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本看透人性的好书:《乌合之众》

文化   2024-10-11 18:06   四川  

(本文3000字,阅读时长8分钟)


大家好,我是肥肠。


这次分享居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这本书很有名,相信不少人都听过。



本书首次出版于1895年,书中观点在现在看来可能稀疏平常,但放在100多年前的欧洲堪称炸裂,而且正在慢慢证实,勒庞的预言术真灵。


如果你喜欢在网上厮混,那你理解这本书0障碍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从「个人角度」分享几点。


01.


支配人类的,是思想、感情和习俗,是存在于我们自身的东西。


仔细想想,除了法律,真正能够支配我们行为举止的,更多源自于我们本身,比如文化传统、父母教育、内心偏见等。


举几个例。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读书能发大财,这是受古代科举制的洗脑,属于文化传统。


等孩子毕了业,在外吃饭不能吧唧嘴,凡事与人为善、能让则让,属于家庭教育。


部分公司的HR招聘,明里暗里对大龄女性、河南人等极其不友好,属于内心偏见。


我在青岛读的大学,听同学说,山东农村还存在不许女性上桌吃饭的现象。


以上这些认知、歧视、陋习,从未写进过我们的法律,但它们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


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有保持清醒、改变自己,接受精华,远离糟粕。


02.


如果说大事件显得那么罕见,那是因为在一个种族中,没有比世代相传的思维定势更稳定的东西。


这里斗胆妄言一句,如果非得说中国人有什么思维定势,我认为是中庸


你看,“枪打出头鸟、大智若愚、四平八稳、稳妥为上”等词汇已经体现出老祖宗的智慧。


如果单从避免受伤害的角度来看,这些智慧确实很高明,但凡事得分两面看。


过度追求居中、不受伤害,只会让人依赖确定性,失去进取心与创造力,在思想和行为上受限制。


往大了说,搞学术、搞事业,往小了说,考研考公、公司打工、个人进步,都会受到影响。


所以,如何在兼顾安全的同时,最大限度调动自己的进取心和创造力呢?


我想到了一个比较好的活法:低调做事,低调做人,闷声发大财。


私下拼命学习、做事、赚钱,但在群体中装傻充愣、保持中庸,等有了成绩,把好处偷偷藏起来,谁也不说。


我身边这类人还真不少,原来ta们才是真聪明。


03.


不能跟它们在理论上空谈平等,用规章制度来领导,而是要研究什么东西能打动、吸引它们。


查理·芒格说过:在大多数情况下,要说服一个人,从这个人的利益出发是最有效的。


更通俗点讲。


作为老板,跟员工谈梦想没用,得谈薪酬、福利待遇、加班报酬。


作为家长,逼孩子读书没用,得谈读好书今后能过上什么样的生活。


作为博主,跟读者讲道理没用,得谈具体能得到什么改变和进步。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先把好处说清楚,让对方自行选择,比什么方法都好使。


04.


就知识而言,在大数学家和一个鞋匠之间可能存在着天壤之别,但就性格而言,他们的区别微乎其微,甚至往往可以忽略不计。


这句话有两个层次,但都指向一个核心:不要盲目崇拜!


第一个层次,身份、职业、学历、智力、财富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人品、性格、秉性。


这也是我爱和“屠狗辈”交朋友的原因,高光环的人渣太多了,有钱不等于有品。


第二个层次,一个人擅长某方面,不代表ta擅长所有方面。


远离那些喜欢“全知全能、好为人师”的装X犯,一般遇到这种人我真想翻白眼


因为ta们在陌生领域啥都不懂,说半天,只是想在你面前秀优越感,让你难受,仅此而已。


客观看待他人和自己,理性选择交友对象,你的生活会快乐很多。


05.


个人在失去自己有意识的个性时,会服从引导者的暗示,做出与自己的性格和习惯完全不同的事情。


举几个职场例子,可能不少打工人都体验过。


领导总是在发消息后,严查那些不回复收到的下属;老板总是在下班前通知开会、加班;公司总是在休息日安排团建,还不允许请假......


