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教学设计及专家评析

文摘   2024-11-29 20:59   江苏  
《猫》教学设计
■ 钱蒙莹  上海市市北初级中学
【教学目标】
1. 学会基于事件和情感变化梳理文章线索,把握文章结构。
2. 通过不同文本的比较,体悟文章的选材。
3. 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感悟文中传达的人生哲理。
【课前准备】
默读课文《猫》和陈忠实《我的白鸽》,概括故事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英国作家艾略特曾说 :“动物是最可亲近的朋友,它们从不提问,也从不指责。”那么人类又该怎样对待动物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猫》这篇课文,看看郑振铎先生对猫有怎样的思考,在人与动物共处上你受到了哪些启示。请齐读课题——《猫》。
二、任务一 :感知内容,把握结构,梳理线索
1. 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 :主要叙述“我们一家”养过三只猫,结局要么丢失,要么死亡,最终决定永不养猫的故事。
2. 默读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并对每个部分的内容进行概括,完成表格。
点拨:同学们可以从下面两点来概括。1. 基于猫的事件,如写第一只猫的部分可概括为“第一只猫很活泼,白雪球似的,最后病死了”;2. 除了注重事件,还要特别关注“我”的情感变化,如“第一只活泼的猫病死了,让我感着一缕的酸辛”。
明确 :猫 段落 内容概括第一只猫1—2很活泼,白雪球似的,最后病死了,让我感着一缕的酸辛第二只猫3—14黄色小猫,比第一只猫更活泼,一点不怕人,还会捉鼠,后来被过路的人捉去了。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15—34花白的猫,忧郁懒惰,不为人喜,被人冤枉咬死鸟,死在了邻家的屋脊上。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说明 :表中楷体部分由学生填写。)
3. 根据概括的内容,请你给每个部分拟写小标题。
明确 :写第一只猫的部分,①病死的白猫 ;②亡之痛。写第二只猫的部分,①被人捉去的黄猫 ;②失之悲。写第三只猫的部分,①被冤枉的花猫 ;②枉之悔。
4. 关联探究,明晰文章的线索。
通过归纳,我们从对三只猫拟的小标题①和小标题②的明显差异可以看出,这篇课文是以事件线索、情感线索来结构全篇的。请同学们联系以往的学习,想一想,运用这两种线索来构思文章的还有哪些课文?有什么好处?
明确:《秋天的怀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以事件和情感线索来结构全篇,是值得借鉴的一种写作方法。我们可以围绕想要表达的中心,选择一组典型的、联系紧密的事件,并在事件叙述中融入人物情感变化。同样,对于记叙性文本的阅读,从事件和情感来梳理线索也是很好的阅读策略。通过概括多件事的内容或推断人物的情感变化,我们就能发现作者的写作重点,进而窥见隐藏在事件背后的写作意图。
三、任务二 :分析内容,对比整合,感悟选材
1. 有同学提出“文章写猫,写一只猫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写三只猫”,对此,你怎么看?
明确:
(1)三只猫的特点和结局各不相同。
如第一只猫活泼,病死 ;第二只猫不怕人,被人捉去 ;第三只猫不被人喜欢,被冤枉,最后死亡。
(2)三只猫带给作者的感受也不同。以失猫后人物的情感表现为例 :第一只猫病死后,“我”只是感到“一缕酸辛”,虽然难过,但情感并不强烈 ;第二只猫全家都很喜欢,被人捉去后,“我”感到“怅然”“愤恨”,因此“好久不养猫”;再到“我”冤枉了第三只猫,产生了强烈的愧疚感后,“我”最终决定“永不养猫”。
由此可见,三只猫的材料有其各自的作用,缺一不可。
2. 作者对这三只猫的写作重点(选材)也各有不同,请试做分析。
点拨:抓住关键语句,品读、体会不同之处。
明确 :写第一只猫,重点写猫的活泼与生病后的形态和事件,如“ ……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和“后来这只猫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涩了”;写第二只猫,连用“跑”“爬”“扑”“捉”等十几个动词重点表现猫的活泼、不怕人,更详细写的是寻找失去的猫的过程,在第 4—13 段,以人物对话的形式展现“我们一家”对失去第二只猫的慌张和懊恼 ;写第三只猫,先在第15—16 段详细刻画了第三只猫的“不活泼”“懒惰”“忧郁”,也多次运用否定词“不”和转折语句表现“我们一家”对这只猫的不喜欢,接着运用更多的篇幅具体写了冤枉这只猫的过程和“我”的愧疚心理。三则材料同中有异,都写了猫的特点,但又写了不同的事件。
3. 比较阅读《猫》《我的白鸽》,分析两篇文章在选材上的异同。
