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课堂 《昆明的雨》教学实录

文摘   2024-12-03 22:54   江苏  
《昆明的雨》教学实录
法洪雪   山东胶州市教育体育局教研室
法洪雪,胶州市教育和体育局初中语文教研员,齐鲁名师、山东省特级教师、青岛市拔尖人才,教学成果曾获得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和青岛市市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一等奖;出版《追求语文的趣味》《特级教师带你玩转作文》《作文之舞》等6本著作,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任山东省教科院兼职教研员、第四期和第五期齐鲁名师培养工程指导专家、喀什地区名师培养工程指导专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生合作导师。
【教学目标】
1. 感知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 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昆明的雨的特点。
3. 体会作者“想念昆明的雨”的深厚情感。
【教学过程】
活动一 :梳理阅读感受,引导思考
师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昆明的雨》。大家已经预习过了,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读到了什么或者读懂了什么。
生 :本文写了昆明雨季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莲花池、友人与雨季的特点。
师 :课文的题目是《昆明的雨》,但是作者在文中写雨的地方不是很多,却写了仙人掌、杨梅、缅桂花、莲花池、友人等这些好像与雨没有关系的内容,这是为什么?
生摇头。大多数学生表示不懂。
活动二 :单元导读,引导学习
师 :想读懂一篇文章,就需要掌握阅读这一类文章的方法。请问本单元课文的体裁是什么?
学生 :散文。
师 :这是大家进入初中以来的第一个纯粹的散文单元,请打开单元提示,读一读,说说你了解到了什么?
生 :单元提示告诉我们这个单元有几篇不同类型的散文,或写人记事,如《背影》;或托物言志,如《白杨礼赞》;或阐发哲理,如《永久的生命》;或写景抒情,如《昆明的雨》。
师 :那么,写景抒情类散文有什么特点呢?
活动三 :“阅读提示”,提示阅读
师 :对此,教材 89 页的“阅读提示”这样提示我们,请同学们齐读。
生 :“看起来有些‘散’,但其中贯串着一条情感线索——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
师 :刚刚我们说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莲花池、友人等属于这篇写景散文的写作内容。那么,课文中哪些地方是文章要表达的“情”呢?
生 :第二段和最后一段,作者写道 :“我想念昆明的雨。”这是文章要表达的“情”。
师 :大家现在来看,仙人掌、杨梅、缅桂花、莲花池等内容与这种情感有没有关系呢?
生 :有!喜爱和想念昆明的雨,就是对昆明雨季生活的想念。这种情感一下子将这些内容串起来了。
师 :一根主线串起了许多零散的内容,这就是写景抒情类散文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形散而神不散。这是散文这一文体的一个重要特点。本单元写作课《语言要连贯》对此还有更进一步的分析,大家读一读,品味这一段文字要告诉我们什么?
生 :保持前后话题统一,句子之间意思连贯,读起来才不会让人觉得杂乱。
师 :好,那么我们用它“玩一玩”全篇,请大家参照这一段话概说《昆明的雨》这一篇散文保持话题统一的特点。边思考改写,边读起来——
【屏显】要做到语言连贯,首先应该保持前后话题统一。一篇散文不管有多少段,都应围绕共同的话题,而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随兴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例如《昆明的雨》,作者提到了……,还写了……。虽然写的内容不少,但始终围绕“……”这一话题行文,段与段之间的意思是连贯的,所以读起来并不让人觉得杂乱。
师 :综上所述,要使写景抒情类散文形散而神不散,首先要选择恰当的景物并准确表述它的特点,抒发确切的情感,同时一定要注意有一条线索及话题统一。
活动四 :寻找“昆明的雨”的印记
师 :正如“阅读提示”中的第一句话所说 :“本文题为《昆明的雨》,却并未用大量笔墨直接写雨……肥大的仙人掌,好吃与不太好吃的菌子,火炭般的杨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还有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也就是说,文中的这些看似零散的内容都打上了“昆明的雨”的印记,请你证明哪些字眼打上了“昆明的雨”的印记?
