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不能淫》创设情境教学设计及专家评析

文摘   2024-12-19 23:45   江苏  
《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
■ 张 莹  上海市七宝中学附属闵行金都实验中学
【教学目标】
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把握景春和孟子对“大丈夫”的不同认识。
2. 品析反问、排比、类比说理在阐释观点中的作用。(重点)
3. 通过辩论赛的形式,感受孟子的论辩能力,体会其思想智慧。(难点)
【课前准备】
1. 借助工具书,结合书下注释,梳理文章大意。
2. 查找关于公孙衍、张仪的资料,了解他们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温故积新
同学们,你知道有哪些历代传诵的佳句是出自《孟子》一书的。
预设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学生齐读,抄录。)
(二)辩词解读
1. 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一句中,何为“大丈夫”呢?
请齐读书中注释并圈画 :大丈夫—— 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2. 想一想,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是否也有过类似的词?
明确 :《白杨礼赞》中有“伟丈夫”。伟丈夫就是伟岸、正直、质朴、严肃、不缺乏温和,而且坚强不屈与挺拔的男子。
3. 日常俗语中人们常说“男子汉大丈夫”,这里的“大丈夫”是指什么?
明确 :勇敢的、宽容的、大方的男子。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孟子与景春的一场关于“何谓大丈夫”话题的辩论赛。
二、明确辩题
所谓“辩论赛”,就是参赛双方就某一问题进行辩论的一种竞赛活动。具体过程 :确定辩题—— 分出正方反方—— 立论陈词——自由辩论—— 结辩陈词—— 评选最佳辩手,其实就是围绕辩论话题而展开的一种综合能力的竞赛。
从“辩”字中间的“言”,我们可以推断——能言者,善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思想繁盛的景象,其中涌现出诸多能言善辩之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就是其中之一。
(一)辩论,需要围绕一定的话题,这个话题也就是辩题。请结合课前准备,再读课文,推测出本次论辩的辩题。
提示:圈画文中的关键语句,关注双方观点。
明确 :由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中的“岂不诚大丈夫哉?”和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中的“此之谓大丈夫”,推测出双方的辩论聚焦在“何谓大丈夫”上。
(二)对于“大丈夫”的理解,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情境,会有不一样的结论。课文注释的“大丈夫”的含义,是不是就是景春和孟子的认识呢?思考 :论辩双方各是怎样认为的?
(学生根据各方的言论,做出相应的理解提炼。此处初识存疑。)三、列出理据这是一场围绕“大丈夫”内涵的辩论赛,小组合作,再读课文,请为论辩双方梳理观点和理据。
提示 :先分析双方的论据,再由论据推断出观点。

示例 1 :公孙衍是战国时期的魏国人,先仕魏国,后往秦国参军,官至将军。在秦魏之战中,率军征魏,得胜后秦国封爵位大良造。处秦期间,受张仪排挤,弃秦投魏,获魏重用。当魏国衰败时,公孙衍欲联合多国,共同抗秦,却未能成功。魏襄王时期,再次任用公孙衍为相邦。
后公孙衍佩魏、赵、韩、燕、楚五国印对秦发兵,兵败。之后任韩相,攻秦再败,出逃。晚年归秦,于秦相任上病逝。景春推举公孙衍,是羡慕他的声名鼎盛,即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本事。因此,景春心中的“大丈夫”是指有威望、有地位的男子。
示例 2 :女子到了适婚年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及冠的男子。父母告诫女子要尊敬丈夫、小心侍候丈夫、顺从丈夫,这是“妾妇之道”。孟子反对这种“妾妇之道”,即一味顺从,没有自己的理想抱负,只是遵从他人的想法,这是对景春的观点的反驳。因此,孟子心中的“大丈夫”,不一定要谈地位、论威望,而是要有个人独立的意志,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行为标准。
示例 3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是孟子提出的要尊重仁、礼、义;“得志,与民由之 ;不得志,独行其道”,是孟子认为无论什么样的境遇都要遵从内心之“道”,坚守自己的思想原则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孟子强调不能受到外界的干扰,不可轻易陷入迷惑、动摇、屈服之中。
这些理据,表达了孟子对“大丈夫”的观点,即要守道义、有原则、够坚定。
明确 :景春的观点: “大丈夫”应是有能力、有威望、有地位的男子。
理据 1 :公孙衍仕多国,曾执五国印。
理据 2 :张仪先连横伐秦,又任秦相,被封武信君。
孟子的观点 :“大丈夫”应该是守道义、有原则、够坚定的男子。