明确 :课文《猫》是围绕三只猫的不同事件来写的,体现不同的感悟,各自相对独立,属于多件事的组合式选材 ;文章的主题思想是通过材料之间的对比和递进关系表现的,通过对比“我们一家”对待前两只猫的态度和冤枉第三只猫的态度,写出“我们一家”爱猫的局限;通过三只猫各自亡失的结局和原因,深化读者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思考。而《我的白鸽》写了想养白鸽、白鸽到我家、白鸽信赖我、小鸽诞生、四只白鸽的世界的系列事件,属于一件事的过程式(不同阶段)选材 ;文章主题思想是通过材料之间的层层递进表现的,白鸽经历了从怕人到亲近人再到融入人的精神生活的过程。从选材对象来说,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在于 :都是围绕同一个主题(猫、白鸽)来写,探讨了人与动物关系的应然状态。不同点在于 :一个是通过多只动物(三只不同的猫)来传达情感和哲思,更倾向于展现该如何对待猫这类弱小动物的思考 ;另一个是定于一物(一个白鸽家族)来表达情感,表现作者陈忠实内心对白鸽一类美好事物的向往和与之共生的喜悦。
四、任务三 :体验情感,理解融合,体会哲理
1. 朗读下面的文字,体会并分析其表达的情感。
PPT
1 :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 :“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
你为什么不小心?!”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
它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点拨 :可从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角度进行分析,感受作者及妻的愤怒。
明确 :“匆匆跑下去”,写出了我的急切心情。“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两个“一定”表达坚定语气 ;运用反复的手法和感叹号,突显了“我”的愤怒,也写出了“我”的武断——盲目地下结论,导致了对猫的冤枉。“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运用反问句写出妻的武断和愤怒,语气强烈,并以“它常常对鸟笼望着”为依据笃定是第三只猫咬死的芙蓉鸟。而后妻又质问 :“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用叹号和反问句突出了妻对张妈“不小心”的斥责和发泄的怒火。而张妈此刻只能“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像极了无法为自己申辩的第三只猫,人和弱小的动物其实都一样。
PPT2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明确 :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我”冤枉猫之后的反思、难过和忏悔。将“我”对第三只猫的暴虐比作“刺我良心的针”,强调了“我”内心的悔悟和愧疚之深。
2. 文中的文字富于情感,请另找一处,并自主分析。
提示 :可从对猫的形象的描绘、事件的叙述中体悟情感,也可从文本中的直接抒情的文字来分析情感。
示例 1 :在事件的叙述中表现情感。第二只猫“居然”捉到老鼠,为“我们一家”解决了鼠患,表达了“我们一家”对第二只猫的喜爱。
示例 2 :在对猫的形象的描绘中表现情感。
将第一只猫比作“带着泥土的白雪球”,写出了小猫的憨态可掬、天真可爱,表现了“我”对它的喜爱之情 ;而写第三只猫则是“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描写猫慵懒的习性和邋遢的外形,暗含对它的嫌弃、不喜欢。
3. 体会哲理。
本单元作为“活动·探究”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都是人与动物关系的文章,目的在于加深对人与动物关系的认知。《猫》是其中的一篇,作者写三只猫不仅在于抒发情感,也在于传达作者体悟到的人与动物乃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哲理。如前述分析中,妻发现鸟死了一只后,先是武断认为一定是第三只猫咬死的鸟,又愤而责怪人,从探讨对待弱小动物的态度上升到对不平等主仆关系的思考。作者在许多细微处都倾注了对生命关系的理解和思考。小组讨论,结合文章内容,请说说你的阅读感悟。
示例 :
①动物也是生命,人应该尊重它们,与它们和谐相处,如应善待第三只猫。
②要为他人着想,如不能像隔壁周家的丫头一样看见“我”家小猫被一个过路的人捉去,而不告知。
③凡事要实事求是,明白判断,不要不作调查,主观武断。
④无论做什么事情,千万不能凭个人的好恶、私心和偏见加以处置,否则就会出差错,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如对第三只猫的冤屈而死所产生的忏悔、负疚……
五、课堂总结,作业布置
1. 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划分段落,梳理了文本的两条线索—— 事件线索、情感线索 ;通过对三只猫的材料分析,并与《我的白鸽》做比较,明晰了选材的两种方式—— 组合式选择和过程式选择 ;通过对文本主旨的分析,获得了人与动物关系的认知,也获得了一些人生启示,了解到作者所体悟的人与人之间应当建立平等、和谐、相互尊重的关系。其中既有人文主题上的收获,也有阅读策略和写作技巧上的收获。
2. 课后请同学们运用本节课学到的构思、选材和情感表达方式,写一段你与动物相处的文字。
简 评
吃透教材编写意图,落实任务群教学