生 :第 7 段写昆明的菌子极多,提到了雨季 ;第 8 段写雨季的果子 ;第 9 段写雨季的缅桂花 ;第 11 段的开头部分也提到了雨季。
师 :提到了雨季就算打上了“昆明的雨”的烙印了吗?我们这里也有仙人掌,也有各种果子、各种花,也有下雨的季节,照你这么说,它们也有“昆明的雨”的印记了?
生 :不是。
师 :那么请你证明一下。
生 :仙人掌。这里的仙人掌多,且极肥大。
师 :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 :第 6 段第 4 行直接交代了这一特点,“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
师 :为什么写这样的仙人掌?
生 :受了雨水滋润的仙人掌才能长得如此肥大以代替篱笆,说明昆明这个地方的雨水太充沛了。
师 :除此之外,作者还写了怎样的仙人掌?
生 :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绳穿了挂在钉子上,不但没有死,而且还很浓绿,竟然开出金黄的花来。
师 :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仙人掌?
生 :说明昆明这个地方雨水充沛,而且空气湿润。
师 :仙人掌的确带有“昆明的雨”的印记。除了仙人掌,你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有什么?
生 :菌子。
师 :你最想吃哪一种菌?
生 :牛肝菌。因为它很便宜,而且又特别好吃。(学生们笑)
师 :哪句话最能表现牛肝菌的好吃?
生 :“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师 :很好,把这句话画下来。我们来品一品作者是怎样将它写得这么好吃的,你觉得这个技巧在哪里?
生 :他吃过。(学生们爆笑。)
师 :对,他一定吃过!汪曾祺其实是顶尖的吃货,他还写过一本书叫《人间至味》,你可以去读一读,里面写了很多好吃的。不过,“他吃过”不能算是一个技巧啊。
学生信服地笑,继而沉思。
生 :我猜,这个要点是在那几个逗号上。
师 :对!可不可以用顿号,或者干脆不用标点符号?
生 1 :不可以,用逗号加重了语气,才能突出牛肝菌的滑嫩鲜香。
生 2 :加上逗号可以把牛肝菌分成三个层次,滑是触觉,嫩和鲜是味觉,香是嗅觉,如果不加逗号的话,就没有这种层次感。
师 :说得好,汪曾祺好像就把吃牛肝菌的整个过程给大家放了一个慢动作。例如,滑,是哪个部位感觉出来的?
生 :嘴唇。
师 :嫩呢?
生 :牙齿。
生 :鲜,是舌头的感觉。
师 :香,嗯——(声音拉长,作品尝美味的满足状)
生(会心地笑):已经到了吞咽回味这一步了!
师 :从入口到回味,把这个过程延长,突出了牛肝菌的美味。大家细细品味,读一读,读出我们刚刚品出的味道。
师 :刚才我们品了这又便宜又好吃的菌子。
除了牛肝菌之外你还想品尝哪一种菌?
生 :干巴菌。因为干巴菌外形特别,甚至有点恶心,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这东西也能吃?!”。
师 :就是这样看着有点恶心的菌子,加工好了之后就会——生 :让人张目结舌 , 这东西这么好吃?!
师 :这是什么手法?
生(齐):欲扬先抑。
师 :作者用了类似的两句话——这东西也能吃?!这东西这么好吃?!我们来赏析一下这两句话,大家看看能不能在这两句话的前面各加上一个语气词?先给第一句加。
生 :可以加一个“啊”。
师 :可以,读一读。
生朗读,读得很有味道,学生们鼓掌。
师 :读出了怀疑惊讶的语气,大家自己读一读,看看能不能也读出这种感觉?
学生一边读一边笑,气氛很热烈。
师 :“这东西这么好吃?!”这句话前面加一个什么语气词好呢?
一个学生似乎还沉浸在刚才的氛围中,脱口而出 :“哎呀妈呀”。
学生们哈哈大笑。
师 :这个词可不可以加?
生(纷纷):不可以!
师 :为什么?
生 :太俗了!