理据 1 :适婚女子嫁入夫家,行妾妇之道。
理据 2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理据 3: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理据 4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小结 :孟子也好,景春也罢,他们都结合具体的事实或有力的言论,明确地阐释了自己对“大丈夫”的认识和理解。由此可以看出,任何观点都要建立在相应理据的基础上,才能构建起来。针对景春的言论,孟子集结了“妾妇之道”的事实,运用深刻的道理,先破后立——先驳斥对方的论调,再构建个人的观点。可谓是有理有据,立场鲜明。
四、展开论辩
(一)用现代汉语将景春的话整理成一段立论陈词。
提示 :采用“观点 + 理据”的形式。
明确 :“大丈夫”应是有能力、有威望、有地位的男子。像公孙衍,在秦国封爵位大良造 ;魏襄王时期,再得任用做相邦;后佩魏、赵、韩、燕、楚五国印对秦发兵 ;晚年归秦,于秦相任上病逝。再如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张仪,以“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六国,受秦王赏识,封为相国;以“横”破“纵”,各国亲善秦国,受封为武信君;秦国失宠出逃,后在魏国担任相国。他们的一生曾让天下诸侯都为之惧怕,他们的行为也曾影响到天下之太平,这样的人当然是“大丈夫”。
(二)将我们整理的“立论陈词”与原文做比较,你认为哪个表述更佳?为什么?
提示 :根据自己的认识,能够说出各自的特点,答案不唯一。
示例 1 :立论陈词具体,事例清晰,内容明确,突显观点,诠释了“大丈夫”的内涵。
示例 2 :原文语言凝练,观点鲜明,强调了说者的语气,突显“大丈夫”的特点。
(三)朗读并品析以下景春表达观点的语句,感受他的语气和态度。
PPT :
公孙衍、张仪大丈夫也。
公孙衍、张仪岂不大丈夫也?
公孙衍、张仪岂不大丈夫哉?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点拨 :通过对以上渐进叠加式语句的朗读,感受景春在肯定语气基础上的强调,以及所传达出的情感态度。通过对陈述句与反问句、“也”与“哉”的比较,以及“诚”字有与无的比较,逐步地感受景春的论调。
明确 :“岂不诚大丈夫哉”是用反问的语气,表达肯定的态度 ;加上“诚”字,强调并突显了景春对“大丈夫”应以公孙衍和张仪为代表的高度肯定,也表达了景春对二人的崇敬。可以说,景春的语言简练而意蕴丰厚,态度极其鲜明。
追问 :孟子是怎么应对的呢?
1. 请根据课文内容,小组合作,用现代汉语梳理孟子的迎战思路,补全下列表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之谓大丈夫。
明确:反诘驳斥对方理据—— 类比说理“妾妇之道”—— 提出“仁”“礼”“义”的重要——阐释“大丈夫”的内涵—— 此之谓大丈夫。
2. 你最欣赏孟子迎战辩论的哪个部分?请说明理由。
提示 :这四个部分孟子分别采用反问驳斥、类比说理、排比力证的方式来阐释、论证自己的观点。每个部分的语言特点各不相同,在论证中的表达效果也各具特色。
示例 :最欣赏类比说理“妾妇之道”这个部分。孟子用“妾妇”来类比公孙衍、张仪二人,指出他们的行为只是一味地顺从,并非有自己的看法和坚定的信仰,而且还有些讽刺、鄙夷的意味。公孙衍和张仪都是战国时期有极高声望的人,在孟子的口中却与“妾妇”相提并论,这本身就是一种贬低。从类比说理可以看出孟子对这二人的态度,也间接表达了他对“大丈夫”的看法—— 不以名望论英雄,而是看重个人的思想和意志。
五、最佳辩手如果要为本场辩论赛选出一位“最佳辩手”,你认为谁更能胜任呢?参照下面的评选标准,请为获得该荣誉的辩手写一段颁奖词。

提示 :颁奖词的撰写主要是针对该人物的典型特点进行概括性的阐释,旨在彰显人物的卓越成就,突显其光辉事迹。可从论证方法、论证语言等方面撰写。
示例 1:他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仁、义、礼”思想的坚守者。论辩中他处变不惊、理据结合,借助类比说理攻对方之堡垒,再条理分明树自己的旗帜。他就是今天的“最佳辩手”——孟子。
示例 2 :他是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孟子的弟子。论辩中,他理据充实,语言凝练,势气紧逼,笃信确凿。他就是今天的“最佳辩手”—— 景春。
小结 :可以看出“最佳辩手”的评选与话语的多少无关,关键考量的是辩手的论辩表现。
景春和孟子二人在阐释各自观点时,都采用了一定的论辩技巧,最终都是为论述观点服务的。
论证,就是要具体有力、立场鲜明、态度明确,且富有逻辑性。
六、课堂小结
《富贵不能淫》是孟子与景春的一段对话,也可以说是一场关于“大丈夫”内涵的论辩,核心受众应该是那些有理想有抱负的志士。孟子认为,人应具有仁、义、礼、智,更不要说那些要委以重任、肩负使命的“大丈夫”们。
所以,这段语录是孟子对人的核心认识,是孟子对“仁”“义”思想的一次具体诠释。这些为“人”、为“国”的智慧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至今都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七、布置作业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流传至今的名言警句,已成为历代仁人志士的追求目标。吴晗在《谈骨气》一文中,围绕这句话展开论述,并列举了以下两个事例,你认为它们作为论据分别论证的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个之中的哪一个?并做点评。
