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
为了在有限的面积内构建富于变化的风景,苏州古典园林在布局上,采取了划分景区和空间的办法。规模较大的园林都把全园划分为若干区,各区都有风景主题和特色,这是我国古典园林创造丰富园景和扩大空间感的基本手法之一,不仅苏州古典园林如此,帝王苑囿如圆明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也莫不如此。不过景区的划分宜主次分明,曲折、开朗配合,使之富有变化和对比,既丰富又不琐碎。由于一般山池所占面积较大,如把主要山池所在的一区作为全园的主要景区,再在周围配以若干次要景区,就不难达到上述效果,现存苏州各园基本上都运用了这种手法。苏州许多园林又强调幽深曲折,所谓“景贵乎深,不曲不深”,讲的就是这种手法,因为曲折的布局可以增加园景的深度,避免一览无余的弊病。自然式山水风景园必然产生不规则的平面,山池、道路、走廊、云墙等,弯曲迂回,也利于造成曲折的布局。为了增加园景深度,多数园林的入口处设有假山、小院、漏窗等作为屏障,适当阻隔视线,使人隐约看到一角园景,然后几经盘绕才能见到园内山池亭阁的全貌。园内空间一环扣一环,庭院一层深一层,这都是在总平面布置中求其深度感的办法。空间互相穿插贯通是增加园景深度和层次的重要手段。相邻空间之间成半隔半开状态,使房屋、山林相互衬托,互为“借景”,可以形成丰富的层次。拙政园中部和留园中部都是层次深远的良好例子,前者空间多开而少隔,后者以庭院为主,少开而多隔,形成两种不同的效果。墙边院角,用走廊划出小院,疏点树石,或透过门洞、窗洞看到芭蕉、竹丛、树木、湖石,都是增加深度和层次的常用手法。屋后、山后用高树、竹林、楼阁等穿插其间作为背景,使房屋山林向上层层推远,可以造成景外有景的印象。留园中部从涵碧山房前西望土山,在树石亭廊后面还有枫林作背景,层次重叠高远;而由此北望,虽是园中主景,但山后别无他物衬托,因此景色浅近而少层次。网师园竹外一枝轩后面是集虚斋,二者之间插入小院和竹丛,增加了景面层次。有些园林厅堂前的湖石花台,采用苏州郊区山地“鱼鳞坎”的布置,使花木逐层向上推远,是处理花台层次较好的办法。苏州留园的空间序列布局,主要可分为中部山水园林景区和东部建筑庭园景区两大部分。从留园大门进去到古木交柯的这一段两面高墙的夹道,对全园起了一个“抑景”的作用。当游人到达古木交柯时,发现面向中部山水空间,开了一排漏窗,这是全园的“起景”,这种“起景”的方式,称为“漏景”。中国园林反对一览无余,主张“欲露先藏”,这是和西方园林完全不同的手法。留园在主景展开前,用了“藏、漏、露”三个阶段分别处理的手法。从大门到古木交柯为“藏”,是“抑景”。到了古木交柯,从一排漏窗中,隐约看到窗外的湖光山色和参差楼台,称为“漏”。游人继续向走廊前进,其左侧依然还是一排漏窗,不能一下畅观。这种手法,与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情景相仿。游人只有到达曲溪楼下左侧六角形园门,才能见到墙外风光,豁然开朗,奔来眼底,耳目为之一惊。然后进园在濠濮亭坐下来,饱览湖光山色,波光云影,这是“露”。这就是“善藏者未始不露,善露者未始不藏,藏得妙时,便使观者不知山前山后、山左山右,有多少地步”(唐志契《绘事微言》)的手法。濠濮亭是“露”的第一景,所见的仰视画面,为山回水抱。然后曲折登爬山廊,至闻木樨香轩,俯视对岸,以曲溪楼为对景建筑的立面图画,为“露”的第二景。再曲折下山至涵碧山房,为“露”的第三景,即山水园的主景和高潮。这里楼阁宏敞,前景开阔,泉瀑亭岛,翳然林木,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的濠濮间想,令人流连忘返。最后至绿荫小憩,闲庭花步为游园尾声。其东部建筑庭园,东边为封闭天井中的五峰假山,使两个景区互为联系,又互为对比。进入五峰仙馆,四面均为假山竹石小景画面,令人感到中部和东部两个景区各有特色:一为开朗山水风景,一为封闭天井庭院小景,互为衬托,相得益彰。从五峰仙馆至鹤所,经还我读书处、揖峰轩到达石林小屋,浏览一幅一幅无心画,穿行一个一个月洞门,身临其境,或芭蕉送翠,或竹影摇空,只觉一片生机,宛然在目,而不知“庭院深深深几许”也。此区建筑密度,已达百分之五十左右,但置身其中,不知何处为建筑,何处为园林,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浑然两忘。“推窗如临石壁,便觉峻峭无穷;……虚中有实者,或山穷水尽处,一折而豁然开朗;……实中有虚者,开门于不通之院,映以竹石,如有实无也。”清代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概括的苏州建筑庭园“虚实相生”的空间艺术,尚能在此亲临感受,幸何如之!(摘编自孙筱祥《生境·画境·意境——文人写意山水园林的艺术境界及其表现手法》)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为了使园景丰富、空间感扩大,我国规模较大的古典园林会划分景区与空间,不同景区各有其风景主题和特色。B. 拙政园中部多开而少隔,留园中部少开而多隔,尽管二者处理方法不同,但层次深远的效果可谓异曲同工。C. 留园古木交柯景点处的漏窗,起到了适当阻隔视线、欲露先藏的作用,这一设计很有利于激发游客的兴致。D. 五峰仙馆庭院小景与留园中部山水风景既形成对比,又相互衬托,但从相关描述来看,前者建筑艺术更为杰出。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帝王苑囿规模巨大,容易比私家园林做到景区划分主次分明,富于变化和对比。B. 所谓“借景”,就是借园内某处景物陪衬、扩大、丰富他处景物的园林艺术。C. 可以说,留园中部的山水园林景区,是中国画家山水布局理论的一种实践。D. 苏州留园的濠濮亭,主要是为观赏自然风景而设的停憩场所,属于“露”景。3. 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一中园林强调“幽深曲折”观点的一项是( )(3分)A. 