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
文摘
2024-12-25 21:18
江苏
白居易有大量反映现实、表现民生疾苦的讽喻诗,但由于讽喻诗的创作旨在“为君、为臣、为事而作”,其“干政”的理性意义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故而闻一多认为它们只是“在朝居官任内写的一些宣扬政教的政治文献而已”,是有意的创作而非感情的自然流露,虽不乏尖锐深刻,却毕竟隔靴搔痒,总缺乏一种有血有肉的感人的力量。而“孟郊并没有做过成套的‘新乐府’,他如果哭,还是为他自身的穷愁而哭的次数多,然而他的态度,沉着而有锋棱,却最合于一个伟大的理想的条件”。如用白居易本人所拟的“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定义,其讽喻诗固以义见长,却终乏感同身受之情;而孟郊一生穷愁潦倒,历尽酸辛,他的诗歌却是穷愁生活的实录。如《答友人赠炭》:“青山白屋有仁人,赠炭价重双乌银。驱却坐上千重寒,烧出炉中一片春。吹霞弄日光不定,暖得曲身成直身。”欧阳修评之曰:“非其身备尝之,不能道此句也。”(《六一诗话》)极确。又如《秋怀(其二)》:“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疑虑无所凭,虚听多无端。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写自己毕生奔波仕途的失意遭遇和晚境的穷愁困苦,极为凄凉哀怨。其他如“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借车》),“秋至老更贫,破屋无门扉。一片月落床,四壁风入衣”(《秋怀》)等等,皆为“身备尝之”之语。即使是代百姓立言的诗也因有亲身体验而写得格外动人,如他的《寒地百姓吟》写寒地百姓在冻馁难熬之际的反常心理:“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华膏隔仙罗,虚绕千万遭。到头落地死,踏地为游遨。游遨者是谁?君子为郁陶!”为取片刻温暖居然愿意变为扑火飞蛾,可见生不如死之惨痛!然更惨痛者是求死竟不能!将贫苦百姓生死两难的可悲命运写得如此入木三分,悱侧动人。(摘编自赵晓岚《孟郊与贾岛:寒士诗人两种过然不同的范式》)同是吟苦,然诗风有异,大体上中晚唐诗坛的吟苦诗呈现两派:一派加张籍与姚合,以“苦”来抒写自己的闲适、疏野的性灵,呈现清雅,念蓄的特色;另一派如孟郊、贾岛,因苦而写苦,呈现险峻峭拔、僻寒险奥之风。张、姚一派的“吟苦”诗语言平淡,少奇僻之语,诗风平淡简净、清雅含蓄。写缺衣少食、居无安身之所、仕途偃蹇等“苦”,都平平道来,没有愤激之色,甚至还有闲适、自在的情绪在里面。他们以“苦”来抒写闲适疏野的性灵,虽“贫富常交战”却“道胜无戚颜”(陶渊明《咏贫士》)。孟,贾诸人多以锋锐凌厉的语言,呼天抢地的悲号、质问甚至哭诉自己贫病生浩中的琐细、蹇涩仕途的苦闷等,多因苦、感苦而写苦,他们的吟苦诗“词旨酸怆,几于怨矣”(《剡溪漫笔》),峭拔怒张。如孟郊诗:“饥鸟夜相啄,疮声互悲鸣。冰肠一直刀,天杀无曲情”《饥雪吟》以及《老恨》等诗,被视为“寒虫夜号”“穷如秋露”,气促词苦。贾岛更甚,善写其贫苦生活的琐细寒俭之事,营造一副苦寒景象,如“近日营家计,绳悬一小瓢”《寄乔侍郎》)。其《客喜》等诗,被评为“气韵幽寒,骨响崎嵌”。总之,吟苦诗风固有差异,然所吟都是坎坷穷苦的生活,是为广大底层苦难民众发声,也是对千百年来儒家“诗言志”传统的继承。“吟苦”作为曾在中晚唐诗坛风行一时的创作风尚,与贞元、元和之后险恶的政治环境密切相关,此时的唐王朝已经积重难返,朝政败坏,文人有深重的忧患感与惶遽感,多数文士的生活状况并不如意,所以便形成了自述困境愁怀的诗风。吟苦诗具有“安慰剂”的诗学功用。诗人以自叙苦难来消解生活贫困、仕途偃蹇带来的心理压力,以求精神上的超越和升华,探求摆脱苦难的精神手段。对此肖占鹏先生在《韩孟诗派研究》中曾言:“韩孟诸人主张‘吟苦’是以抒写一己之穷愁不遇为宗尚,在客观上使诗歌导向了较为自觉的主观抒情,强化了诗歌的抒情功能。”可见“吟苦”正是诗人发挥诗歌“勉”“慰”功能的具体运用。纵观这时期的主要诗人,韩愈、白居易、张籍、孟郊等都有困窘之时:韩愈、白居易有被贬斥的经历,孟郊参加科举多年不第,张籍在太祝之职上十年不调。因此中晚唐诗人的吟苦诗,既是诗人对自己生命体验的摹写,也是诗人对自己的安慰、劝勉,以消解社会、生活带来的各种压力。吟苦诗也是中晚唐诗人们摆脱社会角色、立足个体生命存在体验的一种反映。人既是个体的生命存在,又是社会整体的一分子,自我个体与社会角色两种不同的体验方式左右着作家的创作。在社会趋于稳定、社会意识形态呈高度一体化的时代,文人学士在飞黄腾达、春风得意之时多写社会角色意识占主导的应景酬唱之作,只有在仕途失意、坎坷流离之时,才写出表现自己个体生命体验的诗作。因此初唐的宫廷御用文人多精工雕琢的应制诗,而中晚唐出身寒门的韩孟张贾诸人,多呻吟和嗟叹自己的不幸,“吟苦”是中晚唐诗人个体生命体验的真实写照。吟苦诗源于中晚唐诗人的“缺失性体验”。“马斯洛讲人有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些需要的未能满足,都是个体的缺失,都可能导致缺失性体验。”(《现代心理美学》)这些不同层次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都可能导致作家产生一种缺失性的体验,从而激发作家与此相关的创作欲望。中国文学史上处于缺失状态的作家、诗人不胜枚举,如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这些都力证了人生的缺失是创作的动因。中晚唐诗人之所以纷纷吟苦,都是因为自我无法实现,甚至连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吃、穿、住、行等方面都得不到满足,无法保证基本的生存,所以才对这种缺失体验反复吟叹。