事例 1 :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 :“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
事例 2 :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 1946 年 7 月15 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
简 评
创设文言文学习情境的一次有益尝试
■ 邹 欣  山东省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情境”一词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多次出现,如“课程理念”部分提出“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建议”部分要求“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等等。可见,新课标高度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将它视为变革教与学方式、提升学生言语实践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张莹老师的教学设计在文言文教学创设情境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1. 创设贴切的文本情境。在切入正题前,张老师先让学生梳理了出自《孟子》的名言佳句,引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一关键句;再提示学生回忆《白杨礼赞》中“伟丈夫”一词,虽然“伟丈夫”与“大丈夫”的内涵不完全相同,但都具备“志向坚定、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等特点。这样的引导利于学生将已有知识和经验与《富贵不能淫》一文形成对接,从而顺利进入文本情境,将注意力迅速凝聚于文本核心内容。
2. 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在文言文教学时,如何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是每位语文教师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在该教学设计中,张老师创设真实生活情境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题思路”。《富贵不能淫》是孟子针对景春关于“何为大丈夫”错误观点的论辩。一如孟子散文的一贯风格,《富贵不能淫》气势磅礴、论证严密,洋溢着浩然正气。但因文言文本身的学习难度,加之时代久远,初中学生对论辩背景、双方观点等可能存在理解困难。张老师将现代生活中的辩论赛引入教学,将孟子与景春的论辩代入学生较为熟悉的辩论赛情境,指导学生研读论辩双方如何明确辩题、列出理据、展开论辩,帮助学生逐步还原《富贵不能淫》的论辩场景,让学生直接与古圣先贤“对话”,深入理解孟子对“大丈夫”的内涵阐释,身临其境地感受孟子的雄辩风采。“辩论赛”这一情境“具有一种激发功能,能够唤起学生完成任务的冲动和激情,能够把学生‘带入’他们似曾有过,正在拥有、确认会有甚至向往拥有的生活情境”[1],因而产生一定的教学成效。
3. 创设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情境。在“辩论赛”这一大的情境之下,张老师还在每个教学环节都设置了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辨析辩题、说明理由,为论辩双方梳理观点和理据,为论辩双方整理立论陈词—— 每一个都是小型的综合性学习任务,都并非是简单理解、提取信息便可完成的,而是要在问题动机的驱动下开展自主探索、互动协作的学习实践。将任务驱动与阅读结合,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激励着学生探索创新。
但也必须指出,该教学设计中“辩论赛”这一场景的设置和运用存在误区。论辩不能等同于辩论赛。辩论赛是一种比赛,参赛者的目的是在辩论中战胜对方。“论辩并不期望达到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性结论,而是在论辩中各种意见互相吸取、互相补充、互相融合,最终发现并服从于真理性的结论。”[2] 孟子与景春之辩显然属于后者。基于此,“讲解辩论赛流程”这一教学环节就失去了意义。同时,“评选最佳辩手”“写颁奖词”这两个环节也极易出现导向性错误——“何为大丈夫”这一辩题关乎大是大非,孟子的阐释更是让“大丈夫”一词成为闪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人格典范,又岂能将谁更能逞口舌之利作为评价“最佳”的标准呢?
参考文献:
[1]孙国萍,黄厚江.对“真实语言运用情境”的困惑和理解[J]. 语文建设(上半月),2021 (1).
[2]李无苑 . 辩论与论辩 :对当前各种辩论赛的哲学反思[J]. 通化师院学报,1994(3).

中学语文教学文摘
推荐各年级课文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视频及其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