师 :也就是与这篇文章的语境不合。另外,大家看看汪曾祺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多少岁?
生 :结合教材第 86 页课下注解①中对汪曾祺的介绍及本文末尾署的时间,可知彼时的汪曾祺是 64 岁。
师 :聪明!64 岁的老作家说“哎呀妈呀”还真是不合适。
学生们纷纷点头。
生 :可加上语气词“呀”,更有利于表达惊疑赞叹之情。
师 :好,请读一读,读出这种感觉来。
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师 :那么,请你说说各种菌子为什么也打上了“昆明的雨”的印记?
生 :没有昆明的雨,就没有数量这么多、种类这么丰富、味道这么鲜美的菌子,所以菌子也印上了“昆明的雨”的印记,特别是对于吃货汪曾祺来说,这些菌子更成了他喜爱和想念昆明生活的最佳方式。
师 :我们刚刚品了仙人掌、菌子,发现它们是昆明这个地方特有的。还有我们在前面找到的一球火炭梅,长得像树一样的缅桂花,大大的木香花,无不是如此。这一切都是因为——
生 :有昆明的雨的浸润、滋养和洗涤。
师 :所以,它们身上打着深深的昆明的雨的印记。另外,文中还写到了一些人物,哪一些?
生 :卖杨梅的苗族女孩、房东母女、友人。
师 :难道说这些人物也打上了“昆明的雨”的印记?
生 :写这些人是为了使文章内容更加真实,更加有诗意,更好地表达“我”对昆明的雨的喜爱。
师 :“诗意”二字从何而来?
(学生不能回答。)
师 :请大家将目光聚焦到写卖杨梅的苗族小姑娘这一段,并思考一个问题 :为什么卖杨梅的是小女孩,而不是其他人?
生 1(笑):小女孩的声音柔柔的、娇娇的,戴着小花帽,穿着扳尖的绣花鞋,美美的,让人一看觉得这杨梅一定好吃。
生 2 :小女孩浑身上下透着苗族少女特有的美,带着娇娇的、柔和的气息,仿佛杨梅还没吃到嘴里,就已经甜到心里了。
生 3 :小女孩穿着扳尖的鞋,带着绣花的帽子,有着鲜明的昆明一带的民俗风味。
生 4 :小女孩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娇娇地叫一声“卖杨梅——”,这是一种羞涩的、含蓄的美。
师 :含蓄的美,风俗的美,就是诗意的美啊。让人怎能不难忘?让我们带着这种喜爱和怀念之情,一起读一读这娇娇的“卖杨梅——”吧。
学生读,教师指导,反复体味。
师 :除了苗族女孩子,课文中还提到房东母女,为什么要写她们呢?
生 :母女俩热情好客,她们是昆明人的代表,她们代表着热情的昆明人。
师 :为什么说母女俩热情?
生 :她们会给各家送满满一盘子缅桂花。
生 :大方。
师 :哦,大方。这位大方的房东还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 :寡妇。
师 :是啊,是寡妇,与养女相依为命的寡妇。
那时汪曾祺在昆明求学,正是抗战最艰难的时期,每一家的日子都过得异常艰苦,汪曾祺的其他文章也多次提到了寡妇。
【屏显】“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这种身份的标注还出现在其他很多作品中。如《鸡毛》中帮西南联大学生洗衣维持生活的文嫂是寡妇,《小姨娘》中胡增淑后来嫁了一个飞行员,飞行员摔死后,也成了寡妇,等等。这类人的身份标签及生活境遇,某种程度上隐喻着特定时局下的人事无常。
师 :至此,你能不能读懂这些缅桂花对于房东母女而言意味着什么?
生 :是经济来源。
师 :但她却常给大家送一些,可见她们——生 :很慷慨。
生 :还有可能是害怕房客乱摘她的花。
师 :那么,如果她在送花时要对房客们说点什么的话,你觉得她会怎么说?