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白居易主张文学创作要“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其讽喻诗以“义”见长,即是“为君、为臣、为事而作”。B. 孟郊的诗歌是他穷愁生活的实录,反映了自身深切的体验,与之相比,白居易的讽喻诗则缺乏了感同身受之情。C. 中晚唐吟苦诗大体分为两派,呈现出不同特点:张、姚一派以“苦”来抒写闲适的性灵;孟、贾一派则以“苦”为底层苦难民众发声。D. 中晚唐时期政治环境险恶,文人大多生活状况不如意,甚至无法保证基本的生存,“吟苦”创作风尚的产生与这一背景密切相关。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闻一多认为白居易的讽喻诗,只是有意创作的“宣扬政教的政治文献而已”,他更推崇孟郊的写实诗,认为其更具研究价值。B. 欧阳修很赏识孟郊的诗句,认为其《答友人赠炭》《秋怀(其二)》《借车》等诗歌,如果不是有亲身深切的体验,是写不出来的。C. 诗人的创作受到自我个体与社会角色两种不同体验方式的影响,诗人的境遇不同,其所创作的诗歌中占主导地位的角色也有所不同。D. 从心理学层面来讲,中晚唐诗人创作吟苦诗的动因和司马迁、韩愈以及欧阳修等人一样,都是源于自我实现需要的缺失。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A. 东城南陌尘,紫幰与朱轮。尽说无多事,能闲有几人。唯教推甲子,不信守庚申。谁见衡门里,终朝自在贫。(张籍《闲居》)B. 方拙天然性,为官是事疏。惟寻向山路,不寄入城书。因病多收药,缘餐学钓鱼。养身成好事,此外更空虚。(姚合《武功县中作三十首》)C. 市中有樵山,此舍朝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乃空然。我要见白日,雪来塞青天。(贾岛《朝饥》)D.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4. 两则材料都大量引用了孟郊的诗句,有何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5. 欧阳修《与尹师鲁第一书》中说:“及到贬所,则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虽韩文公不免此累,用此戒安道慎勿作戚戚之文。”他从正气节操修身的角度,告诫友人不要作戚戚怨嗟之文,否则与庸人同流,丧失了应有的崇高气节。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6分)民国十六年冬天,杜瘸子从乡里来到萍乡县城,在城边的民治巷开了个接骨的小医馆。由于城里有位远近闻名的接骨先生何大拿,幌子挂出去好几个月了,也没几个患者上门,只能勉强维持。开春时,萍乡县长到民治巷检查卫生和防火,刚进巷口不知怎么滑倒了,蜷在地上不敢动,疼得直咧嘴:“我这左腿怕是断了呀!”几个随从愣了愣,急忙找来一辆推车,想把县长推回城里找何大拿。刚要把县长往车上抬,被杜瘸子拦住了:“住手,动不得!”说话间,他已经到了县长近前,蹲在地上,把手摸向了县长的左腿。县长疼得一哆嗦,有些惊恐地问:“你,你是谁,想干什么?”杜瘸子白了县长一眼,怒喝道:“闭嘴!”县长一下子蒙了,任由杜瘸子在他腿上动作。几分钟后,杜瘸子站起身,说了声:“好了。”县长也醒过神来,喊:“把他抓起来!”一个随从出手极快,立刻他把杜瘸子摁到地上。杜瘸子喘着粗气吃力地说:“县长大人,你找人扶着,站一下试试,看腿还疼不疼了?”县长犹豫了一会儿,叫过一个随从,扶着他慢慢站了起来,又轻轻走了几步,惊叫道“真是神了!快把那个瘸子放开,我要重重谢他。”杜瘸子从地上爬起来,拍了拍身上的土说:“大人的左腿断处虽已接好,但暂时还不宜走动,若是敷上我配制的膏药,十天便可行动自如。”半个月后,县长派人给杜瘸子送了五十块大洋和一块刻有“圣手神医”的金匾。杜瘸子声名大振,找他看病的患者络绎不绝。杜瘸子忙不过来,又找了个机灵的小伙子春来帮忙。这自然抢了何大拿的生意和风头,何大拿敢怒不敢言。待原来的县长一调走,便雇些流氓到杜瘸子的医馆闹腾了几回,杜瘸子也是见好就收,便不再接骨,只专心和春来配制、售卖膏药了。几年后,日军占领了萍乡县城,不少人开始携家带口逃难。何大拿也想走,却又舍不下多年攒下的庞大家业,犹豫再三,还是留了下来。春来的爹妈和姐姐被日本人的飞机炸死了,春来急红了眼,拎着铡刀想去报仇。杜瘸子狠狠地瞪了他一眼,喊道:“站住!”春来愣了愣,蹲在地上哭了起来。杜瘸子说:“你这样是白白去送死啊!”春来抹了把眼泪问:“那咋整?反正不能让我爹娘白死。”杜瘸子说:“现在兴起了义勇军,是打日本人的队伍,你把咱家的膏药和这些年的积蓄拿去投他们吧。”春来想了一会儿,说:“师傅,听说你的腿就是被日本人打瘸的,咱俩一块去吧。”杜瘸子叹了口气说:“我岁数大了,哪哪都不灵,不中用了,去了只能添乱。”“实在不行,你回关里避避吧。”春来说,“日本人简直太没有人性了。”“我都这把老骨头了,哪儿也不去了。”杜瘸子的眼里涌动着泪光,“我倒是想看看现在的日本人和庚子年的东洋人有什么不同。”“师父,你医术那么高,就跟我走吧。”春来仍在劝杜瘸子。杜瘸子摆了摆手说:“没有我,你也能独当一面了。还有,那方子一定要记在心里啊!”春来跪在地上重重地磕了一个头说:“师傅,我记在心里了,死也不会让日本人得到。”看着春来的身影渐渐从巷口消失,杜瘸子眼里的热泪才涌了出来。日本人很快便进了萍乡县城。何大拿领着日军医官山田少佐进了杜瘸子的医馆。何大拿说:“有不少皇军的胳膊腿断了,我和皇军的医生都给接好了。皇军听说你的膏药很神奇,想试试。”“没有了可以做啊,你想要啥原料皇军都能整来!”何大拿看了看山田说,“皇军不会让你白做的,奖赏大大地。”山田说:“只要你做的药有效,两千,不,给三千大洋,但是,你得让何先生参与一起做。”何大拿说:“不就是个配方嘛,还有啥保密的?