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支招 初中语文复习课怎么上?

文摘   2024-12-28 16:47   江苏  
规律 :初中语文复习课理应关注的焦点
周华章  广东江门市蓬江区教师发展中心
周华章,江门市蓬江区教师发展中心语文教研员,广东省特级教师、中学正高级教师、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教师、江门市教育专家工作室主持人。他还是广东省中语会理事、学术委员,蓬江区教育学会会长,五邑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岭南师范学院的特聘教授,曾获评江门市首届教育专家、蓬江区首届拔尖人才、江门市学科带头人、江门市教坛新秀、江门市名教师、江门市名师名家、第十届全国语文“四项全能教师”、第六届“语通杯”全国中语“教改新星”(提名奖)。工作以来,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有30篇、教育教学论文获市级以上奖励67篇次。主持省市级课题10项,相关研究成果获国家、省、市级奖4次,其中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各1项,国家级奖励1项。另外,公开课曾获省、市一等奖6次,先后200余次在省内外执教示范课或举办讲座。
初中语文复习课的重点到底是什么?是永远也做不完的试题,是日复一日的试题讲解,还是令人不敢松懈的考试数据?虽然这些都是复习课无法避开的常规,但都不是复习的焦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 :“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1] 基于 30 余年语文教学实践,我们认为领悟并活用各类题型的内在规律才是初中语文复习课务必须关注的重中之重。
一、“少慢差费”复习课的常见缺憾
1.盲目的机械操练
一些教师热衷于让学生每天做大量习题,美其名曰“功到自然成”。至于“为什么要做这些题”“有没有更好的训练方法”“训练前后应当有什么变化”,均语焉不详,也缺乏一探究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是典型的“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2. 功利的片面强化
一些教师将近几年的中考试题研究得极为透彻,自以为准确把握了考情趋势。因而采用“点对点”式的针对性强化训练,凡是跟考题不相干的就避而远之,即便是新课标有明确规定的。这种“马后炮”式的训练往往导致学生顾此失彼——部分知识点训练过度,而另外一些鲜有涉及。
3. 肤浅的低效反复
一些教师注重习题的答案,侧重于根据学生答案给予相应分数,借以评价学生的复习效果,但往往忽略归纳解题思路,极少分析学生失误的表现及其内在原因,更遑论采取针对性补救措施。因此,学生在复习课常常陷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泥沼。
4. 粗疏的题海战术
有些教师唯恐学生不重视自己任教的这一门学科,每天不管有无必要,都布置超量作业,也不管这些作业题是否适应考情及学情实际,目的在于迫使学生为本学科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也有些老师笃信“质变基于量变”的定律,认为学生做的题足够多,自然会恍然大悟。
二、复习课应以把握规律为核心
1.做题是手段而非目的
众所周知,即便复习期间考生做了千万道题,也不可能做到中考试卷上的原题,因为每道中考试题都是命题团队原创的。因此,复习期间的做题训练绝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做题的目的在于透过典型例题发现某类题目的共同规律,进而依托类似习题的训练印证和强化类题规律,当达到一定量的训练后,就能形成自动化的快捷的解备 考上 102 2024 年 11 月题思维路径,从而在考场上运用自如。
2. 收获在解题规律而非题目答案
很多老师非常重视每道题的答案,将注意力聚焦在与分值相应的答案要点上。这种重视解题结果的做法固然必要,但要想学生真正获得解题所必需的思维,就务必重视蕴含在答案背后的解题规律的梳理和归纳。学生只有透彻理解并把握了其内在规律,才能实现融会贯通。
3. 提升靠学生自悟而非教师灌输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刺激,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与加工。[2] 考生在复习期间从不熟练到熟练,从外行到内行,从不知所措到胸有成竹,往往是因为习得种种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规律,这些规律的掌握只能靠学生从日复一日地训练中领悟,正如要想获得食物营养务必亲自就餐一样。