生 :好房客,因为这棵花是要维持生计的,如果摘花的方式不当的话,会伤了花树,请看在我们孤儿寡母的份上,和我们一起保护好这棵缅桂树吧。
师 :你走进了母女俩的心里了!那么,作为房客的汪曾祺,看着房东母女送来的,她们用来维持生计的、满满的一盘子的缅桂花,虽然房东母女没有说话,但汪曾祺一定读出了这盆花的深意,他会怎样呢?
生 :他升起了怜悯之心。他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师 :那是什么?
生 :是对慷慨赠予的感动,是对房东母女的心疼、怜惜。
师 :你说得真好,你的心一定也是软软的!
让我们带着这种怜惜之情读一读这一句话。
学生朗读。
师 :我心里满是对母女俩的怜惜,前面写苗族小姑娘表现的是风俗美,这里写母女俩表现的应当是——生 :人情的美。
师 :这人情之美,怎能不让我难忘呢?
活动五 :“阅读提示”,指导课外阅读
师 :同学们要注意,汪曾祺的写作背景是战时。当时人人困顿,社会动荡不安,但是汪曾祺没有写到那些动荡不安的情景,而是描绘这使人动情的昆明的雨季中景的美、人的美。这种现象在他的其他散文中也有体现,譬如,他说到自己生病的时候,这样调侃——
【屏显】我有一次病了几天,他问我的堂哥汪曾濬(他和我同班):“汪曾祺的病怎么样?”我那堂哥回答:“他死不了。”王先生大怒:“你死了我也不问。”——《我的初中》
师 :他讲到西南联大遭遇敌机袭击,要不断躲避的时候,这样说道——
【屏显】西南联大有一位历史系的教授,——听说是雷海宗先生,他开的一门课因为讲授多年,已经背得很熟,上课前无需准备 ;下课了,讲到哪里算哪里,他自己也不记得。每回上课,都要先问学生 :“我上次讲到哪里了?”然后就滔滔不绝地接着讲下去。班上有个女同学,笔记记得最详细,一句不落。雷先生有一次问她 :“我上一课最后说的是什么?”这位女同学打开笔记夹,看了看,说 :“您上次最后说 :‘现在已经有空袭警报,我们下课。’”——《跑警报》
师 :在社会动荡不安的大背景下,汪曾祺信笔所至,细细碎碎,他想要用文字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不妨来读一下阅读提示的内容。
【屏显】阅读提示作者曾经说过 :“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本文正是这样一篇充满美感和诗意的作品,“美”体现在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
师 :这就是汪曾祺的散文,如话家常,却饶有趣味。将生活中真实美好的东西展示给我们,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我们的信心和信念。
所以我要给大家布置个作业,去找一找汪曾祺的散文,至少读上两篇,可好?
【教学反思】
统编教材中的助学系统部分都是编写者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编写而成,也代表着编者对于这些入选文本的认识,这些认识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足够重视。
《昆明的雨》属于自读课文,在教学本课时,笔者深度利用教材中的助学系统,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单元提示语、阅读提示、课下注释,以及本单元的写作课来阅读散文,领会作品的情思,体会作者“想念昆明的雨”的深厚情感。研读部分借助助学系统设计主问题——“本文题为《昆明的雨》,为什么却并未用大量笔墨直接写雨?”很好地构建起大板块的学生活动,为学生搭建了思考、讨论的支架。整个环节设计做到了从整体建构到单篇教学,从助学系统延展到学生自学、领悟,达到以一篇迁移一类,以一类知人品文的目的。
总之,助学系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好帮手,教育工作者一定要高效利用,创新使用,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语文素养。
教而有趣 学而多趣
—— 以法洪雪《昆明的雨》为例
王德全  山东胶州市阜安中学
梁启超大力提倡趣味教育,他主张教育应“从趣味始,以趣味终”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更是明确提出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2] 。可见,课堂教学是否有趣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能否达到预期目的。所以教师通过各种有趣味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涵养高雅情趣,就显得尤为重要。法洪雪执教的《昆明的雨》一课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一、趣教趣学,趣味语文
对于“趣味”一词,法洪雪倡导的“趣味语文”教学法曾这样解读:“趣,是兴趣,也是创意;是情趣,也是理趣 ;是美趣,也是活力。味,指语文的味道,也指学习的滋味,指教的艺术,也指学的境界。”可见,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的最终落脚点不在花里胡哨的逗乐上,而在于运用丰富有味的思想情趣和生动活泼的语言形式建构成趣教趣学的高品质课堂,用趣味语文教学法激发课堂兴趣,营构生动怡人的课堂情趣,触发探奇索隐的思维理趣,涵养宏博深致的文化美趣。