这以后就是皇军的天下了,只要顺着他们,就能有好果子吃。”杜瘸子犹豫了一会儿,咬着牙说:“好,三千大洋我做。”杜瘸子和何大拿很快熬制出了第一批膏药。日本人先在几个中国战俘身上试用,效果果然与何大拿所说的一致。山田笑着问何大拿:“那个怎么做药,你地明白了?”“明白了,全明白了,我根据他买的中药研究了这么多年,原来就差一步啊!”何大拿有些懊恼地跺了一下脚,问:“那三千大洋还给不给?”“给什么!”山田瞪了何大拿一眼,用手在脖子上比画了一个抹头的动作。几天之后,日军伤兵开始大批量使用杜瘸子的膏药,只是伤处好了一个月后,敷过骨药的地方会越来越痒,突然间便会断掉,任谁也接不上。军医切开查看,里面的骨头已经变得酥烂了。早晨,春来在军营中醒来,雾绕山头,鸟鸣幽谷,红日初升,照亮了整个世界。接骨:中医用手法(必要时可配以药物和器械)为断骨病人续上断骨,使能愈合正常。接骨手法:骨伤科治法之一,指医者用手之动作,使骨折、脱臼及软组织损伤复原之方法。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调整人体的骨骼结构,纠正姿势,达到治疗和缓解骨骼、关节以及相关症状的效果。这种手法强调通过调整身体结构来促进气血流通、经络畅通,从而达到调整阴阳平衡、促进自然康复的目的。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何大拿在萍乡县城干接骨这行时间长、势力大,他暗中搞破坏,导致杜瘸子的小医馆幌子挂出去好几个月了,也没几个患者上门。B. 萍乡县长在检查卫生和防火时摔伤,可见其公而忘私;被杜瘸子治好后,派人给杜瘸子送大洋和金匾,可见其知恩图报。C. 春来是杜瘸子找来帮忙的,他在家人被日本人的飞机炸死之后,想要报仇。后来他决定去投奔义勇军,打日本人。D. 日军医官山田少佐让何大拿与杜瘸子一起做膏药,何大拿因此学会了这么多年一直没弄明白的杜瘸子制作膏药的最关键一步。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小说题目匠心独运。杜瘸子作为接骨名医,自己却是一个瘸子,二者形成鲜明反差,能起到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艺术效果。B. 县长的随从是次要人物,但写得很生动。对待县长,是急忙找来推车,大献殷勤;对待杜瘸子,是立刻便把他摁到地上。C. “何大拿雇流氓到杜瘸子的医馆闹腾了几回”的情节,作者如果叙述得再详细些,会使情节更丰富、人物更鲜活、主线更清晰。D. 何大拿舍不下庞大家业,犹豫再三,还是留了下来。这个情节写出了何大拿的贪婪,而贪婪恰是他后来当汉奸的原因之一。8. 小说直至最后才交待杜瘸子其实没给日本人做真膏药,但前文已有多处细节予以暗示,请找出相关细节。(3分)9. 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语言起很大的作用。本文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分)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10.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贤者【A】处世【B】天下【C】无道【D】则隐【E】有道【F】则至【G】今【H】子生【I】文明【J】之世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候,看望,问候。“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郡将尝候之”两处中的“候”均可解释为上述词义。B. “州召主簿,不就”与“征著作郎,不就”中的“就”都是“就职、赴任”的意思,与“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就”字的含义不同。C. “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中的“日”是名词作状语,表频率,意为每天,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中“日”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D. 元嘉,是宋武帝刘裕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由汉武帝始创。一个皇帝可以使用多个年号,明清以后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陶渊明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他写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当时人们认为这一形象是陶渊明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写了《归去来兮辞》。B. 陶渊明仕途短暂。因家里贫穷,双亲年迈,他去做了州祭酒,但嫌官场烦琐,任职不久,便解职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和彭泽令等职。C. 陶渊明不慕权贵。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也不愿意同颜延之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D. 陶渊明率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花丛中饮酒,酣畅时便抚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就叫客人先回去。