拙政园中,虽僻处亭台楼阁、山石水池,亦有风花雪月、光景长新之妙。B. 留园景物有近看、远眺、仰观、俯视之别,在处理上也做到了区别对待。C. 怡园宜掩者掩之,宜屏者屏之,宜敞者敞之,宜隔者隔之,宜分者分之。D. 网师园殿春移西南角凿冷泉,迤逦流贯全园水脉,有此一眼,绝处逢生。4. 材料二的文字写得很“美”,美文、美景相得益彰,请简要分析其效果。(4分)5. 中国古代造园家认为“景露则境界浅,景隐则境界深”,但留园中部山水园林景区既有“露”又有“藏”,请结合材料二,谈谈留园中“露”与“藏”的关系。(6分)我在一个雨夜走进了苏唱街。街道蜿蜒又寂静,雨水落在地上,发出幽微的光。昔日的繁华,毗邻而居的昆曲班子,衣香鬓影的梨园总局,“扬州瘦马”的幽怨唱腔,借着醉意指点江山的盐商……他们都去哪儿了? 如今的苏唱街像一个曲终人散后的舞台。清冷,衰败。苏唱街,一个诗情画意的地名,每轻轻念一遍,仿佛就能看见一位长袖翩然、歌声呜咽的女子从朱红色油漆剥落的木门深处向我走来。她是谁? 是那个在《我的生平事略》一书里叫颜琦的女子? 或是那个背井离乡,孤苦伶仃,被牙婆买下来豢养着,在师傅的皮鞭下学唱昆曲,弹古筝,没有名与姓的“扬州瘦马”?雨,从苏唱街的夜空滴滴答答落下,缠缠绵绵,如一位从亘古岁月里灰褐色的马头墙下,轻轻走来的“扬州瘦马”的思念之泪。夜的香息氤氲和她无与伦比的身影彳了于街巷。她甩水袖,走莲步,一步三回头,歌哭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她的水磨唱腔婉转、曼妙,如泣如诉,直抵我灵魂深处。苏唱街有一口古井,石头凿成的圆形井口边缘有数十道绳索勒出的深深辙痕。我打着雨伞,听雨点落在伞面的噼啪噼啪声,在井边朝岁月深处驻足凝望。人消亡了,记忆散了,唯有这一道道圆润光滑的辙痕提醒着人们,苏唱街昔日的高光时刻。井水清澈透亮,井边还放着一只挂着长绳索的水桶,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苏唱街人。它当然也滋养了那些几百年前生活于此,娇美可人的“扬州瘦马们”。她们在唱了一天、舞了一天之后,相约来到古井边,女儿家的心思扑通扑通飞出来,软糯的平翘舌音里,夹着几声吴侬软语,井水映出她们清亮的脸。乾隆年间,盐商徐尚志从苏州请了十几个艺人来扬州,成立了老徐班,接着,老黄班、老张班、老汪班相继在苏唱街成立,苏唱街囊括了当时昆曲界的全部精英。盐商们成立自己的曲艺班,很大一部分是为了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自己有拿得出手的项目,讨皇帝欢心。“扬州瘦马”这个香艳的品牌就因此而诞生。《红楼梦》中,贾蔷买了一只会唱曲的鸟儿放在笼中,给龄官提来,龄官触景生情,哭着说:“你们家把好好儿的人弄了来,关在这牢坑里学这个劳什子还不算,你这会子又弄个雀儿来,也偏生干这个! 你分明是弄了它来打趣形容我们……”贫苦人家卖儿卖女,富贵人家银子花起来如流水。苏唱街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小街,位于扬州城南的渡江桥附近。街东头,是上海富商袁炳南建于1928年的“扬州浴室”,正向外散发出袅袅蒸汽。厚厚的帘幕掀起又放下,有人不断进进与出出。春寒料峭且阴雨连绵,进去的人缩手缩脚、缩头缩脑。出来的人,额头微微沁汗,袖子撸得老高,他手里提一个小收音机,里面传来咿咿呀呀的昆曲水磨唱腔:“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他跟人打招呼时,声音洪亮:“泡把澡,听个曲,舒服的哎……”数十年的光阴中,哪怕生活再不易,到晚,泡把澡,敲个背,听个曲,还有什么大事过不去! 他看我在拍照,摆出剪刀手配合,叮嘱我,把他拍得好看些,“代表我们苏唱街的形象呢,上次央视记者来,我就这么跟他讲的! 我还请他为我们苏唱街呼吁呼吁,老传统,老建筑,要保留哇……”咔嚓,我按下快门,相机中留下他的笑脸。《扬州画舫录》中,有一段关于苏唱街的记载:“城内苏唱街老郎堂,梨园总局也。每一班入城,先于老郎堂祷祀,谓之挂牌,次于司徒庙演唱,谓之挂衣。”老郎神是传说中主管演艺的神仙,各路戏曲班子进入扬州城后,都要先来拜祭老郎神,然后再去隔壁的梨园总局登记注册,最后才能到司徒庙公演。清代,两个城市设立梨园总局,一是扬州,另一个就是苏州。而这两座城市又颇有渊源,苏州是昆曲的发源地。当年,苏唱街上的苏州籍艺人络绎不绝,有的来教曲,有的来唱曲。一时间,城南这条旧街上,吴侬软语此起彼伏,温婉撩人。久而久之,扬州人就把这条街称为苏唱街。鼎盛时期,曾有“扬一益二”①的美誉。郑板桥有诗:“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 ”他们要的是超越现世的享乐,要那些无形却又不会幻灭的精神寄托。史料记载,苏唱街的一家戏班子,为了排演《长生殿》,花16万两银子。这是散财的,还有舍命的。明朝万历年间,有一个名叫金凤钿的扬州少女,读了《牡丹亭》后,入戏太深,爱上了汤显祖。她的情思得不到回应,身体日渐消耗,最终一命呜呼。她留下的遗愿就是求家人葬她时,放一本《牡丹亭》入棺。从西到东,苏唱街不过二三百米,而我却感觉沿着时间的刻度逆流而上了一次。我站在雨夜的苏唱街上,看岁月更迭、人间沧桑,看情思绵绵、香消玉殒。 在青砖灰瓦间,参天古树下,不光能听到流丽悠远的唱腔,还能听到一声声幽微的叹息。一个白发的老妇人从木格花窗下探出头来,她的脸被光线分割,一半露在微光中,一半藏在暗影里,微光里的那半张脸,端庄、大方、整洁。她问我:“你是柳梦梅吗? 我是杜丽娘啊……”她跷起兰花指,隔着浅浅雨丝,朝我盈盈一笑。【注】①扬一益二:唐时谓天下之盛,扬州第一而益州次之。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苏唱街像一个曲终人散后舞台”一句写出苏唱街曾经的繁华和现在的冷清,暗含着“我”夜游苏唱街时内心的复杂感触。B. 苏唱街古井井口边缘的数十道绳索勒出的深深辙痕,见证了苏唱街昔日的高光时刻,以及“扬州瘦马们”自怜自叹的心思。C. 