如果你做不到,或者顶两句,上面就拿“扣绩效、降薪、开除”来威胁你,并暗示你乖乖听话。


我承认,端别人饭碗,就得听别人的话,但你的内心肯定不舒服。


为了生存,你选择隐忍、屈服,直到你不再是你自己,而是成了不能控制自我意识的木偶。


说到这里,你有没有想过:


第一,你出来打工是为了赚钱,而你的利益在公司的恶意试探中被一步步压榨干净。


第二,哪怕就业市场再差,离开这家公司,你照样能找到糊口的工作,不至于被饿死。


第三,是否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取决于你自身的能力,而你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不断提升的。


当初我想通这三点,果断跳槽,事实证明我的决定没错。


因为呆在一个既没前途也没“钱”途的公司上班,每天被弱智老板pua,没有任何意义。


与其如此,不如鼓起勇气跳出来,外面的世界比你想象中要好很多。


06.


由于夸大自己的感情,群体只会被极端的感情所打动。演说家为了吸引众人,势必滥用词汇,斩钉截铁。夸大、断言、重复,绝不会经过理性思考之后再表明看法。


众所周知,这是公共集会上的演说家所惯用的辩术。


现在的自媒体或许就是这样,很多人为了获取流量,选择制造矛盾、引起焦虑、煽动情绪...


我以前就被某些情绪洗过脑,比如励志鸡汤。


那段时间我喝了太多鸡汤,喝完后精神振奋,然而过一段时间,我发现好像什么都没有留下,内心无比空虚。


于是我又开始灌自己鸡汤,不断重复这种魔幻行为,实际上除了浪费时间,我什么也没学到。


直到我自己写文,才逐渐理清其中的逻辑。


在我眼中,一篇有价值的内容,会提供三方面的价值:情绪价值+认知价值+干货价值。


1/情绪价值很好理解,所有让你情绪高涨、低落、愤怒、共鸣的部分都算。


比如,讲自己“多少岁靠什么赚多少钱、农村出身现状如何、以前多惨现在多富”的奋斗经历,你可以搜搜类似关键词,很多。


2/认知价值也好理解,即能够提升你对某件事认知的信息,但认知价值也有鸡肋的地方。


首先,当你知道这个信息,这个信息已经没用了,其次,哪怕你知道这个信息,你也没条件去执行,因为出身、运气等东西你没法复制。


3/干货价值,主要指具体的经验&方法论,指导我们如何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以上三种价值,以不同的比例组装在一起,便形成了一篇有价值的内容。


但市场不这么认为,目前市面最火的内容有两类:


第一类是「纯情绪价值」,主打奋斗经历,第二类是「纯认知价值」,主打有钱人的心得分享。


像我这种干货价值偏多的账号算是奇葩,阅读和关注涨得慢很自然。


说到这里,我并不是说,也没资格说「纯情绪价值」或「纯认知价值」不好,市场喜欢,没法。


但我期待,总有那么一天,读者会回归到具体实用的干货价值上。


07.


书是供人查阅的有用的词典,一大段一大段地塞到脑子里是完全没有用的。


要在生活中取得成功,判断力、经验、创造力和性格是先决条件,而这些都不是书本能够给予的。


以上这段话,和我看《我的二本学生》得出的结论差不多:


不是说读书不重要,而是除读书外,判断力、经验、创造力和性格也很重要,而这些东西,需要我们在生活和社会中自己去学习。


读了心理学的书,就得和身边人进行沟通;


读了健康学的书,就调整饮食、运动、休息;


读了理财的书,就得试着省钱,并存一部分钱。


只有将理论转化成实践,书中的知识才有用,正应了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理念。


很多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但实践来真的很难。


-


《乌合之众》篇幅不长,但对人性的拿捏却很深,而且不同的人看到的点不同,所以今天的内容只是我的「个人角度」。


此外,《乌合之众》的部分内容比较敏感,为了不被封号,感兴趣的朋友自己看吧。


最后,我用书中这句话作为结尾:


群体中的个人是沙漠中的一粒沙子,风想把它吹到哪里就可以吹到哪里。


摆脱群体不现实,保持清醒、独立思考就很重要了,下期见。


—END—



行动派肥肠
intj,嘴笨型读书博主,知行合一,用行动改变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