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要之。(2)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14. 上述传记中,陶渊明辞官、不就职、不肯仕的原因分别是哪些?请简要概括。(5分)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注】此词当作于庆元年间(1195年—1201年)辛弃疾闲居江西瓢泉期间。15. 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 词的首句“且”字,意为“姑且、暂且”,体现了词人内心无法排遣的苦闷与忧愁,想借醉酒后的笑闹来忘却忧愁。B.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词人否定了一切古书,认为古书中的话都是不可信的,一无是处。C. 下片前两句,通过动作与语言来写醉态。词人酩酊大醉,醉倒于松边,把松树看成人,问他:“我醉得怎样?”D. 下片后两句,词人恍惚觉得松树要来扶他,他推手拒绝。写醉态可谓活灵活现,同时也展现了词人倔强的性格。16. 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概括并分析。(6分)(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王之涣《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意思相近。(2)《师说》中强调从师学习不必在乎年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作者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观点后,接着列举“____________”的事例加以论证。(3)超凡入圣绝非一蹴而就。荀子认为“____________”,方能获得非凡智慧,具备圣人心怀;韩愈认为,圣人更加圣明,是因为他们“____________”。在年轻人中,“景漂”正成为一种新时髦。只要你听说过“北漂”“沪漂”,那么遵循同样的构词法,“景漂”的意思也不难理解,唯一需要确定的是,( 甲 ),答案是“景德镇”。有媒体考证,①早在10年前就有不少年轻人把景德镇作为实现梦想之地。②一项广泛援引的统计数据是,③从2023年往前数的10年里景德镇人口是净流入,④这在大多呈人口净流出的中部四线城市中显得“格格不入”。⑤目前“景漂”已超过6万人,⑥其中“洋景漂”达5000人左右,⑦而且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在媒体的讲述中,每个“景漂”的故事都有属于各自的 A ,如果非要归纳为一个共同的关键词,( 乙 )。在漂流到景德镇之前,他们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和生活轨道,拿出的考卷也成绩不一,但在一些或大或小、或隐或现的人生十字路口,他们把人生的骰子抛向这里。有人想要成就一番创作事业,有人想呼吸自由的空气,有人只是单纯想“复得返自然”,但无一例外,都是为了重新掌控自己的人生,把生活调整到忠于自己内心的频道上。而景德镇,提供了适宜的环境。跟一线城市比,低到 B 的住房等生活成本、舒适自在的生活环境、门槛极低但足够友好的创业环境、完整而成熟的陶瓷产业链、不断壮大的趣缘共同体……这样的条件组合可谓诱惑力十足。再加之,近年来景德镇在打造消费型城市上的努力,在流量时代日渐显现并被不断放大,镁光灯下的“景漂”也显得更加迷人。的确,景德镇的陶瓷工业基础、历史文化积淀甚至向消费型城市转型的契机自然难以复制,但这并不是“景漂”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的全部“密码”。在一个日益开放包容的社会,生活可以也应该有更多种打开方式。而对于年轻人来说,任何能提供这些选择之地,都可以作为“梦想开始的地方”。18.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19. 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21. 文中第三段用“成绩”比喻人生收获,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请另外写一个句子。要求:适合文中语境,语意完整,使用借喻;借喻贴切,表达流畅。(4分)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句意含蓄,请明确说出此句的意思。(4分)缘分,一般指人与人或人与事物之间一种相遇的必然与可能。有人说,地坛之于史铁生是缘分,青蒿素之于屠呦呦是缘分,藤野先生之于鲁迅也是一种缘分……因此,凡事当随缘。但也有人不这么认为。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800字。4. ①材料一引用孟郊的诗句,证明孟郊的吟苦诗是由亲身体验而作,情感真实动人。②材料二引用孟郊的诗句,证明孟、贾一派的吟苦诗具有险峻峭拔、僻寒险奥的特点。③两则材料大量引用孟郊的诗句作为论据,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 5. 我认为可以作戚戚之文,不应将“吟苦”视为丧失气节。①“吟苦”具有勉慰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积极作用。诗人通过自叙苦难可缓解社会、生活带来的各种压力。②“吟苦”是诗人摆脱社会角色、立足个体生命体验的真实写照,能够很好地反映个人的境遇及情感。③“吟苦”也是代百姓立言、为广大底层苦难民众发声的一种方式。【导语】两篇文章分别探讨了白居易与孟郊诗歌创作的不同风格及中晚唐吟苦诗的背景和特点。