贾蔷买了一只会唱曲的鸟儿放在笼中,这件事让龄官感到委屈,“我”也借龄官之口表达了对当时贫富不公的社会现实的反思。D. 戏班子为排演《长生殿》花巨额银子,女子为汤显祖而死,说明戏曲在当时已融入现实生活,成为人们重要的精神寄托。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文中多处写雨,以雨声衬托苏唱街街道的寂静,烘托“我”的情思绵绵,营造了凄迷柔婉的意境。B. “乾隆年间”“清代”“鼎盛时期”等词能大致串起昆曲在苏唱街的发展脉络,使作品具有真实性和层次感。C. 文中对走出澡堂后的“他”进行细节描写,表现了“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也有保守谨慎的一面。D. 《扬州画舫录》的记载,与开头“衣香鬓影的梨园总局”呼应,凸显了当时苏唱街艺人之多、戏曲之盛。8. 请分别从虚和实的角度,分析第四段的主要内容及表达效果。(4分)9. 本文结尾描写了一幅木格花窗下白发老妇人的画面,这样处理有何用意? 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6分)陶潜字渊明,名元亮。浔阳柴桑人,晋大司马侃之曾孙也,少有高趣。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而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夫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以遂其志。义熙末,征为著作佐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潜尝往庐山,弘令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①要之。及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②一张。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潜弱年薄宦,不洁去就之迹。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武帝王业渐隆,不肯复仕。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明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陶靖节之不仕,不可仕也,不忍仕也。其小试于彭泽,以世家而为仕,道在仕也。仕而知其终不可而去之,其用意深矣。用意深而终不可形之言,故多诡其辞焉。不可形之于言而托之诡词者,非畏祸也,晋未亡,刘裕未篡,而先发其未然之隐,固不可也。万一裕死于三年之前,义符辈不足以篡,一如桓温死而谢安可保晋以复兴,何事以未成之逆加诸再造晋室之元勋,而为已甚之辞哉?此君子之厚也。故其归也,但曰“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如是而已矣。君子之仕也,非但道之行也,义也;其交上下必遵时王之制者,非但法之守也,礼也。县令之束带以见督邮,时王之制,郡守之命,居是官者必由之礼也。知其为督邮而已矣,岂择人哉?【注】①栗里:地名,在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晋陶潜曾居于此。②素琴:无弦的琴。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亲老A家贫B起C为州D祭酒E不堪F吏职G少日H自解而归。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B. 赋,指做、写,与刘禹锡的诗句“怀旧空吟闻笛赋”中的“赋”词义相同。C. 刘裕,即材料一中宋武帝,与辛弃疾词“人道寄奴曾住”的寄奴是同一人。D. 诸,相当于“之于”,与“投诸渤海之尾”中的“诸”一样。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檀道济看到陶潜卧病在床的潦倒状态,劝他出来做官,陶潜当时并没有答应。B. 陶潜想要欣赏音乐却没有资金,于是接受了上级部门授予的彭泽令的官职。C. 陶潜不懂音乐,却拥有一张素琴,每当酒喝得痛快,就抚弄素琴来抒发情怀。D. 陶潜因为是官宦世家而出来做官,也因为曾祖曾任晋大司马而耻于侍奉新朝。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潜尝往庐山,弘令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14. 《南史》和《读通鉴论》对陶渊明辞官时说“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的态度是否一致?为什么?(3分)【注释】①快哉亭:位于今徐州东南。本诗是诗人任职于徐州,病愈后登快哉亭有感之作。②黄华:菊花。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以雨后鸣蝉起兴,点明乡愁的主旨。“得意”二字,以蝉之“得意”反衬自己的失意,既写出了蝉鸣的神态,又微露了诗人的欣羡之情。B.颔联言近旨远,字面上只写了病后,却透露出病前和病中的消息;字面上只写了梦后,实则暗示出曾有数次的思乡梦。C.颈联虚写,乌鸦带引斜阳光芒投进古寺,小草带引野外景色进入荒城,一“带”一“将”,景色融合自然。D.尾联“秋风发上生”几字,不仅意指鬓发的斑白,而且秋风萧萧,又给人以冷的感觉。用语新颖奇警,不落陈腐。16.同是以多病之身登高望远,本诗与杜甫的《登高》相比,在意境营造和章法结构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1)小达要给自己的书房题写一个名字,他想起《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于是给书房题名为“藏适斋”。