在法洪雪的这堂课中,学生愉快的、有趣味的体验很多,笑声不断。这些笑,有因为同学有趣有味的回答而笑,有因为在法洪雪幽默风趣的引导下探究了文本中隐秘的情趣美趣而笑,更有因为发现了汪曾祺散文内在的理趣而笑。笑的背后其实是学生学习兴趣的一次次提升,是学生思维深度广度的拓展和延伸。比如,法洪雪在引导学生品析作者将牛肝菌写得好吃的技巧时,有学生回答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他吃过”。这一引人发笑的回答,一方面说明法洪雪的课堂轻松愉快,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最真实的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出此时学生的思维深度不够。而其他学生除了感到这一回答有意思好笑之外,也无其他有效的见解,如果这里只是停留在笑一笑,乐一乐的层面的话,学生就很难体会到文本的妙处,更无兴致可言了。对此,法洪雪巧妙地引出汪曾祺的《人间至味》,并建议学生读一读,接着指出“他吃过”不能算是一个技巧。这样,既鼓励了发言者,又不着痕迹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更是借机将学生的思维拉到深处,一举多得。这时学生的状态一定是兴致满满、效率奇高的,思维的深度、广度迅速得到延展。
二、助学系统,助出趣味
统编语文教材中的助学系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体上起着提示教法和指点学法的作用。
教师利用好这一系统,有利于学生自我体验的丰富、学习习惯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充分利用教材的助读系统。有经验的语文教师还应当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利用助读系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使用助学系统自读、自学文本的能力。
法洪雪深谙此道,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她对本课的助学系统进行了很好的使用。从单元导读到阅读提示,再到单元后面的写作课,只要是能用得上助学系统的教学内容,她都适时恰当地引导学生借助助学系统进行质疑解惑。对此,学生们兴致浓浓。
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在引导学生理解写景抒情类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这一特点时,法洪雪创造性地将本单元写作课中“保持前后话题统一”一段拿来助学。法洪雪带领学生对此段文字进行分析后,引导学生参照这一段话来概说《昆明的雨》保持话题统一的特点。学生边改边读,读罢豁然开朗,教学难点轻松突破。这一“玩”,“玩”得学生们面露喜色!用好助学系统的种子就这样深植于学生的心里,并且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开花结果。
在引导学生品读“这东西也能吃?!”“这东西这么好吃!”两句话时,由于学生边读边笑,气氛太热烈,当法洪雪问“‘这东西这么好吃?!’前面加一个什么语气词好?”时,一个学生仍沉浸在热烈的氛围中,脱口而出“哎呀妈呀”来,法洪雪在引导学生明确这一词语与这篇文章的语境不合之后,继续引导学生关注课下注解,让学生认识到一位 64 岁的老作家说“哎呀妈呀”是不合适的。这就是思维的迁移、能力的提升。可见,学生已经从内心深处对助学系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能在以后的学习中把这一系统使用好。
统编语文教材配套教师用书指出 :“新教材注重建构助学系统……力求使教材不仅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的学本。” [3] 法洪雪的这节《昆明的雨》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践行,在趣味横生中使教材真正成了学生的“学本”。
三、教学机智,创生趣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教师要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4] 。初中学段的学生,理性思维能力不高,有时对文本的理解是不深刻的。
在《昆明的雨》一文中,作者描写了卖杨梅的苗族女孩、房东母女、友人等,这些人物身上打着“昆明的雨”的印记,但是这对于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难度。所以教学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有趣的比较中深入感悟文本就显得极其重要。
法洪雪趁着学生发表见解的时候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卖杨梅的是小女孩,而不是其他人?”,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致,七嘴八舌谈论起来,很快在一阵阵笑声中,学生理出 :小女孩浑身上下透着苗族少女特有的含蓄的美,有着鲜明的昆明一带的民俗的美,表现了“我”对昆明生活的喜爱和怀念。如此,在法洪雪巧妙创设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语文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接下来分析房东母女的环节,学生瞬间走进母女俩的内心。