材料一强调孟郊诗歌的深刻感受和真实体验,与显得理性而有距离的白居易形成对比。材料二把吟苦诗的创作风尚归因于当时政治环境与诗人生活困窘,点出其作为精神安慰和抒发个体生命体验的功能。这为理解中晚唐诗歌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和心理背景。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材料中信息,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孟、贾一派则以“苦”为底层苦难民众发声”错误。由文中“吟苦诗风固有差异,然所吟都是坎坷穷苦的生活,是为广大底层苦难民众发声”可知,吟苦诗两派都是为广大底层苦难民众发声。A.“他更推崇孟郊的写实诗,认为其更具研究价值”错误,无中生有。原文“故而闻一多认为它们只是‘在朝居官任内写的一些宣扬政教的政治文献而已’”,并没有说推崇孟郊。B.“认为其《答友人赠炭》《秋怀(其二)》《借车》等诗歌,如果不是有亲身深切的体验,是写不出来的”错误。根据原文“如《答友人赠炭》……欧阳修评之曰:‘非其身备尝之,不能道此句也。’(《六一诗话》)极确”可知,欧阳修评价的是《答友人赠炭》,没有针对《秋怀(其二)》《借车》等诗歌。D.“都是源于自我实现需要的缺失”错误。根据原文,马斯洛需求理论包含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任何一种需要的未能满足,都可能导致缺失性体验,成为创作的动因,而“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是其中一种。A. 张籍“终朝自在贫”之语,体现出诗人以一种相对淡然的态度对待贫困的人生、生活,能证明材料二第二段的观点。B. 姚合吟咏自己安闲、淡泊、疏野的生活趣味和生活经历,把吟苦当作一种生活逸致、品味来写,能证明材料二第二段的观点。C. 贾岛《朝饥》描写了诗人贫寒的生活,能证明材料二第三段的观点。D.孟郊《登科后》诗句意为“以往不如意的处境再也不足一提,今日及第令人神采飞扬,兴致高涨,迎着浩荡春风,从容得意地纵马奔驰,就好像一天就可以看完长安似锦的繁华”,描绘了诗人高中之后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诗人登科后的得意之情,并非“吟苦”,表现的是科考得中的得意之情,与愁苦无关,不能证明材料二观点。①由材料一“而孟郊一生穷愁潦倒,历尽酸辛,他的诗歌却是穷愁生活的实录。如《答友人赠炭》……又如《秋怀(其二)》……”可知,引用了孟郊的诗句是为证明孟郊的吟苦诗是“穷愁生活的实录”是由亲身体验而作,情感真实动人。②由材料二“另一派如孟郊、贾岛,因苦而写苦,呈现险峻峭拔、僻寒险奥之风”“孟,贾诸人多以锋锐凌厉的语言……峭拔怒张。如孟郊诗……《饥雪吟》以及《老恨》等诗,被视为‘寒虫夜号’‘穷如秋露’,气促词苦”可知,引用孟郊的诗句是为了证明孟、贾一派的吟苦诗具有险峻峭拔、僻寒险奥的特点。③综合以上看出,两则材料大量引用孟郊的诗句作为论据,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首先表明观点:我认为可以作戚戚之文,不应将“吟苦”视为丧失气节。①由“可见吟‘苦’正是诗人发挥诗歌‘勉’‘慰’功能的具体运用”“因此中晚唐诗人的吟苦诗,既是诗人对自己生命体验的摹写,也是诗人对自己的安慰、劝勉,以消解社会、生活带来的各种压力”可知,“吟苦”具有勉慰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积极作用,诗人通过自叙苦难可缓解社会、生活带来的各种压力。②由“吟苦诗也是中晚唐诗人们摆脱社会角色、立足个体生命存在体验的一种反映”“‘吟苦’是中晚唐诗人个体生命体验的真实写照”可知,“吟苦”是诗人摆脱社会角色、立足个体生命体验的真实写照,能够很好地反映个人的境遇及情感。③由“吟苦诗风固有差异,然所吟都是坎坷穷苦的生活,是为广大底层苦难民众发声,也是对千百年来儒家‘诗言志’传统的继承”可知,“吟苦”也是代百姓立言、为广大底层苦难民众发声的一种方式。8. ①杜瘸子鼓励春来参加义勇军,并且让他把膏药和积蓄都带走。这就说明他不可能为了钱而帮日本人做真膏药。②杜瘸子的腿应该是庚子年被日本人打瘸的,他说想看看现在的日本人有什么不同,这话里有想要报仇的意味,因此不可能给日本人做真膏药。③杜瘸子叮嘱春来把那方子一定要记在心里,而春来承诺死也不会让日本人得到。因此,杜瘸子自己不可能给日本人做真膏药。 9. ①整体来看,本文语言质朴平实,充满生活气息,通俗化、口语化。比如,春来抹了把眼泪问:“那咋整?反正不能让我爹娘白死。”②部分语言充满诗意,给小说增添了浪漫气息,富有象征意味。比如,结尾段“雾绕山头,鸟鸣幽谷,红日初升,照亮了整个世界。”③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用词精练传神。比如:县长“蜷”在地上,直“咧嘴”,疼得“哆嗦”。A.“他暗中搞破坏,导致杜瘸子……”错误,由“由于城里有位远近闻名的接骨先生何大拿”可知,原文没提一开始何大拿就搞破坏的事,无中生有。而是说因为有何大拿,所以没人找他接骨。B.“公而忘私”属于过度解读,曲解文意。县长只是无意中摔倒,不能由此推断其公而忘私。D.“何大拿因此学会了这么多年一直没弄明白的杜瘸子制作膏药的最关键一步”错误,从文本结局来看,何大拿以为的“就差一步”,应该并不是什么最关键的一步,而恰恰是杜瘸子使日军伤兵骨头酥烂的一步。C.“如果叙述得再详细些,会使情节更丰富、人物更鲜活、主线更清晰”错误,“何大拿雇流氓到杜瘸子的医馆闹腾了几回”的情节,属于整个“杜瘸子故事”的支线,所以作者才没有进行详写,从而避免了“喧宾夺主”,有利于使故事主线消晰。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本细节描写和梳理行文思路的能力。