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课堂 李仁甫《劝学》课堂实录
文摘
2024-11-17 21:00
江苏
李仁甫,江苏省盐城中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二级教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江苏省首届教学名师,盐城市名教师,盐城市李仁甫领航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理事,苏派作文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语文教改研究院院长,江苏省生成语文课程基地主持人,江苏省青少年现代写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高中语文教育联盟理事,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兼职导师,盐城师范学院兼职教授。获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7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2年江苏省高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发表教育教学论文500多篇,著有《课堂的风景与语文的边界》《你的语文课也可以这样灵动》《好作文是这样生成的》《生成性语文教学思想研究》等。师:大家坐到盐城中学的课堂上已经 24 天了,对中考仍然记忆犹新吧?中考既是一次无情的分别,也是一次残酷的分流。很多同学没有你们幸运—— —实现“盐中梦”。为此,我再次祝贺你们!(众鼓掌)现在请你拿起笔,写一句赠言送给你当年的同学,好不好?(众议论)大家不要紧张,不需要你用白话文来表达,而是用文言文来表达。(众惊讶)不要紧张嘛!不是要你创作文言文,而是要你直接引用文言文,就是选用今天要学习的《劝学》一文中的话,送给你最想送的同学。不过,送给谁,为什么送给他(她),要具体说明理由。(学生先是热议,然后安静下来,开始写赠言)好,现在你可以跟我们分享你的赠言,好不好?谁先来?生 1:我的赠言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我想送给我初三的一个室友。他这个人平常学习一般,特别喜欢军事方面的东西,每次一聊就是几十分钟,这样就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学习。男 1: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博学”,君子要广博地学习,不能只固守某一方面,并且每天一定要检验、反省自己。师:嗯,检验、反省,用孔门弟子曾子的话说,就是“吾日三省吾身”。他是怎么说的啊?师:对。学习要“参省乎己” “三省吾身”,在座的同学也要共勉啊。如果那个同学能够做到这一点,他也就能像你一样坐到这里来上课了,是不是?他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知明而行无过矣”,他就能“知明”了, “知”什么意思?女 1:我想用“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来送给我的一位同学。她平时学习很努力,可是没有考好,我希望她能够继续努力,不要放弃。女 1:如果半途而废,即使是一块朽木,你也刻不动它。然而只要你一直刻下去不放弃,哪怕是金属、石头,都能雕刻成功。师:理解得很透彻,不过翻译时,最好逐字逐句按序来翻译,可是个别地方没有做到这一点,比如“半途而废”;还有翻译时尽量把单音词换成双音词,比如“朽木”就没有这样处理;另外, “刻不动”说法也不准确。请你按照要求重新翻译一下。女 1:雕刻一下就放弃,即使是腐朽的木头,也不能被刻断;然而只要你一直刻下去不放弃,哪怕是金属、石头,都能够雕刻成功。师:这就翻译对了。记住:尽量逐字逐句按序来翻译,尽量把单音词换成双音词。大家看看这句赠言送给同学有没有针对性?她已经很努力了,却没有考好。师:大家看看,荀子的这几句话,有没有暗含鼓励人不消沉的意思?师:哦,我明白了,本来这个同学是很努力的,但是现在有可能因为考得不太好,自暴自弃了,所以用这句话来勉励她,希望她能够继续努力,锲而不舍,将学习进行到底!你的选句有什么特点?师:对比论证。通过对比,更加突出了正面。好,请坐。顺便说一下, “锲而不舍”是一个成语,强调的是坚持不懈。我们能否再联想一些类似的成语。(众热议)一个一个地说,谁想好了站起来说。师:“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大家看对不对?