(2)小刚登山时为海日东升、浮光跃金、天鸡破晓的壮美晨光所震撼,不禁吟咏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3)“木”和“叶”是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木”常使人联想到疏朗的清秋,如“______”,而“叶”则给人湿润繁盛之感,如“______”。作为一部历史人文纪录片,《大运河之歌》通过实地走访,使现实与历史在故事发生地“相遇”。“现场实景+白描动画”的手法,不仅体现了视听语言的创新,更体现了对大运河活态世界文化遗产的深层认识,真正实现了创作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欣欣向荣的今日运河,是活的历史,更是不断发展的中华文明的生动写照。作为“国家相册”,纪录片有传承文化、传播文明的重要使命。近年来,①一大批题材各异、形式不同的优秀纪录片,②深入生动地讲述着中华文明故事,③深受广大观众所好评。④虽然这些优秀纪录片千姿百态,⑤却拥有一个显著的共性,⑥即深挖“新”与“常”,⑦于新处见常,于常处出新,⑧以守正创新的形式呈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字”从遇见你》单集5分钟,每集聚焦一个汉字,节奏明快,以说唱、动画等方式讲述汉字的独特性、延续性;《如果国宝会说话》基于对一件件文物细致独到的观察,让文物“自我表达”,讲述中华文明故事;《书简阅中国》通过30封古人书信,联通古人与现代人的共同情感,纸短情长;《“鲜生”史》通过鲁迅、苏轼、曹雪芹、白居易与美食的渊源,展示美食里的中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是纪录片创作的无穷宝藏。坚持守正创新,纪录片在讲好中华文明故事方面,拥有无限可能,令人期待。(摘自《人民日报》2023年08月16日,有删改)18. 下列各项中省略号用法与文中相同的是( )(3分)A. 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蛐蛐儿叫铮铮……”B. 他望着那捆书,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做有用……的人!”C. 看着他留给我的这幅画,良久,我的心底里,好像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D. 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热,没有希望,没有光,没有温情……19. 文中划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20. 优秀的纪录片的命名往往也很有艺术性,请结合文本,从《“字”从遇见你》《大运河之歌》《“鲜生”史》三个片名中任选两个,简要分析。(4分)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像“山高月小”“三潭印月”“月出东山”…… ①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 ② :山原来是这个样子的呀。因此,我在故乡里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 ),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苇坑虽不像洞庭湖那样气派,但月亮倒映在水面上的时候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最高兴的是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整个夏天,我玩劲十足,毫无倦意,可以说是 ③ 。22. 下列句子中的“什么”与文中第一段“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中的“什么”,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 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B.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D. “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清白什么!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书。”23. 下列句子填入括号中,使文段语句通顺连贯,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 像苏东坡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C. 像张若虚说“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费孝通先生早年在《乡土中国》里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张很复杂庞大的关系网,人熟是一宝。”西方社会学教授指出:“我们生活在陌生人之中,而我们也是陌生人。”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4. ①避免了论述文一味说理的枯燥感,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①整体看,留园先“藏”后“露”,“露”“藏”结合。只要“藏”的方式得当,“露”的位置适宜,就会具备“境界深”的特点。②局部看,留园中部山水园林景区正是欲“露”先“藏”,“露”“藏”结合。