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作文优秀范本巡展

文摘   2025-01-04 21:11   江苏  

2024年高考作文优秀范本巡展(一)

《新作文 高中版》编辑部

新课标I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结构

  问新且多,思则将解

  包若霖

  Chat GPT横空出世,文本生成极速;Sora文生视频万众瞩目,智能打造视频;百度“文心一言”、阿里“通义千问”接踵而至,获取知识变得轻而易举。万物互联与人工智能的发展,让诸多曾困扰人类千百年的问题迎刃而解。然而,问题真的越来越少了吗?

  我以为不然。疑问或许减少了,但同时也产生了种种新的困境。

  解答问题的日益轻松带来了更多新的困扰。种种“学术抄袭”与“生成雷同”背后是人类过分倚仗人工智能互联网而引发的思考不足导致。此类“思维惰性”的荼毒令当代年轻人“提笔忘字、词不达意”,手写书信的千年魅力被电子信息掩埋;令缺少能创新敢创新的人只会“拍照搜索”“百度—下”,心甘情愿“啃前人老本”度日。《娱乐至死》中新媒体时代的“摈弃思想性”成为众人不愿承认却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我们看到、我们接受、我们不思考。

  究其根本,思维惰性的产生源自好奇心的衰竭。

  人类诞生伊始,问题便相伴而生。从屈原的“天问”到苏格拉底的“人生终极三问”,疑问一直与人类发展相伴而行。正如培根所言:“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世界的发展由好奇心驱动,当人们失去了求知的热情,自然就不再乐于思考,也不再提出新的疑问。在数据大爆炸的时代,信息不断累积,人们如果失去好奇心,就难免被繁多的数据束缚,一味随波逐流,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的快速普及,不仅使个人思维受到抑制,更可能引发社会性问题。迅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无疑是更高效而廉价的劳动力,由于资本的逐利本性,越来越多的企业会选择用机器代替人类,体力劳动者接连失业,脑力劳动者忧心忡忡,无人工厂和超级电脑的出现更是让无数人的生活难以为继,人民福祉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而更多的人沉溺于网络上的虚拟现实,被束缚在信息茧房中,失去了正常社交的能力,动辄佛系躺平,社会懒散冷漠的风气渐长。

  当家国的航船置身于思维惰性的重重迷雾中,何方有生路?何处是生门?我们当用更深入的思考去探求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积极行动,努力改变。

  行是思之始。且看陈景润躬身学术研究,不断提升思维,终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且看黄文秀深入乡村,在实地调查中思索,终带领全村脱贫致富。吾侪青年也应如此“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将时代脉搏内化为生命轨迹,以个人行动厘清科技内蕴,将人文思考倾注奔腾万象。

  疑是思之本。勒庞曾告诫后人“不要停留于表面的波浪。那只是海底湍流的表象”。互联网上的高分答案就一定正确?人工智能的最佳方案就一定有用?显然并不是。只有时刻保持高度的警觉,充分发挥质疑思维,才能在信息芜杂的时代激浊杨清。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问新则多,思则将解。生而逢盛世,青年当可为。当我们从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中汲取营养,又以慎思缓履步步求解,终可令信息时代风云浩荡,人文思考熠熠生辉。

  高分借鉴

  论证思路清晰,注重结构艺术是本文最大亮点。不仅中心观点“疑问或许减少了,但同时也产生了种种新的困境”独立成段,紧贴材料观点鲜明;而且分观点也如“路标”一般,或独立成段或句首点明,如“究其根本,思维惰性的产生源自好奇心的衰竭”“疑是思之本”等,使文章的结构紧凑而又_望即知,充分彰显了作文思路的严谨性与说理的思辨性。

  (指导老师:赵红平)

  论述

  承问题意识,驭智能之势

  赵悦萌

  时代之流奔涌,人工智能如滚滚浪潮携我们前进。从搜索引擎、智能助手的迅速发展与普及,到5G、超级计算所引领的科技热潮,都在为人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铺路搭桥。那么,这些问题的解答,是否就意味着我们的问题将越来越少呢?我以为,人工智能并未减少我们的问题。吾辈在顺应智能之潮的同时,不能只看到潮水冲走的泥沙,也应以察势的慧眼看到潮水带来的新泥沙。