题干要求学生找出暗示“杜瘸子其实没给日本人做真膏药”的细节,想要结合杜瘸子言行等进行分析。由“现在兴起了义勇军,是打日本人的队伍,你把咱家的膏药和这些年的积蓄拿去投他们吧”可知,杜瘸子让春来带走家里所有的膏药和积蓄去参加义勇军,打日本人,从中可以看出他恨日本人,一心想打他们,暗示他不会做真膏药。由“我倒是想看看现在的日本人和庚子年的东洋人有什么不同”可以推断出,杜瘸子的腿是庚子年的东洋人打瘸的,他留下来更可能是要报断腿之仇,暗示他不可能给日本人做真膏药。由“还有,那方子一定要记在心里啊”“师傅,我记在心里了,死也不会让日本人得到”可知,杜瘸子让春来将方子记在心里,春来说不会让日本人看到的,可见杜瘸子不会给日本人做出真的膏药。小说的语言特点需要从整体的语言风格、用词、句式、修辞等角度进行分析。就整体风格而言,本文语言质朴无华,“县长一下子蒙了”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那咋整”“不中用了”“我都这把老骨头了”用了具有生活气息的口语。就部分语言来看,小说的结尾描写了早晨的环境,“雾绕山头,鸟鸣幽谷”用雾霭、山峰、鸣鸟、幽谷几个意象营造了朦胧优美的意境,充满了诗意色彩;“红日初升,照亮了整个世界”用红日象征中国的未来充满希望,给小说增添了浪漫气息,富有象征意味。就用词而言,文中用了大量生动精炼的动词,如杜瘸子“咬”着牙说要做膏药,一个“咬”写出他表面因为贪图三千大洋而决心做膏药的情态;何大拿有些懊恼地“跺”了一下脚,用一个“跺”字写出了何大拿懊恼的情态。通过这些动词的使用塑造了杜瘸子和何大拿的形象。13. (1)陶渊明曾经去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带着酒和器具,在半路栗里邀请他。(2)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饮酒舒畅时,就抚琴来寄托心意。 14. ①他忍受不了官场的繁杂事务;②他性格清高,不愿为五斗米折腰;③他认为祖父是晋朝宰相,耻于在后一朝代为官。句意:贤人处世,国家政治黑暗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世。“贤者处事”,是一个完整的意思,结构完整,其后B处应该断开;“有道则至”前省略“天下”,与“天下无道则隐”意思相对,结构一致,单独成句,前后EG处断句;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及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句意: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去探望他。/郡将曾经来看望他。B.正确。“金就砺则利”中的“就”是接近、靠近的意思,与前两者不同。句意:州里召他做主簿,他没有去就职。/朝廷征召他做著作郎,可他没有去就职。/金属放到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C.正确。句意:经过浔阳,每天都到陶渊明的住所饮酒。/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D.“元嘉,是宋武帝刘裕的年号”说法错误,“元嘉”是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C.“也不愿意同颜延之交往”错误。结合原文“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可知,原文没有体现陶渊明不愿意同颜延之交往。(1)“尝”,曾经;“赍”,带着、拿着;“要”,通“邀”,邀请。(2)“蓄”,收藏;“酒适”,喝酒喝到高兴;“无弦琴一张”,定语后置句,应为“一张无弦琴”。结合“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分析,陶渊明忍受不了官场的繁杂事务,就弃官回家,体现其任性而为。“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征著作郎,不就”,几次征召皆不就职,体现其厌恶官场。结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分析,他性格清高,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结合“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分析,他认为祖父是晋朝宰相,耻于在后一朝代为官。陶渊明,字元亮,有人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他的曾祖父陶侃,是晋朝的大司马。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明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曾经写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当时的人称这篇文章为实录。陶渊明的双亲年迈,家里很穷,他被起用为州祭酒,忍受不了官场的繁杂事务,不久自己弃官回家了。州郡召他担任主簿,他没有赴任。亲自耕种,自给自足,最终因劳累得了疾病。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去探望他,陶渊明卧床挨饿好几天了。檀道济对他说:“贤人处世,国家政治黑暗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世,为什么如此折磨自己呢?”陶渊明回答说:“我怎敢自比贤人,我的志向比不了他们。”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他却挥挥手让道济离开了。