它先以夹道“抑景”,再以漏窗“起景”,直至游客深入濠濮亭、闻木樨香轩、涵碧山房,才将园中山水美景依次呈现于游客眼前,使人沉浸在幽深的意境中,流连忘返。【整体分析】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两则材料详细介绍了苏州古典园林的布局艺术。材料一侧重于苏州园林的整体布局手法,强调景区划分、空间深度和层次感的营造。材料二则具体分析了留园的空间序列布局,展示了“藏、漏、露”三阶段的设计理念,突显了园林的层次感和空间艺术。两则材料相辅相成,全面展现了苏州古典园林的独特美学和设计智慧。D.“前者建筑艺术更为杰出”错误,作者认为“中部和东部两个景区各有特色”“互为衬托,相得益彰”,并未强分高下,扬此抑彼。A.“容易比私家园林做到……”错误,材料并未将帝王苑囿与私家园林作比较。B.“就是借园内某处景物陪衬、扩大、丰富他处景物的园林艺术”错误,以偏概全,材料一第三段是说“相邻空间……互为‘借景’”,可见还可以借园外景物。C.“是中国画家山水布局理论的一种实践”错误,整个材料二未提到留园中部的山水园林景区是中国画家山水布局理论的实践这个意思,于文无据。A.谈园林僻静处也有美景、新景,没有强调“幽深曲折”。B.谈园林中观景角度的不同,跟园林强调“幽深曲折”无关。C.“掩之”“屏之”“隔之”“分之”,可使景观“幽深曲折”,与园林强调“幽深曲折”一致。D.主要谈“水”在园林中的作用,与“园林强调‘幽深曲折’”无关。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艺术表达效果的能力。①避免了论述文一味说理的枯燥感,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在描写中部山水园林景区时,多用短句,语言简洁、明快、清新、优美;在写“漏”景时,引用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诗句,以及唐志契《绘事微言》中的语句,不仅使语言具有诗化之美,避免枯燥地写景,还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②美文与美景相搭配,使读者更易于感受到园林之美。在描写东部建筑庭园景区时描写了多幅画面,使文章具有画图之美;在描写“露”的第三景时,还描写了鸟兽禽鱼亲人的画面,拟人手法把画面给写活了,美文与美景完美搭配;文末还引用《浮生六记》中的言语概括其空间艺术,并融入自身的感受,使读者更易于感受到园林之美。①整体看,留园先“藏”后“露”,“露”“藏”结合。原文“从留园大门进去到古木交柯的这一段两面高墙的夹道,对全园起了一个‘抑景’的作用”,可见先“藏”,“当游人到达古木交柯时,发现面向中部山水空间,开了一排漏窗,这是全园的‘起景’,可见后“露”;只要“藏”的方式得当,“露”的位置适宜,就会具备“境界深”的特点。②局部看,留园中部山水园林景区正是欲“露”先“藏”,“露”“藏”结合。由原文“中国园林反对一览无余,主张‘欲露先藏’,这是和西方园林完全不同的手法”可知,采用的是“欲露先藏”;“留园在主景展开前,用了‘藏、漏、露’三个阶段分别处理的手法”,从留园大门进去先是抑景,然后是漏景,“游人只有到达曲溪楼下左侧六角形园门,才能见到墙外风光,豁然开朗,奔来眼底,耳目为之一惊。然后进园在濠濮亭坐下来,饱览湖光山色,波光云影,这是‘露’”可见,它先以夹道“抑景”,再以漏窗“起景”,直至游客深入濠濮亭、闻木樨香轩、涵碧山房,才将园中山水美景依次呈现于游客眼前,使人沉浸在幽深的意境中,流连忘返。8. ①虚写了“扬州瘦马们”相约井边的场景,将历史中的生活场景再现于读者眼前,是对往昔繁华的想象。②实写古井、井口边缘的辙痕、清澈透亮的井水以及井边的水桶等具体物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哀愁的氛围,让读者能够直观感受到苏唱街的历史痕迹与岁月变迁。 9. ①以年老的白发妇人痴迷昆曲的形象,连接历史和现在,使作品具有厚重的历史纵深感。②白发老妇人的发问,体现了其对昆曲的怀恋与敬意,可看出昆曲这种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③“兰花指”“浅浅雨丝”“盈盈一笑”等词,营造了唯美、典雅的画面,淡化了前文苏唱街清冷、衰败的氛围,与昆曲的诗情画意相映衬。【导语】《苏唱街》通过夜游苏唱街的视角,描绘了这条街道曾经的辉煌与现今的落寞。文章细腻地展现昆曲、梨园和“扬州瘦马”的历史,利用细节如古井、昆曲、澡堂等元素,勾勒出一个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历史遗韵。通过雨夜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凄美的梦幻意境。结尾老妇人形象与《牡丹亭》中杜丽娘的相遇,象征历史与现实的穿梭交融,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思念与敬意。B.“自怜自叹的心思”错误。根据“女儿家的心思扑通扑通飞出来”可知,在井边,“扬州瘦马们”是在“唱了一天、舞了一天之后”的释放,不是“自怜自叹的心思”。C.“保守谨慎的一面”错误。文中对“他”进行了动作、语言和神态的细节描写,体现了“他”“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对苏唱街传统的热爱,没有体现“保守谨慎的一面”。根据文中“它当然也滋养了那些几百年前生活于此,娇美可人的‘扬州瘦马们’。她们在唱了一天、舞了一天之后,相约来到古井边,女儿家的心思扑通扑通飞出来,软糯的平翘舌音里,夹着几声吴侬软语,井水映出她们清亮的脸”可知,是作者想象“扬州瘦马们”相约井边的场景,属于虚写。表达效果:以“扬州瘦马”的形象串联起苏唱街的历史记忆。通过这些虚拟的画面,赋予苏唱街一种浓厚的历史氛围和文化情感。根据文中“石头凿成的圆形井口边缘有数十道绳索勒出的深深辙痕”“井水清澈透亮,井边还放着一只挂着长绳索的水桶”可知,是在描述作者看到的景象,属于实写。