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肥肠。
看过我周复盘的朋友可能知道,前段时间我一直在摸索flomo(浮墨笔记),这是一款跨平台的卡片笔记工具,为什么?
因为flomo的卡片记录对读书博主太友好了,为什么我现在才发现,相见恨晚
于是我开始了自学、刷知乎、参考相关公众号,但,收效甚微,越学越头晕。
直到前几天,我偶然间刷到《笔记的方法》,再一看,原来这书正是flomo创始人刘少楠写的。
当时我就在想:创始人手把手教,这还能学不会?
快速刷完这本书,我的感受是:哪怕你读10遍也学不会,除非你亲自做一遍。
目前我正在实践中,预计下周会把初步的实践心得发出来,因此今天暂时分享书中最精华的几个点。
01.用自己的话记笔记
相信不少人都有过这种体验:
平时记了一大堆读书笔记,但等你真正需要使用信息时,脑子却一片空白。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
书中有句话说得很棒:记笔记不是收集,而是对信息进行「预处理」。
举个例,当你碰到一个知识点,你大概率会把它复制、粘贴到另一个地方,或者在原处进行标注。
然而,你以为自己是在“吸收知识”,其实你只是在自嗨式地“收集知识”,这些知识并未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自然记不住。
怎么办?作者建议大家对信息进行「预处理」。
说直白点,就是用自己的话记笔记。
比如,当你看到书中某条理论,眼前一亮,那你可以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个理论复述一遍。
又或者,你想想这个理论是否能用在自己身上?是否能用来解释生活中某些现象?
思考结束,把你的思考全部记录下来,这才是正确的记笔记方式。
因为这个动作看似麻烦,却能让信息在你的大脑深处“刮”道痕,印象自然深刻。
等你某一天真正需要使用信息时,我猜你会一拍脑袋,恍然大悟:
诶,这里我可以引用那一条理论啊,我记得自己之前还写过感悟心得,哈哈哈,赶紧去找找...
我们记笔记,本质上是为了使用,而不是沦为“知识的搬运工”,切记
02.多重标签
我认为flomo最牛的地方在于:多重标签。
因为现在很多app在采用「自上往下」的方式对知识进行分类管理,太死板了,不好用。
不黑其他app,我用电脑硬盘举例,逻辑相同。
你打开“我的电脑”,里面有C、D、E、F盘,你按照自己的定义,往每个盘里塞了不同的内容。
比如C盘装软件,D盘装学习资料,E盘装读书笔记,F盘装实践计划。
那我问你:如果某条信息,同时满足你对D盘、E盘、F盘的定义,你准备把它放到哪个盘里?
如果你把它单独放其中一个盘,会产生信息缺失。
如果你把它同时放在3个盘,工作量又太大了。
flomo很聪明,它利用多重标签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比如,你可以一次性给这条信息打上这些标签:#D盘 #E盘 #F盘。
等你下次调取信息时,无论搜哪个盘(假设D盘),你都能很快找到它。
这样一来,flomo既完成了信息分类,又减小了工作量,还不耽误你的日常使用。
03.记什么?
知道了如何使用标签,我们又该记什么呢?
作者建议了4个方向。
1/记录有启发的内容:简单来说,就是那些让你觉得“原来还能这么想、这么干”的信息。
2/记录反直觉的内容:帮你打破思维惯性的信息。
3/记录让自己情绪波动的事情:抛开理性,更偏感性,让你产生情绪波动的事情。
4/记录自己的实战经验:学了知识,立马实践,并把实战经验记录下来。
以上4个方向,我不准备举例,也不想展开分析。
同时,我更建议大家把作者的话当成参考,具体原因下面我会解释。
04.以我为主,增援未来
这本书讲了很多关于记笔记的方法和建议。
但记笔记是一件充满个性化的事情,别人的思路不一定适合你,真心不建议大家直接抄作业。
在正式做笔记前,建议大家把这几个问题想明白:
你是谁+你要做什么+你要积累什么样的知识。
想明白后,当你记笔记时,请牢记这八字真言:
以我为主,增援未来。
为什么?因为我们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但个人的时间精力极为有限,因此,将宝贵的注意力分配到正确的信息源上面非常关键。
举个例,我反思了下自己:
我是一个读书博主,我想通过做自媒体来加速成长、帮助大家、顺带谋生,我需要积累读书笔记、个人思考、实践经验。
此外,我会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书籍上面,而且哪怕是读书,我也只会记录自己需要的信息。
至于短视频、知乎等碎片化知识,我选择屏蔽。
看完我的例子,你的思路是不是清晰了很多?
如果你也有做笔记的打算,不妨行动起来吧。
-
《笔记的方法》我写得比较浅,大多是理论。
因为该书大部分内容偏技术性,你们又不爱看,所以我打算实践之后再分享出来,更具备说服力。
还是那句话,记笔记,是为了增援未来的自己。
千万不要为了记录而记录,到头来,这种形式主义只会浪费你的时间,下期见。
—END—
欢迎加我微信,朋友圈每日分享读书、写作、成长类干货,共同进步。
如果你有相关问题,欢迎交流,我也会推荐相关书籍,助你早日走出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