  毋庸置疑,人工智能在极大程度上帮助了我们解决问题。它虽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仅仅出现几十年,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实现着万物互联、技术突破,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助推科技赋能,提高了我们查找问题、解决问题的效率。在过去,那些需要查找厚厚的书籍、咨询专家抑或苦思冥想才可以得到的答案,如今往往只需在互联网各类搜索引擎上输入几个关键词,问题就能瞬间迎刃而解。这种巨大的便捷性,无疑减少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绝大多数问题。

  然而,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与生产生活交汇融合、相互碰撞的同时,也会带来许多未知的问题。如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可能带来就业和发展方向上的诸多问题。在人与人的思想、情感交流上,我们人类有着无尽的诉求与问题,Chat GPT又怎么能抚慰万千心结?AI的程序化思维严谨,可以及时解决我们遇到的学习、生活中的很多难题,但别忘了,我们之所以能推动科技不断地进步,是因为我们在解决了一个问题之后,又会创造性地发现并去尝试解决一个又一个的新问题,这恰是AI的短板。互联网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问题的解答虽多,但真实度和准确度仍有待考证,真真假假的“博弈”之间中并未让问题从此消亡。再如数字鸿沟的出现,制造出了隔绝与不平等的现状,让许多弱势群体的问题无法得到解决。人工智能如同一把悬在人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发展中与伦理道德、媒介素养等问题紧密关联,它所带来的问题不容我们忽视。

  进而论之,人工智能更像是一个契机,引领着我们去思考一个个前所未有的问题,探索一种种前所未有的方式。互联网的普及,为我们带来了许多跨学科跨领域的思考,让不同领域的知识交叉融合变得更加容易。这种融合恰恰会促使我们提出更多具有建设性的问题,从而推动不同学科的共同发展。大到九天揽月五洋捉鳖,小到日常生活中的人际问题,都在人工智能的串联之下拓展开来,如何利用好这股强大的力量,在人类解决问题的征途之上跑出创新的加速度,是亟须我们去探索的课题。

      一言以蔽之,人工智能并未让问题的数量减少,而是让问题的质量提高。吾辈青年在驭智能之势而行的同时,更应该秉承问题意识,去发现问题并努力寻找我们自己的答案,方能以凌云之笔,解时代新篇。

  高分借鉴

  视角新颖,论述深刻。作者从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与挑战入手,深入探讨问题意识的必要性,角度独特。同时文章从人工智能的发展引出对问题意识的探讨,不仅剖析了AI在解决问题上的高效,更敏锐地指出其带来的新挑战,如就业困境、数字鸿沟等。文章没有停留于表面现象,而是深入挖掘问题本质,思考深刻,强调在智能时代仍需秉持问题意识,勇于探索未知,展现了作者深刻的洞察力和独到的见解。

  思维

  于万千问题中推开下一道门

  一考生

  时代变迁,追问永恒。当互联网悄无声息地织成了一张连接问题的大网,人们似乎轻而易举地肢解了众多难题;当人工智能的浪潮卷来,人们又仿佛在比特海中望见解决所有问题的可能。而在我看来,世上的问题从未随着解答而减少,我们面临着一道又_道未知的大门。

  问题不应被定义为等待完成的任务,它是一个人生来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热爱,是世界本身孕育的无数巧合与奥秘,更象征着苍茫宇宙中潜藏的科学真理与生命意义。问题本身就意味着一份不懈的探索、一份不灭的执着。

  问题不会在解答后渐渐消解,而会随着人对世界的探求与发现愈发丰富多彩。从儿时牵着父母的手询问身边触手可及的每一种植物,到长大后独自面对苍穹追问脑海中畅想的每一种未来,我们不断以问题充盈着内心,感知着世界。在数字大脑的照耀下,问题的确在被快速解答,然而我们应当明白,世界瞬息万变的速度必然快于极其冰冷地搜索出答案,关注世界、摸索世界的本能必将激励我们不断提出问题,问题不会变少。