表达效果:通过环境描写营造出静谧哀伤的氛围,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历史留下的痕迹。主旨上:结尾处对白发老妇人的描绘,精妙地与文本主题的古今交融、传承延续相契合。一方面,老妇人的出现仿佛是历史与现实的连接点,象征着古老的昆曲艺术在漫长的岁月流转中,依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传承的价值。这种古今的交融使得文本的主题更加深刻,历史的厚重感也油然而生,让读者深刻感受到昆曲艺术所承载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意义。 内容上:老妇人“你是柳梦梅吗?我是杜丽娘啊”的询问,极具戏剧性和冲击力。这一询问不仅巧妙地模糊了现实与戏剧的界限,更将读者瞬间带入了昆曲的艺术世界中。它象征着昆曲文化的不朽魅力,即使历经时间的洗礼,依然能够触动人心。昆曲的魅力超越了时间的限制,在不同的时代都能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展现出其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跨越时间的持久价值。 手法上:“她跷起兰花指,隔着浅浅雨丝,朝我盈盈一笑”这句细节描写,犹如一幅精美的画卷在读者眼前徐徐展开。兰花指的跷起,展现出昆曲的优雅姿态;浅浅雨丝增添了画面的诗意和朦胧感;盈盈一笑则传递出温暖和美好。这一描写营造出了极为唯美的画面,与昆曲给人带来的细腻、典雅的美感完美契合。同时,这一画面也成功地淡化了前文中清冷、衰败的氛围,为文本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它暗示着昆曲艺术虽然可能在某些时候面临困境,但它的美和价值永远不会消逝,就如同老妇人的出现,为昆曲的传承带来了新的曙光。13. (1)陶潜曾到庐山去,王弘让陶潜的旧友庞通之拿着酒具在半道栗里等他。(2)做了官却知道终究不能做长久就离开了仕途,他的意图是深远的。 14. ①不一样。②《南史》对陶渊明的操守持肯定态度,从后文“赋归去来以遂其志”可知,在督邮面前卑躬屈膝的奉迎不合其志;③《读通鉴论》中,王夫之认为陶渊明的做法不合礼仪,辞官所说只是托词而已。句意:父母年迈,家境贫寒,被任用为州祭酒,受不了官吏职场,不久便辞职回家。“亲老家贫”是“起为州祭酒”的原因,所以中间不应断开,应在“贫”后面断开,即在B处断开;“起为”的宾语为“州祭酒”,中间不应断开,应在“酒”后面断开,即在E处断开;“不堪”的宾语为“吏职”,中间不应断开,应在“职”后面断开,即在G处断开;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B.“词义相同”错误。“做、写/一种骈赋文体”。句意:写下《归去来兮辞》以抒发他的心志。/怀念故去旧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D.正确。均为兼词,“之于”。句意:那么又怎能将未成的篡位谋逆罪名强加给再次复兴东晋的功臣头上。/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B.“陶潜想要欣赏音乐却没有资金”错误。从上下文来看,“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的意思是想要通过做官来获取今后归隐的资金,这才接受了彭泽县令的官职。《论语·阳货》记孔子学生子游任武城宰,以弦歌为教民之具,后因以“弦歌”为出任邑令之典。《南史》中说“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以遂其志”,当郡中派督邮来县里检查时,县吏告诉陶潜要穿戴整齐去见督邮。陶潜感叹说:“我不能为五斗米的俸禄向乡里小人弯腰屈背。”当天就丢下官印辞去职务,写下《归去来兮辞》以抒发他的心志。故此《南史》对陶渊明的操守持肯定态度,因为他不卑躬屈膝的奉迎上司。《读通鉴论》中说“用意深而终不可形之言,故多诡其辞焉”“君子之仕也,非但道之行也,义也;其交上下必遵时王之制者,非但法之守也,礼也。县令之束带以见督邮,时王之制,郡守之命,居是官者必由之礼也。知其为督邮而已矣,岂择人哉”,王夫之认为陶渊明用心极深但不能说出来,所以就多说些托词。他的的做法不合礼仪,辞官所说只是托词而已。陶潜字渊明,名元亮,浔阳柴桑人,是晋朝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年少时就有高雅的志趣。父母年迈,家境贫寒,被任用为州祭酒,受不了官吏职场,不久便辞职回家。州里征召他去作主簿,他不去任职,自己种田养活自己,于是变得体弱多病。江州刺史檀道济去看望他,他瘦弱不堪卧病在床已经多天了。檀道济对他说:“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就隐居,有道就出来做事。如今你生在文明昌盛之世,为何这样自讨苦吃呢?”他回答说:“我怎敢自认是贤士,志趣没有那么高啊。”后来作镇军、建威参军。他对亲朋说:“我想暂且作几天官吏,挣几个归隐生活的费用,是否可以呢?”上司听说了,任命他为彭泽县令。郡中派督邮来县里检查,县吏告诉陶潜要穿戴整齐去见督邮。陶潜感叹说:“我不能为五斗米的俸禄向乡里小人弯腰屈背。”当天就丢下官印辞去职务,写下《归去来兮辞》以抒发他的心志。义熙末年,征召他为著作郎,他不去赴任。江州刺史王弘想结识他,没有找到让他来见的机会。陶潜曾到庐山去,王弘让陶潜的旧友庞通之带着酒具在半道栗里等他。陶潜到粟里,便欣然和庞通之一起饮酒,一会儿王弘来到,陶潜也没有表示不快。陶潜不懂音乐,却拥有一张无弦琴。每当酒喝得痛快,就摆出来抚弄几下以抒发情怀。陶潜年轻时作小官,无论出仕还是退隐都不注意名声操守。(晚年)自以为曾祖作晋朝的宰辅大臣,耻于屈身侍奉新朝,自宋武帝的江山日渐巩固,便不肯出去做官。所写的文章,都注明写作年月。