■ 徐金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的方式组织与呈现。”[1]为了进一步落实《新课标》精神,2024 年版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采用了“活动·探究”的方式编排,对本单元的四篇课文按照活动任务单元的形式设置了“体会人与动物的关系”“亲近动物,丰富生命体验”和“记叙与动物的相处”三个学习任务,逐层进阶,形成一个“学习任务群”,共同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钱老师的这篇《猫》教学设计,在准确理解《新课标》、用好新教材,落实任务群教学的探索上,笔者以为,有以下三个方面值得一线教师学习和借鉴。
一、教学目标聚焦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共有三个学习任务,本篇设计主要聚焦的是单元学习任务一 :“体会人与动物的关系”。“体会”即体验领会。要让七年级学生对人与动物的关系有深刻的理解和领会,应先对本单元的几篇课文进行深度阅读,并形成丰富的阅读体验。本课设计的三个学习任务都紧扣“体会”展开,通过默读圈画、概括提炼、多角度品析等方式,助力学生形成丰富的阅读体验,深化学生对人与动物关系的理解。这样的设计紧扣目标,循序推进,无疑是有力且有效的。而反观当下的许多任务群教学,因为过分强调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往往以活动代替静心阅读,以实践运用代替体验感悟,而忽视了学生对文本深度阅读所形成的丰富体验和领悟,致使“体会”这类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学习目标被架空。钱老师的这一设计是对当下许多只重活动不重阅读的任务群教学的矫正。
二、积累梳理扎实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本单元学习任务一 :“体会人与动物的关系”。人与动物关系的本质也是一种社会关系,这种关系的背后包含着深厚的文化、伦理和哲学,要引导七年级学生透过现象看到“人与动物关系”的本质,并不是容易的事。
如何有效化解这一教学难点?钱老师选择化难为易的策略,即从文本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体会人与动物关系”分解为由易到难的三个学习任务——三个任务见设计。钱老师引领学生对文本的选材与组织、结构与线索、细节刻画与表达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品析,教学过程由感知到分析,由体验到感悟,让语言文字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最终让学生领会到“人与动物的关系”的本质,其实是人与自然、人与他人、强者与弱者等多种关系的融合,包含着人对生命的态度、人对其他动物的情感,以及自我反思与觉醒的人生哲理。这样的设计简洁而高效。
三、思维进阶有力
思维能力的提升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语文课堂应该特别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对此,笔者非常赞同余映潮老师的观点 :“高品质的课堂一定是师生思维酣畅淋漓的课堂。”钱老师的这篇教学设计,三个任务拾级而上,在依次完成三个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训练也在循序进阶 :学习任务一着重训练学生的默读摘录、概括提炼的能力,学习任务二则突出分析整合、比较辨析思维训练,学习任务三则教会学生要多角度思考。学生完成三个学习任务的过程,也是思维训练由低阶到高阶逐步发展提升的过程,这样的思维训练是扎实的、有力的。
当然,钱老师的这篇设计仍有可以优化之处:一是本篇设计尽管采用学习任务群的方式,设置了三个学习任务,但是在任务实施推进的过程中,老师预先设定过多,学生自主活动与探究显得不足,整个课堂似乎都是老师在牵着学生向前走,而且有一些问题的答案也是由老师给出的,而不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得到的。
这样的设计好像只是套了一个“学习任务群”的壳,整个课堂的形态仍然是以教师的讲读品析为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较少,有些偏离新教材“活动·探究”单元设计的初衷。
二是教师对新教材编写精心安排的单元学习策略研究略显不足。2024 年版新教材在第106—107 页对单元任务一“体会人与动物的关系”的学习要求中,给出了五条学习策略。其中,前四条主要侧重于对本单元课文阅读方法的指导,而第五条则强调要在课文阅读体验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自己与动物相处的真实经历和体验,开展对话、交流和碰撞,深化对人与动物关系的理解,并提出个性化的观点。这一策略是新教材的创新点,应该是本节课设计的重点和亮点。遗憾的是,这一策略却没有得到钱老师的重视。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2024.9
往期链接
1、肖培东   七上第五单元《猫》教学视频
2、龚金平 《猫》:那些关于遗憾与错过的人生哲思
3、七年级上册新增课文《我的白鸽》解读
4、八下《大雁归来》教学设计
5、黄本荣 吴小燕  《大雁归来》教学实录及评析
6、余映潮 七上五单元《狼》教学视频

中学语文教学文摘
推荐各年级课文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视频及其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