  问题不应在得到一个解答后被打上“已解答”的标签,而应在无限的探索中得到延伸。从屈原的天问到无数先贤在这条路上前赴后继,人们得以看见天外的模样;从月球上第一个脚印到奔往无数繁星的追寻,人们思索走向宇宙的可能。正是不断地追问,让我们见证了问题的价值不在得到解答时体现,而在不断延伸的路上由人赋予。因为懂得追问,所以我们能够丰富问题的内涵,所以我们得以驱散“大厦顶端的两朵乌云”而见天光乍破。对一个问题的追问,使我们寻觅到发展的可能,问题不能变少。

  这样看来,认为问题能很快被解答、问题会越来越少不过是庸俗的奋斗者渴望拨快时钟的证明。在这个人们越发追求功利的时代,有人局限于寻找答案的执着,失去了提出问题的兴致;有人困囿于得到答案的满足,忘却了享受过程的充实;有人沉浸于问题变少的欣喜,丧失了不断追问的勇气。

  殊不知,问题的多少是人的主观看法,而问题价值的高低才能体现出问题之于人的意义。我们应当不懈地发现问题、勇敢地提出问题,继而执着地解答问题,让“过程意识”走在“问题意识”前,而无须在意问题的多少。

  福柯曾在《文明与疯癫》中将人的灵魂比作“一叶孤舟”。诚愿吾侪在万端激流中,以“寻问”为一盏烛火,在万千问题中,推开下一道充满未知与精彩的大门。

  高分借鉴

  文章以时代的变迁为背景,揭示了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如何快速解答问题,但同时也强调了问题本身的丰富性和不断追问的价值。文章通过丰富的事例和深刻的思考,强调了不断追问的价值,认为问题不应在解答后消解,而应在无限探索中延伸。这种对问题价值的重新评估,提醒我们在追求答案的同时,更应享受提问和探索的过程。此外,文章还批判了那些过于追求答案、忽视问题本身价值的观念,呼吁人们要勇于提出问题、不懈探索。思维逐步推进,凸显论证力量。

  立意

  在“问题”中成长

  盛笛珈

  人类总是不断思考如何面对问题,而在这个互联网与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遇到问题只需动动手指,答案便会跃然眼前。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问题会越来越少,反而凸显出“问题”对于人类成长的重要性。

  问题是人类探索未知的起点。如牛顿对“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促使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开启了经典物理学的大门。正是这种对日常现象的好奇与追问,让人类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迈进。又如爱因斯坦对“光速不变”这一问题的执着探究,最终推动了相对论的诞生,彻底改变人们对时空的认知。可见,问题为我们探索未知提供了初速度和起源。

  问题激发着我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面对心中“人类如何像鸟儿一样飞翔”的问题,莱特兄弟不断尝试、改进,最终发明了飞机,实现了人类翱翔天空的梦想。乔布斯也曾抱着“如何让电子产品更具魅力和便捷性”的问题,带领团队创新设计,推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苹果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尝试新的方法和途径。

  问题促使我们进行深度思考和自我反思。更深层次的开放性问题、复杂性问题、涉及价值判断的问题,很难直接通过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找到答案。孔子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不断思考“如何恢复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面对工业革命后民不聊生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和恩格斯不断探寻“如何指导工人阶级创造更美好的世界”,他们的思想开社会主义之先河,为后人革命事业提供了甘霖和源泉。当我们反思“如何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时,我们会更加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目标。

  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问题会源源不断地涌现,而每一个问题都是我们成长的机遇。它们如同一个个台阶,引领我们一步步攀登知识和智慧的高峰。我们不能仅仅依赖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给出的现成答案,而要去深入思考这些答案背后的意义和价值,去挖掘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本质问题。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要珍视每一个问题,把它们当作探索世界、提升自我的契机。不要害怕问题的繁多,也不要满足于轻易得来的答案。让我们在问题的海洋中遨游,不断追寻真理,不断塑造更优秀的自己。因为,正是这些问题,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和有意义。

     因而,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会使我们的问题越来越少;相反,它会促使我们在问题中不断前行,不断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华章。无论是在科学领域、社会生活还是个人成长中,问题始终是推动我们进步的核心力量。让我们紧紧拥抱“问题”,在其引领下茁壮成长。