这个成语是不是表示坚持不懈的意思?(有人小声说“不是”)“始于足下”,从“足下”开始,强调的是什么?从现在开始!好像和“锲而不舍”是不一样的吧?不过,能在短时间内想到老子的名言是很好的,说明你平时的积累还是比较不错的。好,你先坐下,还有没有同学想起其他成语?师:嗯,反应快,一连说了两个成语。水滴为什么石穿?就是因为一点一点地滴,一天一天地滴,坚持不懈。还有什么成语?师:嗯,又叫“磨杵成针”。很好,你奉献了三个成语。还有吗?(下面有人嘀咕“绳锯木断”)绳锯木断!绳子为什么能把木头锯断?就因为坚持不懈。像这样的成语还有很多。有没有从反面来说明坚持不懈的成语?就是不坚持不懈就会怎么样的,有没有啊?比如说,半途—— —众:而废。众: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虎头蛇尾……师:哎,这些成语正面也好,反面也好,都说明要锲而不舍。好,下面我们继续分享赠言。女 3:我选的也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女 3:我有一个朋友,她平时学习挺广博的,但是因为学习方法上的一些原因,她现在在 24 班学习。我觉得主要就是因为她只顾着学习,而忘了经常反省自己,所以我希望她能够及时地反省自己。师:前面引用曾子的“君日三省吾身”中的“日”也是这种现象。请继续分享、交流。男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我想把这句话送给我初三的好朋友。他平时孤僻,不太爱和人接触、交流。而且因为自己的学习不是很好,所以就认为自己天生不是学习的料,注定学不过别人。师:你告诉他“君子生非异也”,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秉性、天赋有没有什么不同啊?师:你们能联想到包含“假”这一意思的其他词语或者句子吗?(有人嘀咕“假借”)“假借”,对!表明这个字是借过来的。还有没有啦?大家想想哪个成语里用了这个词?师:对,狐狸借老虎之威,吓退百兽。我再来补充一下成语(板书:久假不归),这个会经常用来考试的。“久”什么不“归”啊?师:嗯。我提供语境,大家来看看这个词用得对不对。有一个学生生病了,向老师请假,本来说好只请两天假的,结果五天过去了,他还没有回来,这个时候我们能不能说他是“久假不归”?女 4:因为“假”是“借”的意思。“久假不归”,应该说的是借了别人的东西,过了很久都没有归还。师:哦,借了很久都没有归还,比如我借你的文具袋(教师拿起一位同学的笔袋),过了很久都没还(众笑),就叫做“久假不归”。记住,这个字在表示“借”的时候念 jiǎ。下面继续分享、交流。男 4:我选择“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送给我初三的数学老师。(众笑)男 4:不是因为我现在的学问超过他了,而是因为有一次他在课堂上说过一个玩笑,他说,等你们初三毕业都上高中了,我这个教初中数学的人就比不过你们了。师:看来更重要的是将来你要胜过他,现在这个距离还不是很大(男 4 点头)。嗯,你挑选的句子我们来一起看一下。“青于蓝” “寒于水”,你能不能说说这两个“于”是什么意思?师:比蓝青,比水寒。你刚才说学生能够超过老师,但是在荀子的文章中,原本是不是这个意思?荀子谈的话题是什么?题目是什么?师:劝他学习,是这个意思吗?好,拿起笔来,请大家记一下。这是一个特殊的词语,如果解释为“规劝”“劝改”就大错特错了。在这里, “劝”是“劝勉” “勉励”“鼓励” “激励”的意思,所以我让大家把赠言送给同学,以鼓励、勉励他。好,刚才你是借题发挥,很好,有时候我们也可以摘取部分句子,拿来为我所用,那是一种批评性阅读。但是现在,我们搞的是原生态阅读。这个句子在文中原本是什么意思,我们首先要弄清楚。比如刚才你选的赠言,在荀子的文章里,在上下文当中,是什么意思?师:你刚才说“创新实践”是可以的,但这属于哪方面的创新实践?能否具体一点?师:那就是我们利用学习就能取得这么一个好的结果吧?好,请大家继续分享、交流。女 5:我选择“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有一个同学,她在初二就没有好好学习,到了初三就学得很吃力,虽然初三也很努力,但是基础不扎实,最终还是没有考好。师:“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请你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一下。师:注意,这里包含一个翻译技巧。文言文单音节词居多,而在现代汉语里面双音节词居多,是吧?文言文翻译成现代白话文,有一个最基本的规律,就是用两个字取代一个字。这个技巧可称为“换”(板书:换)。“换”的技巧就是二换一,当然也有一换一,或者三换一,不过大多数情况下是二换一。比如,“积”怎么翻译?积累。不妨仍以这个句子为例来,“故”怎么翻译?