后来担任镇军、建威参军,陶渊明对亲戚朋友说:“我想姑且做个县令,得点薪俸作为隐居的费用,可以吗?”当政者听说后,调任他为彭泽县令。官府的公田他都让人种高粱,说:“我常常能喝醉酒就够了!”妻儿坚持要求种稻子,于是下令二顷五十亩的田地种高粱,五十亩种稻子。年终,恰逢州郡派督邮到彭泽县,下属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整饰衣冠、系上腰带面见他。”陶渊明叹气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官俸向乡里小儿弯腰行礼!”当天就交出官印辞去官职,写了《归去来兮辞》。朝廷征召他为著作郎,没有赴任。江州刺史王弘想要结识他,却请不来他。陶渊明曾经去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准备酒席,在半路栗里邀请他。陶渊明脚有病,让一个门生和两个儿子交替抬轿,到了以后,欣然和庞通之一同饮酒。不一会儿王弘到了,陶渊明也没有拒绝。起初,颜延之担任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和陶渊明有交情,后来到始安郡做官,经过浔阳,每天都到陶渊明的住所饮酒。每次去,都要畅饮直到喝醉。王弘打算邀请颜延之赴宴,整天都找不到他。颜延之离开之前,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派人把所有的钱送到酒店,渐次去拿酒喝。曾经于(某年)九月九日在房边菊花丛中闲坐,时间长了,采了一捧菊花,忽然王弘送酒来了,随即就喝,喝醉才回去。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饮酒舒畅时,就抚琴来寄托心意。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他的天真直率达到这种地步。郡将曾经来拜访他,正赶上他酿的酒熟了,陶渊明就取下头上的葛巾滤酒。滤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陶渊明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劳清苦,和陶渊明志趣相投。陶渊明自认为曾祖父是晋朝的宰相,耻于再在后一朝代委屈自己,自从宋高祖(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的基业渐渐兴盛,再也不愿意做官。元嘉四年,将要接受朝廷征召,恰好去世了,时年六十三岁。后世称他为“靖节先生”16. ①质朴浅易,清新自然,多用口语。如“那得工夫”“近来”“醉倒”“以手推松”等,这些口语的运用,不加雕饰的语言,使表达更直白,风格更清新自然。②诙谐幽默,生动活泼。下片与松对话,幽默风趣,把松看成了人,问醉得怎样;恍惚中以为要来扶他,推手拒绝。对话中,有动作,有神情,有性格,活泼生动。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否定了一切古书,认为古书中的话都是不可信的,一无是处”错误,“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不是说古书一无是处,而是说自己最近领悟到读古人书,如果相信它,自己便全无是处了。表面上是否定一切古书,其实是针对南宋朝廷颠倒是非的愤激之言。本词上片写闲居中的饮酒读书生活,下片描写酔中情态。全词语言明白如话,文字生动活泼,表现手法新颖奇崛,体现了作者晚年清丽淡雅的词风。语言总体来讲质朴浅易,清新自然,多用口语。如“那得工夫”“近来”“醉倒”“以手推松”等,这些口语的运用,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社会和自身处境的不满,抒发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伤感和愤慨,表现出词人的耿介、旷达的性格。这些不加雕饰的语言,使表达更直白,风格更清新自然。下片完全是描绘一次醉态。先交代一句:时间发生在“昨夜”,地点是在“松边”。这次醉后竟与松树对话,问松树自己醉得如何,这是醉态之一。以松树为友,可见知音极少。自己醉后摇晃,却以为松树摆动;明明是自己扶着松树站起来,却说松树要扶他,这是醉态之二。最后是用手推开松树,命令它走开。表现独立不倚的倔强性格,这是醉态之三。这些醉态写得非常逼真,可谓惟妙惟肖。但这不拘形迹的醉态,实际上也都是表现对当时现实的一种反抗。下片仅仅二十五字,构成了剧本的片段:有对话,有动作,有神情,又有性格的刻画,内容之丰富乃小令中少见,体现了本词诙谐幽默,生动活泼的语言特色。 17.①. 吾尝跂而望矣 ②.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③.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④.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⑤.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⑥. 犹且从师而问焉18. 甲:“景”是哪个地名的缩写 乙:那就是重启人生 甲:前文提到“景漂”一词,结合“北漂”“沪漂”的理解,再根据下句“答案是‘景德镇’”可知,此处是说“景”字所代表的地名,应填:“景”是哪个地名的缩写。乙:语境在总结“景漂”的故事,用一个共同的关键词概括,下文说“都是为了重新掌控自己的人生”,应填:那就是重启人生。②句中“广泛援引的统计数据”不合逻辑,可改为“广被援引的统计数据”;⑥句中“达5000人左右”句式杂糅,可改为“有5000人左右”。A.语境强调每个“景漂”的故事各不相同,有属于自己的人生感悟,可用:酸甜苦辣。酸甜苦辣:指各种味道。形容人生,比喻幸福、痛苦等各种境遇。