  高分借鉴

  紧扣主题,不蔓不枝。文章自开篇亮明观点后,中间论述“问题”的意义和原因,到结尾重申观点,都紧紧围绕主题展开,没有游离“问题”之外。结构紧凑,逻辑严密。文章采取“层进式+并列式”相结合的结构模式,又联系现实生活,行文思路清晰而紧凑,彰显严密的思维能力。语言严谨,素材丰富。文章多用关联词语,并使用牛顿、爱因斯坦、莱特兄弟、孔子、马克思、恩格斯等典型人物事例,说服力强。

  (指导老师:彭乃奎)

  素材

  从未停止思考,从未停止前进

  于文博

  在浩瀚的宇宙中,人类如同孤独的航海者,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应用,犹如那指引航向的灯塔,使得我们能够在波涛汹涌的海洋中迅速找到方向,从而避开暗礁顺利前行。然而,面对这一现象的盛行,我们不禁要问:在如此便捷的方式下,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呢?

  答案是:并非如此。

  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发展确实让我们的疑问得以迅速解答,仿佛问题之海正在逐渐干涸。然而,深入思考后,我们会发现,问题并非在减少,而是得到了转变和深化。

  人们从未停止思考,问题正在逐步深化,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我们所面临的问题越发多样和深奥。某企业在引入行业知识智能体后,其面临的问题不再是单一的生产或管理问题,而是扩展到了如何利用AI技术提升整个产业链的效率和智能化水平。这说明,随着AI技术的应用,企业面临的问题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因为技术的引入变得更加广泛和深入。

  人工智能的发展并没有让问题减少,而是转变了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形式,简单的问题不再需要纠结,我们所要面对的是全新的挑战。在保险行业中,某知名保险公司面临的是客户服务、索赔处理、风险评估等多方面的挑战。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该公司实现了业务流程的全面优化,并特别引入了保险智能服务助手。这一过程中,问题并没有减少,而是从传统的业务操作问题转变为如何更好地利用AI技术优化服务流程、提升客户体验的新问题。

  由此可见,我们的问题并未减少,但我们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却得到了极大提升。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还为我们提供了更为高效的问题解决途径。通过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技术手段,我们能够更加精准地把握问题的本质,从而提出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案。

  因此,面对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普及,我们不应该担心问题的减少,而应该看到这是一个推动我们思考和探索的契机。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工具和技术手段,不断拓宽我们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深度,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未知的世界。

  我们从未停止思考,从未停止前行的脚步,生逢盛世,更应珍惜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和挑战,用智慧和勇气去迎接未来。

  高分借鉴

  文章有着深刻的见解与严密的逻辑结构。文章开篇即提出“互联网与人工智能并未减少问题,反而促使问题深化与转变”的独到见解,这一观点新颖且具前瞻性,紧扣时代脉搏,展现了作者深邃的思考能力。此外,文章通过企业应用AI技术的实例,层层递进地论证了问题的多样化和深化,逻辑严密,论据充分,令人信服。整体上,文章结构清晰,论述有力,展现了作者良好的写作素养和深厚的思想底蕴。

  新课标II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

  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说理

  不拘已知,抵达未知

  一考生

  面对未知,人们通常怀着畏葸不前和跃跃欲试的矛盾心理,但正如杂文家公今度所言“已知的终点是探索的起点”,若我们能像“嫦娥四号”一样勇敢地突破现有的限制,便可以不拘已知,抵达未知。

  只有摆脱已知的束缚,我们才能探索更广阔的世界,这是新时代探索的意义。“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不能满足于现有的知识和经验,而是要不断挑战自我,拓展认知的边界。许多人不敢走出已有的舒适区,或许是害怕前方的困难,或许是害怕失去已有的一切。无论怎样,我们都要时刻保持对未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明代陈献章曾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敢于追寻无限的可能性,才能展现人类的特殊之处。勇气从脚下涌现,簇拥着每一个敢于探索未知的勇士,而被克服的困难则成为胜利的契机。

