:2019年起,检察机关开展公开听证,邀请听证员与申诉人摆事实讲道理,息诉罢访、化解疑难案件。
上述正当防卫典型案例发生在2018年,都没有开过听证会。也就是说,《第二十条》电影凭空创造了听证会场景。这不算是问题,电影可以虚构情节。不过,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部电影本身:先有「检察系统推动正当防卫制度改革」这一题目,然后需要导演、编剧为其编织情节,同时还要罗列检察听证等其他改革成果。
用命题作文的标准来评价《第二十条》,这是一部相当不错的宣传片。但如果用剧情片的标准来衡量,《第二十条》充斥着过度的碎嘴、没有逻辑的剧情转折和突兀的演讲内容,甚至不打算用镜头语言讲一个完整的故事。即便与张艺谋近几年的电影对比,也不能算及格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