B.语境形容景德镇住房等生活成本低,让人难以想象,可用: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画线句“拿出的考卷也成绩不一”,用“成绩”比喻人生收获,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人生结果不同的意思。仿写时用“……的……也……”的句式,对应“考卷”,注意选用准确的喻体,注意“考卷”与“成绩”的呼应。画线句“镁光灯下的‘景漂’也显得更加迷人”中“镁光灯”指的就是相机的闪光灯,结合“近年来景德镇在打造消费型城市上的努力,在流量时代日渐显现并被不断放大”可知,“镁光灯下”就是在流量时代被广泛关注的意思。而“景漂”被广泛关注就越发显得美好。凡事随缘,人生便会渐渐虚无。虽然缘分妙不可言,若是将偶遇,绘作人生追求,定会南辕北辙。做人做事如若凡事随缘,而不努力奋斗,又有谁绘给你的人生道路铺石搭桥呢?因此,我们时代青年,不可凡事随缘,当乘缘分必然之风,扶摇而上九万里。诚然,缘分是一种可能,因缘成事的故事也不少见。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凡事要随缘。缘分是相遇的必然与偶然的统一。我们生活中也许会在偶然间产生缘分。但所有的缘分亦是必然,是有因果关系的,并非凭空产生。史铁生与地坛、屠呦呦与青蒿素、鲁迅与藤野先生……这些看似偶然的缘分中都潜藏着很多必然的因素。倘若黄大年行事随缘,何来核潜艇重剑无锋;如果钱学森归国随缘,不写信求助,又何来中国努力使其回家,铸成导弹之为?人们往往惊叹于缘分的巧妙,却极少想到借助缘分之风来助自己直上青云。何妨不乘此好风,扶摇直上九万里呢?乘缘分必然之风,于偶然中见必然,直入白云深处,借好风之力冲上云霄。地坛与史铁生的缘分,是由偶然与地坛对峙,恰是对生命之义领悟的必然;青蒿素之于屠呦呦,是展现人生价值追求必然;牛顿被苹果砸中,发现了万有引力;鲁班被扎伤了手,发明了齿锯………也许这样的发现纯属偶然,毕竟世界上的许多人也曾经历过,但要有所发明创造,远比偶然难。我们还需一颗求知若渴的好奇心,敢于深入缘分之偶然,寻找其中的必然。在这样一个深入探索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拨清偶然与必然间千丝石缕的联系,也同样必然地,缘分为我们这些敢于钻研的人创造机遇,让我们在一次偶然的相遇间,得以擦亮成功的底色。故曰,是我们这样必然成功的人,在深入探索中,借缘分之风得以扶摇直上九万里。乘缘分必然之风,于必然中寻偶然,凭风直穿迷雾,借好风之力张开双翼。史铁生在地坛悟得人生哲理,提笔写下《我与地坛》在文坛响彻;屠呦呦苦读中医理论,在《肘后备急方》中汲取灵感,发明青蒿素治愈疟疾;鲁迅在日本留学,虽放弃医学救国,但在恩师藤野先生帮助下成长……一个人在迷茫徘徊之际,困于迷雾中难以脱身,而这也是缘分设下的考验。心不慌、脚不乱,唯有坚忍不拔之才在大雾中摸索,在没有光的黑暗中仍靠信念前行。不惆怅、不徘徊,于无声处听惊雷,努力寻找缘分发出的微弱亮光,直穿迷赛,借此好风来振奋双翼,待合适的时机而扶摇直上。乘缘分必然之风,你我本自大鹏,在时代的天空振翅高飞。作为高三的学生,消极的随缘思想在我们当中蔓延,很多人听天由命,失去奋斗心态,更有甚者“躺平”“佛系”,浪费大好光阴。如此消极的随缘不可取。我们把握的应是经过奋斗和打拼后的缘分。如此恢宏的时代,我们生于盛世、长于盛世,本为大鹏,应当在时代的长空中翱翔,由自己主宰人生。缘分不过是给予我们展露锋芒的机会,真正要做的还是由我们来完成。乘缘分之风,作为时代的大鹏,吾辈青年当借此好风,振翅翱翔,使人生扶摇直上九万里!第一层:对“缘分”进行解释,缘分是人与人、人与事物的纽带;“缘分”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明确写作范畴;“必然性和偶然性”,理解教材中三个人物各自“缘分”的共同内核,为论证过程的思辨性指明方向。第二层:列举名人的缘分,从而引出观点一:有人认为凡事随缘。而在其所举的这几个例子里,地坛与史铁生之间的缘分,是人与地之间的缘分,是史铁生经历人生痛苦后的感悟。通过对地坛破败景象特有的认识,从中感知、领悟了生命的哲理,对生命独有了全新认知;此缘分是作者用心用情将自己的生命融于其中,让凡事随缘的偶然中有着必然性;人与地之缘就多了一份静候与坚守,从而否定了“凡事随缘”。青蒿素与屠呦呦之间的缘分,是人与物之间的缘分,是屠呦呦经过无数的查找翻阅,经历了千锤百炼,付出了无数艰辛的汗水,刻苦钻研而得到的,体现了科学家对于人生价值追求有着无比坚定的执着、探索之心,也赋予人生独有的新使命,亦否定了凡事随缘就有,看似“随”缘,实则不然。藤野先生之于鲁迅之间的缘分,是人与人之间的缘分,表达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深厚的情感,是人与人认知中独有的一种敬佩与尊重。此情不是随缘而得的,而是彼此往来中互尊互助,积淀而成的深厚友情;表明“缘分”在人与人关系上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也反映了他们一种独特的认知。第三层:指出观点二:有人否定凡事随缘。此句是写作维度的节点,本句批判凡事随缘错误认知,否定了名人“缘分”是随缘的,暗含写作的思维层级。人与人、人与地、人与物之间的缘分不会随意随缘而得,都是有一些特殊经历的。有时候看似是缘分使然,实际上背后往往主要还是出于主观的努力。写作时,首先应该从对材料的整体理解出发,针对凡事随缘做出明确的判断(是否凡事随缘),并从原因的角度指明缘分中偶然与必然的逻辑关联性。比如,可以提出凡事不随缘的观点,对此论证中要充分从名人的缘分出发,否定其凡事随缘,突出“看似偶然的缘分,实则必然”,并且重点阐述缘分必然性产生的原因;最后,从凡事随缘的否定角度谈及如何面对人生中缘分的偶然与必然,如何从中成就不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