  身处日新月异的时代浪潮中,科技的迅猛发展为人类揭开未知面纱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从广袤无垠的宇宙空间到精妙绝伦的微观世界,从远古文明的深邃智慧到未来世界的无限想象,开放而审慎的心态是寻求突破与创新的关键。不局限于已知的领域,勇敢迈向未知的境地,怀揣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坚定勇气,矢志不渝地挑战自我,不断拓展认知的疆界,共同书写人类探索未知的辉煌篇章,正是新时代探索的意义所在。

  不拘泥于已知,抵达未知,这正是人类文明赓续的精髓所在。就像珍珠需要经历时间的磨砺才能闪耀光芒,同样,我们对未知的探索也需要通过不断地尝试和挑战来逐步揭开其神秘的面纱。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已经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满足于现状,停滞不前。相反,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接纳未知,去拥抱变革。只有不断变化的东西才最具吸引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推动科技的进步,实现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

     勇往直前,拥抱未知,是人类前进的永恒动力。航海家不畏风浪,扬帆远航,才发现了新大陆,开拓了人类的新天地。同样,我们也需要有这样的勇气和决心,去挑战未知,去创造未来。“嫦娥四号”登天揽月,“蛟龙号”下洋捉鳖,都历经披星戴月、夙夜奔驰,都是栉风沐雨、风尘劳苦才换来的累累硕果。

  青年作为时代的先锋力量,肩负着探索真理、开拓创新的崇高使命。立足于已知,不拘于已知,携勇气与智慧,用开放审慎之心态,向未知迈进,我辈当义不容辞!

  高分借鉴

  文章标题即含辩证之义,体现考生对“已知”“未知”关系的思考,所以它并不以翔实的事例论证取胜,而以深入的逻辑说理脱颖而出。文章中间采用并列结构,重点论述探索未知的意义,同时也给出抵达未知的策略方法,审题精准。文章结尾强调青年作为时代先锋的使命感,升华了主题。

  丰富

  逐梦未知之境,奔赴星辰大海牟雪琴

  从1956年中国创立自己的航天事业,到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再到如今“天宫”览胜、“北斗”指路、“嫦娥”问月、“天问”登火、“天和”翱翔等一项一项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涌现,中国航天科技不断刷新纪录。‘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每一次对星辰大海的凝望,都能激起我们探索的渴望。

  探索“未知之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马克思说过:“世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左拉也曾说:“生命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探索“未知之境”可以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古人曾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人们看到头顶上的天很高,而四周的天都在远方向大地接触,很像一个圆盖。这种说法完全是直观的产物。后来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一个球体;再到后来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最后人们通过地球卫星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人们一直在通过“探索未知之境”来推动人类文明的认知。

  探索“未知之境”能延展生命和认知的边界。

  未知之境的意义远不止于生产力的飞跃和社会的进步,对于个人而言,触前所未及之事,可获生命灵感。姚鼐踏雪登山,观“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的壮阔之景,日出不仅消解了深沉的暗夜,更呈现出他难以言表的心境;朱自清夜访荷塘,从盛放的荷花中得到生命的慰藉,这一方荷塘成了他眼中的别样美景,也成了后人心中的向往之所。由此观之,未知之境在人生中无处不在,我们要勇于探索从前未达之境,延伸认知的边界,获得生命的丰盈。

  探索热情是探索“未知之境”的物质基础和理论基石。

  要想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我们需激发自己的探索热情。永葆对未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关键,像牛顿对苹果落地好奇,从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对光思考,从而开创相对论。拥有不满足、不安于现状的精神是动力,袁隆平院士不断探索水稻的高产之路,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霍金即使身体被困在轮椅上,仍对宇宙的奥秘充满热情,不断研究思考。他们身上对探索的热情激励着我们不断向前,让我们明白只有对未知充满渴望,才能不断迈出探索的脚步,实现走得更远这一目标。

  北岛有诗:“我的肩上是风,风上是闪烁的群星。”辽阔世界中有数不清的未知正等着我们探索,让我们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在未来山海之路中,追逐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高分借鉴

  内容丰富,素材典型。文章内容丰富,以中国航天的辉煌成就和贯穿古今中外的探索实例,展现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不懈追求。同时引用历史人物的探索故事,课本素材与课外素材相得益彰,既有历史深度,又有现实广度。