自晋义熙以前,写明晋朝年号;自宋永初以后,只用甲子纪年。陶潜不当官,是不能当官,不忍心当官。当初当彭泽令,因为是世家后代,应当做官。做了官却知道终究不能做长久就离开了仕途,他的意图是深远的。用心极深但不能说出来,所以就多说些托词。不用语言表达出来而说些诡辩的话,并不是他畏惧祸患,晋没灭亡,刘裕也没篡位,陶潜却先隐居了,真不应该。万一刘裕三年前死了,义符之流不足以篡位,就如桓温死后,谢安可以使晋复兴一样,那么又怎能将未成的篡位谋逆罪名强加给再次复兴东晋的功臣头上,并说出这样危言耸听的言辞呢?这正是君子的高尚品德。所以(陶潜)归家只是说:“哪能为五斗米向无知小人低头呢?”只能这样说罢了。君子当官,道义要求上下官僚相互交往就必须遵循君王的制度,不但是法律的规定,也是礼仪的要求。县令束上腰带拜见督邮,是当时君王的制度,郡守的要求,当这样的官必须遵守。这样规定只是为了知道某人是督邮罢了,哪里是在选择人才呢?16.(1)意境营造:①本诗以清蝉、斜阳、暮鸦、衰草、秋风为主要意象,营造出凄清萧瑟的意境;②杜诗以急风、高天、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为主要意象,营造出雄阔苍凉的意境。(2)章法结构:①本诗一、三联写景,二、四联抒情,两者穿插交错,景情转换灵动自然;②杜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由景及情,层次清晰。C项,“颈联虚写”错。颈联从上文的忆想回到现实,是实写。鸦投古刹,是黄昏时万物栖息的典型景象;而落日斜晖,也是作者的所见之景。1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意境及诗歌结构的能力。本诗一开首以雨后蝉鸣起兴。秋高气爽,雨过天晴,再加病愈登亭,十分畅快。连枝上的蝉也仿佛有所领略而在欢快地鸣叫。二句由“听”转向“见”:秋雨新洗,值此黄昏之际,行人渐少,尘土不扬,那通往故乡的道路显得分外清晰。这一句在眺望中透露出诗人的心事:怀乡情重,思归心切,不曾有一日忘怀。本诗意象众多,首联写清蝉、颈联写斜阳、暮鸦、衰草,尾联写秋风,这些意象营造出凄清萧瑟的意境。杜诗首联写急风、高天,颔联写无边落木、不尽长江,这些意象营造出雄浑苍凉的意境。从章法结构上来讲:两者都是写景加抒情,但是安排的位置不同,本诗首联颈联写景,颈联尾联抒情,两者穿插交错,景情转换灵动自然,不呆板拘滞;杜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由景及情,先写景后抒情,采用惯常方式,层次清晰。①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②.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③. 半壁见海日 ④. 空中闻天鸡 ⑤. 无边落木萧萧下(洞庭波兮木叶下/落木千山天远大) ⑥. 隔叶黄鹂空好音(接天莲叶无穷碧/叶上初阳干宿雨)19. ③可改为:深受广大观众好评④可改为:这些优秀纪录片虽然千姿百态 20. ①“‘字’从遇见你”,通过谐音,在人们熟悉的句子中嵌入纪录片关键词——“字”,引发人们对汉字起源、演变的兴趣和对汉字背后故事的联想;②“大运河之歌”,用比喻手法,表明看此纪录片,就是聆听大运河的传奇故事,大运河承载的深厚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如同一首韵味悠长的歌,突出纪录片主题;③“鲜生史”,一语双关,新巧别致,纪录的是鲜美食物的故事,也是文化大家(先生)们的趣味历史故事,表明此节目是通过美食家们的经典“文人菜”展现悠久的饮食文化,视角独到。句③,“深受广大观众所好评”句式杂糅,可改为“深受广大观众好评”。句④,“虽然这些优秀纪录片千姿百态”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前后主语一致,关联词语放在主语之后,应改为“这些优秀纪录片虽然千姿百态”。“‘字’从遇见你”,“字”谐音“自”,通过谐音,在人们熟悉的句子中嵌入纪录片关键词——“字”,可以让人理解句意为:自从遇见“字”、你遇见了“字”等内容,从而引发人们对汉字起源、演变的兴趣和对汉字背后故事的联想;“大运河之歌”,用比喻手法,把大运河承载的深厚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比喻为一首歌,从而生动地表明看此纪录片,就是聆听大运河的传奇故事,如同一首韵味悠长的歌,突出纪录片关于大运河承载的深厚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这一主题;“鲜生史”,谐音双关,新巧别致,“鲜生”既指鲜美食材,又指那些和美食相关的“先生”们,“史”是历史,从而告诉观众,纪录片纪录的是鲜美食物的故事,也是文化大家(先生)们的趣味历史故事,二者结合,就是通过美食家们的经典“文人菜”展现悠久的饮食文化,视角独到。21. ①不可胜数/不胜枚举 ②恍然大悟/豁然开朗 ③乐此不疲/乐在其中 ①语境前面是列举,表示这样的诗文很多,可用:不可胜数/不胜枚举。不可胜数/不胜枚举:形容非常多。②“山原来是这个样子的呀”表示突然明白醒悟之意,可用:恍然大悟/豁然开朗。恍然大悟:对某一事物突然明白、突然醒悟。豁然开朗:由狭窄幽暗一变为宽阔明亮,比喻顿时通达领悟。 ③“我玩劲十足,毫无倦意”可见对所做之事有兴趣、很喜欢,可用:乐此不疲/乐在其中。乐此不疲:指对一事情产生兴趣,沉溺其中,不觉得疲倦、劳累。乐在其中: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语境说“我在故乡里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也就是诗中不能出现“山”的意象,而四个选项只有A项“月出于东山之上”出现“山”的意象。对于社会形态,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或认为自己身处一个熟人社会,也有人认为我们的社会会被陌生人社会所取代。