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下第二卷 以下门人黄以方录:人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文摘   2024-09-05 20:56   广东  


传习录 下

 
第二卷 以下门人黄以方录:人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原文

“夫子说:‘性相近’【一】,即孟子说‘性善’【二】,不可专在气质上说。若说气质,如刚与柔对,如何相近得?惟性善则同耳。人生初时,善原是同的,但刚的习于善则为刚善,习于恶则为刚恶;柔的习于善则为柔善,习于恶则为柔恶【三】,便日相远了。”

注释

[一]夫子说“性相近”,语见《论语·阳货》:“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二]孟子说“性善”,语本《孟子·滕文公上》:“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三]刚善、刚恶、柔善、柔恶云云,语出周敦颐《通书·师第七》。

翻译

孔夫子说的‘性相近’,就是孟子说的‘性善’,不能专门气质上说。如果只说气质,像刚与柔相对立,怎么能够相近得?只有性善才是相同的。人初生下来的时候,善原本就是相同的,只是刚烈的人受到善行的熏习则表现为刚善,受到恶行的熏习则表现为刚恶;柔顺的人受到善行的熏习则表现为柔善,受到恶行的熏习则表现为柔恶,因此便日益相远了。

心得


“性相近,习相远”:孔子说人的本质是相近的,只是后天的习惯和教育不同,人们的行为和性格会逐渐产生差异。
“性善”:孟子认为人生来就有向善的倾向,但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不同会导致人们的行为有所不同。
“不可专在气质上说。若说气质 ,如刚与柔对,如何相近得?”:这里指出,如果单纯从气质(如刚与柔)的角度来看待人性,那么很难解释为什么人们会有相近的本性。因为从气质上看,人与人之间显然有很大的差异。
“惟性善则同耳”:中有性善才是相同的。
人生下来善原来是相同的,只是在不同的环境下,习得不一样。先生说刚强的人如果学习善良,则会成为刚善之人;如果学习恶劣,则会成为刚恶之人。同样,柔弱的人也是如此。随着时间的失衡,人们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

孟子说人性本善,也就是我们出生就具备了基本向善的品质,也就是阳明先生所说的良知,良知让我们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后天环境也就是致良知的一个过程,如果我们不能去通过学习、反思,纠正自己的私欲、恶念等,那我们就会背离本质的善。
让我们与人善同。做本来的自己。

R

E

ADING


关注我获得

更多精彩


以史为镜以铭其身,

以人为镜以正其身,

以事为镜以警其身。

走路失心
人成长的最终目的,是成为自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