  (指导老师:王晓娟)

  构思

  执之手中笔,赴未知之约

  温舒涵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当屈子的“天问”回荡在苍茫的宇宙,当月上的嫦娥不再只是舞动在神话里的仙女,当古老的东方和上古的星辰碰撞出璀璨的浪漫,中国航天人已揽九天之月,赴未知之约,向太空的更深处漫溯。吾辈青年也应执手中之笔,赴未来之约,探索你我未知的人生。

  探索未知,是人类仰望星空的开始,也是人生旅途上的动力。对于那片浩渺的星辰而言,它或许是先人妄图弄懂其中奥秘的占星之法,或许是《朝闻道》中无数科学家愿以生命换取宇宙真相的热忱,或许是那面利用玄武岩熔融拉丝技术编织而成的五星红旗跃动于月球的背面。那么对于我们呢?当我们与知识点死磕的时候,当我们奋楫于题海的时候,甚至此时此刻我们奋笔疾书时,人生始终是一个未知数。从知识到生活到宇宙到人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未知去探索,都有自己的星河去仰望,都有自己的山海去奔赴。

  宇宙也好,人生也罢,我们应如何赴未知之约?

  心谦方能有所获。“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这不光是刘慈欣口中的宇宙法则,也是人生法则。宇宙的浩瀚,让人类深切地体会到何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地球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万物之灵又如何?我们并非来自奇点,读不透星光背后的暗语,我们也没有剧本,预测不出自己人生的走向。所以我们常怀芥子之心,去探索去钻研,登月探火逐日;去努力去奋斗,走好人生的漫漫长路。当我们放低姿态,才能更好地感受宇宙,感受周遭的人生。

  心恒方能行不怠。“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恒”是一种持之以恒,也是那颗始终如一的初心。中国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他们执此炬照亮从未到过的太空,他们怀此心送上一颗又一颗卫星。而我们在人生途中也应常怀赤子之心,质本洁来还洁去,何惧素衣化为缁。怀一颗初心,走过十年寒窗,也走过星汉灿烂,知何所来,才能笃行不怠,去往下一颗星球,奔赴下一站人生。

  然而,探索未知并不意味着能抵达未知。或许我们无论探索多久都无法对宇宙的奥秘言之凿凿,或许我们如今探索出的真理会被后人的真理推翻,我们只是探索,力图做出最全面的理解。人生亦如此,此前皆为旷野,回首是一条清晰明确的来路,前望又成了无数的岔路,但我们只是奋斗,力图做出最好的选择。这宇宙和人生的未知,只管尽全力探索就好。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先人拨开黑夜的迷雾,数亿光年之外的星光迢迢洒向地球,我们伸手握住笔,也揽住那颗九天之月,头顶是美丽而神秘的宇宙,脚下是同样莫测的人生。那场未知之约,或许不知何日能抵达,但我们一如既往,永远在路上。

  高分借鉴

  文章在构思上匠心独运,展现了作者深邃的思考和精妙的布局。文章以中国航天的辉煌成就为引子,巧妙地将个人成长与宇宙探索相结合,构思新颖,视角独特。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出对未知探索的深刻思考,层层递进,逻辑清晰。文章不仅局限于对宇宙的探索,更将其引申至人生的旅途,拓宽了主题的广度与深度。结尾部分以诗意化的语言收束全文,呼应开头,结构紧凑,浑然一体。

  立意

  怀探索之心   循未知之境

  乔玉婷

  浩瀚宇宙,充满着无尽的神秘与未知。从阿姆斯特朗登月到“嫦娥四号”探测月球表面,从哈勃望远镜遥望深空到“天问一号”探火,人类从未停止对太空的探索步伐。这些探索不仅揭开了宇宙的神秘面纱,也激励着每一个人勇敢追求未知。唯有勇敢探索,才能不断进步。

  在茫茫大地上,人类从古至今—直是探索者、追求者,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探索,是人类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也是我们与未来相约的铮铮誓言。