四、以读带讲,读出趣味
充满情趣的课堂,一定少不了师生入情入境的朗读。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愉悦的朗读中完成学习任务,在关键时刻能通过激情范读带动学生激情朗读。《昆明的雨》这篇课文的体裁是写景抒情散文。这类文章意境唯美,情感唯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但故事性不强。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要完成与文本情感的共通,与意境的互融,有创意、有趣味的朗读是必不可少的。在本课的教学中,法洪雪特别重视学生的朗读,她将朗读指导贯穿于整堂课的阅读分析环节,“以读带讲,以读代讲”,让学生读出了情感,读出了韵味,更读出了趣味。
例如,在引导学生朗读“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一句时,法洪雪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到作者是从入口写到回味,通过把吃的过程延长来突出牛肝菌的美味。当学生读的效果不佳时,法洪雪就亲自激情朗读示范,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学生不由得爆发出掌声。
五、资料助读,拓出趣味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经验丰富的教师往往会适当补充一些与文本有关的材料来增强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深度或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拓展的兴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也对语文教师提出这样的要求 :“紧密结合语文教材内容,选择有利于组织和实施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的优质资源,构建开放阅 读 教 学上 79 2024 年 7 月教 学 设 计多元的教学资源体系。”“利用课程资源创设学习情境,优化教与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益。” [5]在研读房东母女环节,很多学生对房东母女的评价是“大方”,其中原因可能是学生想当然地觉得当房东的人一定是富裕的。针对这种情况,法洪雪适时地补充作者汪曾祺的《鸡毛》《小姨娘》中关于寡妇的相关资料,明确提示学生这类人的身份标签及生活境遇,某种程度上隐喻着特定时局下的人事无常。于是学生马上就体悟到,缅桂花是她们用来维持生计的,送花是为了让房客和她们一起保护好缅桂树,进而为下文分析作者的心理做好了铺垫。
更精彩的是这堂课的收束部分,法洪雪连续补充了汪曾祺的《我的初中》和《跑警报》中的两段精彩有趣的课程资源片段,不仅让学生认识到作者的写作意图,更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汪曾祺散文的风格,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有人说,优质的课堂是能直抵学生内心的。
笔者认为用这句话来形容法洪雪的课堂是非常恰切的。纵观整堂课,可谓是趣味纷呈 :学生是在真而有趣的任务的驱动下学习语文的,是在实而有味的情境中进行语文实践的。这境界应当是每位语文教师要努力达到的。
参考文献
[1] 梁启超 . 梁启超全集 [M],北京 :北京出版社,1999:4013.
[2][4][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5、54.
[3]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 . 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用书(2017年版)[S],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
往期链接
1、著名特级教师韩军《背影》教学实录
2、黄厚江 《背影》教学视频
3、王 君 《背影》教学实录及悟课
4、韩军、李华平《背影》之争的来龙去脉
5、韩军、李华平《背影》之争的来龙去脉(续篇)
6、李金霞 孙松梅  《白杨礼赞》教学实录
7、杨 琳 严郁富《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实录与评析
8、颜维奇 魏本亚 《昆明的雨》教学实录与观察
9、范宇颖   八上第四单元作文“语言要连贯"教学实录
10、曾黎明  八上四单元写作 语言要连贯  优秀作文
11、赵轩  八上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我们的互联网时代》教学案例

      12、《背影》课堂实录与评析

      13、创意教学   《白杨礼赞》课堂实录及点评

      14、名师课堂  余映潮《永久的生命》教学视频


中学语文教学文摘
推荐各年级课文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视频及其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