其实两者并没有谁比谁更好的绝对之说。熟人社会,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关系社会,似乎贯穿着中国传统社会,是我们熟悉的社会关系。在宗法制度的影响下,我们的社会重视亲情和人际关系,注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人们享受着这种联系带来的温暖和便利,感受着家人的爱,体验这种关系所带来的便捷。但这种过于重视联系的观念可能会导致社会不公,任人唯亲,徇私舞弊等现象时有发生。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是张密不透风的网,过于沉重的关系到头来也可能成为不利的羁绊。陌生人社会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概念,但这种观念也在慢慢进入我们的生活中。这种观念相对客观冷静,主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公平,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性。在这种条件下,人们得到机会的概率变得更加公平,有实力的人在竞争中也更加有优势。这种环境确实可以有效打击社会上存在的不公平现象,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淡泊了,甚至冷漠无情,利益至上。亲人之间的温情或许不复存在,交流变少,逐渐变成独立但孤独的机器。其实,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对立的关系。熟人社会中不乏公平的秩序和规则,陌生人社会也不能完全摆脱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但陌生人社会形态下的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和熟人社会形态下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帮助,是我们的社会在发展中所需要的。现代社会存在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转变趋势,但这并不代表着我们会舍弃熟人社会的所有的东西,最理想的方式就是做到两者的融合,在维护社会应有的公平和秩序时,也不能遗忘人类本身存在的温情和关联性,平衡好人情和公平之间的关系。我们不必一味否认熟人社会本身存在的落后弊端,也不必对陌生人社会带有的冷漠的特质感到恐惧。要顺应这种变化带来的巨浪,享受这来之不易的公平,当然也不能忘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美好,而应做到两者更完美的融合。在公平与秩序的社会中发展,同时也不能遗忘温情和联系的港湾。 写作材料提供了费孝通与西方社会学家的两句话,分别指向中国传统社会“熟人”特征和西方社会“陌生人”特征,两句话构成语意及形式上的对立,从写作内容上限定了讨论范围、讨论对象(或 “论题”)。对两种社会的特征概述,材料本身没有给出是非对错、优劣高下的价值评价或情感褒贬倾向,留给学生思考判断,写作提供给学生一定的个性化的思辨空间和开放度。材料中费孝通说的“人熟是一宝”体现出熟人社会的特点,人与人之间有着一种私人关系,人们通过这种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一张张关系网。而西方社会学教授指出的“陌生世界”,则体现了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之下,人们的紧张工作和生活导致人们之间相互陌生、人性冷漠、自我封闭的现状。由此看来,两种“社会”各有利弊。“熟人社会”强调人治,重视人情,但它也是一个“关系社会”,办事大多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熟程度、感情深浅程度。关系越亲密,就越有可能被中心成员用来实现其目标,在这里,责、权、利的界线较为模糊,他人的权利容易被侵犯,在公共事务中则容易发生论资排辈、任人唯亲、徇私舞弊等问题。“陌生人社会”的缺点是人与人之间的血缘、亲缘和地缘纽带被斩断,人与人之间缺乏交流沟通,表现为冷漠、封闭的特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信任靠制度或契约来维系,其优点是在社会竞争方面显示出公平的规则。行文思路上首先提出中心论点,辩证地看“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它们看似矛盾,其实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要用熟人社会的人情看守心灵,用陌生社会的规则看守公平。可从社会现实的角度进行分析,中国大城市总体上体现为陌生人社会,但熟人社会的关系网并不会完全消失,在具体的人际范围内依然发挥作用。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这是一种理论划分,但观察现实生活可知,社会并没有那么绝对的一一对应,生活实践可能是互嵌的。然后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从“熟人社会”发展到“陌生人社会”,从“人治”发展到“法治”,均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最后总结全文,无论社会形态如何转换,如何发展,如何融合,我们既不能失去应有的温情,同时在社会竞争中也不能失去应有的规则和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