  学会探索,可以充盈知识,启迪心灵,收获属于自己天地的一方净土。孔夫子曾言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对未知世界永葆好奇和热爱,才能在探索中不断发现和收获。“晚清半圣”曾国藩“全无所闻,窍被茅塞久矣”,笔耕不辍,广泛探索,终成为一代大家;袁隆平院士研究水稻百折不挠,让中国摆脱饥饿阴影;闻一多钻研学问,刻苦努力,除上课外几乎不出门,深耕书本。他们深谙,唯有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探索,方能丰盈内心,突破自我。正如王小波所言,“我宁可做个苏格拉底那样的人,自以为一无所知,体会寻求知识的快乐。”

  学会探索,可以超越自我,打破界限,获得他人难以企及的成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与探索是技术攻关不可或缺的品质。是南仁东不畏技术封锁,“天眼看世界”;是黄旭华誓要捍卫祖国万里海江,把毕生献给祖国的核潜艇事业。他们以探索为帆,让中国号巨轮在海上行稳致远。

  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每个人都应高树“探索”的旗帜,不断抵达属于我们的未知之境。同时,青年人探索与否,也关乎国家未来。只有不断探索,勇毅前行,我们的国家才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立足。

  探索未知,勇毅前行。怀探索之心,循未知之境。让我们携手乘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让探索精神谱写在每个青年的心中!

  高分借鉴

  文章以探索未知为主题,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对科学探索和社会进步的渴望与担当。文章论据丰富多样,同时语言流畅、情感真挚,能够激发读者的共鸣。

  (指导老师:赵冉)

  素材

  明心定志,探索未来

  杨乐晨

  在屈原的《问天》中,我们读到了古人对宇宙苍穹的深邃思考:“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何所沓?十二焉分?”自古以来,人类就怀揣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勇往直前,不断探索。从地理大发现到工业革命,再到当今互联网大数据的变革,每一次探索都是对自我与世界的深刻认识。

  然而,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许多人却迷失在追求财富的道路上,忽略了精神探索的重要性。正如马克思·韦伯所言,我们需要平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不忘精神追求与人生价值的实现。明心定志,向外探索,向内探寻,真正地审视人生。

  明心定志,是探索未知的前提。只有明确内心的目标,我们才能坚定地走向未知的世界。王计兵,一位被称为“外卖诗人”的平凡人,他用“拾荒”的方式走过城市的每个角落,用心感受生活的点滴。他的诗句“让爱在爱里,就像时间在时间里”是对生命最浪漫的诠释。同样,徐志摩以诗为魂,“诗人也是一种痴鸟”“他的快乐与痛苦是深成的一片”,他赞美爱、美与自由,无限探索的精神赋予了他至情至性的灵魂。

  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更是为了实现对自我的突破与对未来的憧憬。王羲之在那个将死生看作一谈的时代,敢于面对现实,感念生死,不断抵达自我的未知之境;史铁生在地坛边与死亡对话,寻找生命的真谛,探寻生命的未知之境;西西弗斯不断向高处攀登,对抗虚无,勇毅探索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心灵的洗礼,拓宽存在的未知之境。

  中国自古就有探索未知的传统。从古代的天文观测到现代的航天探索,中国人在不同时代共同书写着探索的篇章。如今的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同样离不开无数航天工作者的勇于探索和无私奉献。

  向内追寻,向外生长,是我们每个人在探索之途应持有的态度。我们不仅要关注物质世界的发展,更要关注精神世界的丰富与提升。在生命的旅途中,让我们不断探索、不断突破,明心定志地走向未知的世界。即使面临纵浪大化的挑战,我们仍能保持明媚与盎然的心态,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让我们在探索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抵达人类更遥远的未来。

  高分借鉴

  多面结合,论证有力。作者巧妙地将古今中外的经典素材与个人见解相结合,既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凸显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屈原的《问天》、马克思·韦伯的“工具理性”“价值理性”与王计兵、徐志摩等现代人物的事例交织在一起,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也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特别是通过对比古代天文观测与现代航天探索,展现了人类探索精神的一脉相承,素材运用精准而富有层次,展现了作者高超的素材整合能力。

  (指导老师:范玲)

                                          摘自《新作文  高中版》2024.10


中学语文教学文摘
推荐各年级课文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视频及其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