三、复习课把握规律的常见策略
1.从“举三反一”中领悟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书本知识具有不可教性,不能直接进行传授,需要让学习者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即知识的学习需要经过“还原与下沉”“体验与探究”“反思与上浮”的过程。[3] 这一论断揭示了学生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借助归纳思维理解知识的机制。即追求从“学一例”到“知一类”,强调在感性经验基础上经过反思梳理形成可迁移的理性认识。具体而言主要有如下三个阶段。
(1)还原与下沉
教师首先要将关键知识“还原”为学生的学习经验,还原的过程即知识的“下沉”过程,“下沉”是对知识进行表征化、表象化和具象化的过程。
要掌握邀请类语用题的规律,应先精心设计或选择几道典型例题,如邀请法官到学校开展法制讲座、通知家长到医院看护生病的孩子等,典型例题应当蕴含有待学生理解并掌握的必备知识。接着,让学生在教师不指导的情况下独自答题,答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审清题意进入特定命题情境,进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
(2)体验与探究
由于缺乏教师的专业指导,学生常常在审准题意基础上存在不足,当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能力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可能面临“山重水复”的困境。如无法理解命题人创设情境的问题所在,不能抓住解决问题所考查的对应知识,难以顺利运用知识储备解决问题……无论是举步维艰的困顿,还是“柳暗花明”式的喜悦,都是学生成长路上难得的体验。
(3)反思与上浮
感性的学习体验是零散而肤浅的,学生只有经过理性反思,进行个人意义的升华和表达,去除所有非本质的“枝叶”,“根本”性的知识才能真正由一个个具体例题上升为规律性发展要领,逐渐变成自己所理解的东西。解答完每一道题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反思 :“解答这道题我有什么收获?”只有习惯于此,才能帮助学生由感性发展到理性,从“学一例”上升为“知一类”。仍以上述“邀请类语用”题为例,经过反思,学生不难提炼隐含在众多例题表面下的类题要领 :称呼问好、自我介绍、邀请要点、得体交流。常言道 :“万变不离其宗。”只有掌握答题要领,才能以内行的眼光分析并解决遇到的种种问题。
2. 在“适度强化”中印证
(1)常式训练
常式训练即常见的典型样式的类题训练。常用于一类题型训练的初步阶段,意在由表及里地尽快把握一类题的规律。如训练劝说类语用题,可以采用 2023 年湖北黄冈卷上的典型例题。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颁布后,班主任老师动员学生周末主动参与家庭中打扫卫生、洗衣做饭、外出购物、家居美化等日常生活劳动,有些学生有抵触情绪,他们认为日常家庭劳动是父母的事情,中学生的职责就是好好学习,日常生活劳动对人的成长也没有什么作用。假如你是班长,会怎样劝说这些学生呢?
劝说的关键在于有的放矢,类似于驳论文常见的“先破后立”。这道例题堪称典范。劝说对象所持的态度(即敌论点)是“抵触”日常生活劳动,理由有三 :一是“日常家庭劳动是父母的事情”,二是“中学生的职责就是好好学习”,三是“日常生活劳动对人的成长也没有什么作用”。因此,劝说的要点在于通过驳倒敌论点实现以理服人,当然要结合语境且注意用语得体。
(2)变式训练
变式训练即不常见的非典型样式的类题训练。
传统教学的弊端之一就是割裂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导致学与用之间存在脱节。考试改革的趋势是打破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壁垒,培育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生活情境中运用语文知识创造性地分析并解决问题的素养。变式训练是语文深度学习的需要,更是适应真实生活的必由之路。
仍以劝说类语用题为例,可采用 2023 年辽宁本溪中考语文真题为变式训练题。
最近,某夜市附近的居民李先生向市场监管部门反映,夜市经营干扰了居民的正常生活,要求取缔。如果你是接待人员,应该如何说服李先生?
这道题虽然题目中明示了关键词“说服”,但难度显然很大,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因为要解决问题,不仅需要针对李先生“要求取缔”这一观点及其理由“夜市经营干扰了居民的正常生活”,还应当满足李先生的合理诉求,通过加强监管实现文明保护附近居民的合法权益 ;此外,还应当明确“夜摊经济”这一新事物的合法性。
因此,这道题不仅要劝李先生明确夜市因合法有益而不能取缔,还要通过尽量满足其诉求而令其能够接受。
3. 在“举一反三”中活用
“T 型”学习理论注重解决知识应用问题,突出知能转换的具体化过程,是在“举三反一”基础上的“举一反三” [4] 。与“举三反一”重视归纳思维不同,“举一反三”基于演绎思维在新情境中应用概念性知识,以验证其正确性或有效性。韦伯深度知识(DOK)模型指出,知识由低至高分为四级,即回忆与再现、技能与概念、问题解决与应用、思维迁移与创造。“举一反三”对应第三级和第四级,尤其重视“运用知识还可以干什么”,一般应关注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应然
常有知名作家在媒体上感叹,面对根据自己作品命制的试题,自己也往往无能为力。不同于媒体一边倒地认定命题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笔者以为这里面存在外行与内行的问题。作家内行于创作,却常常外行于解题。合格的考生则应当成为解题方面的行家里手。经过复习阶段“举三反一”和“适度强化”之后,他们应当能以专家的思维看待各类试题,内行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当他们面对一份具体的试题时,脑海里往往会迅速闪过一系列问题。
①这道题考的是什么?仔细审读命题之后,通过锁定关键词语,往往能迅速抓住命题人的考查意图。如 2023 年广东省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选文中的“我”是个孩子,以“我”的视角叙述故事,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从“孩子”“‘我’的视角”“好处”几个词不难发现,此题考查第一人称和孩子视角讲故事的妙处,属于言语形式考查范畴。再如 2023 年北京市中考名著阅读题 :“高光时刻”可以理解为人处于巅峰状态的那一瞬间。
从《西游记》《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海底两万里》中选择一个人物形象,叙述这一形象的高光时刻。综合“高光时刻”“选择一个”“叙述”等词语,不难了解命题人意在考查推荐名著的关键人物及其主要情节。
②一般应该怎样思考?在弄清楚考查重点之后,考生就应当娴熟地调用相应的知识储备,朝着恰当的方向思考。如解答上述案例中的广东省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时,考生应迅速想到孩子视角富有童趣、单纯可爱的特点,第一人称真切可信、亲切自然的优势。解答上述案例中的北京市中考名著阅读题时,考生则应在弄清楚“高光时刻”的含义之后,选择一部自己最熟悉的名著,并从中挑选一位最熟悉的主要人物,回忆其符合“处于巅峰状态的那一瞬间”的典型事件。
(2)实然
如果说“应然”反映“这一类试题”共性的规律,那么“实然”则凸显“这一道题”鲜明的个性。一般应综合考虑具体语境、考查意图、答案要点和赋分等因素全面把握“这一道题”的“实然”情况。
如上述案例中的广东省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除了要考虑第一人称和儿童视角,还应该结合小说中“我”作为惠仁堂继承人的身份及惠仁堂支持革命行为的见证者等因素,整体揣摩构思之巧妙,联系分值 4 分,答案可示例为:①以“我”的活动见闻为线索,贯穿全文,增强故事的真实性;②偷吃桂圆、对大人做的事情充满好奇等情节,体现了儿童的天性,使文章充满童趣 ;③“我”是中医世家的后代,爷爷亲授“我”中医药知识,体现了中医代代薪火相传 ;④以孩子的视角见证安叔送药材到前线支援革命,暗示“我”从小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
四、结语
初中语文复习应该借助一道道训练题,将关注的重点聚焦于对各类试题内在规律的领悟、梳理、理解和运用上,在“举三反一”的基础上通过“适度强化”训练,努力实现“举一反三”,摈弃题海战术,真正实现复习备考的减负增效。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 )[S]. 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张向葵 . 教育心理学 [M]. 北京 :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3] 郭元祥,黄 瑞 .“深度教学”如何真实发生 [J].今日教育,2017(6):14-17.
[4] 李华平,彭洋 . 语文单元教学的百年沉浮与发展趋势 ( 下 )[J]. 中心语文教学参考,2022(20):8-12.
摘自《中学语文》2024.11

中学语文教学文摘
推荐各年级课文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视频及其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