师:二换一。可是如果某个字不换,仍沿用,那么我们管这个技巧叫“留” (板书:留)。也就是如果这个字,它的意思和现代汉语里的一样,就可以保留。比如“学不可以已”,这个地方除了“不”以外,还有什么地方和现代汉语里的一模一样啊?(七嘴八舌:学、可以……)师:那这个“可以”就能保留了。刚刚同学们说“学”, “学”就是—— —众:学习。师:对啦,这个地方用“换”的方法,因为用一个字不太好听。这句话就是“学习不可以……”,这里的“已”怎么翻译?师:二换一。再回到刚才的句子上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个“至”,一个字怎么来换?师:其余的大家仿照,我就不一一地说了。这里的赠言强调的是积累,还有吗?(等待了一会儿)好,没有了,那我们就分享到这里。刚才大家选用了荀子的很多话作为赠言,那么这些赠言归纳起来,有哪些特点?(等待了一会儿)师:比较直接的有哪些句子啊?也就是直接谈学习的有哪些句子?师:那么,剩下来的一些赠言就是含蓄、形象的了。最好说成是“形象、含蓄”,因“形象”才“含蓄”的。这些句子,表面上好像不是谈学习的,但是细细看一下,好像又有谈学习的意思,对不对?所以我们说,这些句子相比其他的句子都比较委婉、含蓄。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这是因为荀子用了“形象说理”的方法。同学们想一想,这里的形象有什么特点?师:是的,比较像。这种“比较像”的论证方法,在议论性的文章中就叫做比喻论证。除了刚才说的这些比喻,我们还可以把其他比喻找出来,比如文章第一段,有哪些?第一句“青取之于蓝”已经说过了,下面是哪一句?师:变成“轮”。现在把几根木头变成弧形,变成圆形,还能不能再变直,回到原来的样子啊?师:弯弯曲曲的、不太规则的木头, “受绳”之后,结果是什么?师:所以说这个比喻和前面不一样。第五个比喻是什么?师:“就”是本文当中的一个重要实词, “靠近、接近、趋向”的意思。千万要记住这个词。我们回过头来看,第一段一连用了五个比喻,无论哪个比喻,原来怎么样,后来怎么样。这些东西经过了一个过程,比如,刀剑之类的金属品怎么样才能变得锋利?师:还有前面,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里的“冰”与“水”显然是不同的,哪一个词显示出了这样的一个不同或者说变化?师:不太准确,应该是“凝结”或者说是“冻”的意思。水凝结了或者是凝固了就会这样。同样,前面的“青”是如何从“蓝”变过来的?师:意思是提取。所以我们看到,这五个比喻之间都是有相似点的吧?这个相似点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呀?一个人,原来的那个人,后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啊?师:君子!他本来不是君子,那他为什么能成为君子啊?师:他因为经过博学而能日参省乎己,才能成为一个“知明而行无过矣”的什么人?师:我们再看,假如就交代这么一句,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或者说,我们把第一段来简化一下,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有没有说服力啊?师:哦,没有证据。荀子善于运用大量的比喻,使用比喻论证。这样就把深奥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刚才大部分同学选用的赠言都属于这一类。请大家一起朗读一下第一段。(齐读)除了第一段,本文中还有几个地方有形象的比喻,比如第二段。荀子的最终目的是想说明什么啊?师:也就是说,一个君子,本来不是君子,本来只是普通人,和众人一样,但是,是不是君子和普通人天生就不一样呢?不是的。君子之所以后来成为君子,原来是因为他们“善假于物也”。“假”,是一个关键词,是“借”的意思。我们来回顾一下,第二段至此已经写了哪几个“假”?两个“假”—— —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某一个东西,然后就能达到某一种效果,但并不能说达到效果就是神通广大的人了。荀子说,“非利足也”,腿跑得不快,但是能“致千里”;“非能水也”,也不会游泳,但是能“绝江河”。这强调君子和普通人一样,有缺点,有不足之处, “非利足” “非能水”。前面还有比喻,我们把最明显的先找出来,在什么地方?师:若是做瑜伽功,或许还能加长一点。(众笑)我手举着,远处的人看我,那么更远处的人就不太能看到;但如果我站在一栋大楼的楼顶上,那么更远处的人也能看到,为什么?我的手臂有没有加长?师:就是我大吼一声,远处的人听我的声音好像不太清楚;但是,如果正好有一阵风吹过来,那么远处的人就能听清楚了,为什么会这样啊?借助于什么才会这样?师:哦,这边是我见别人, “吾尝跂而望矣”,我登高望远,就能望得越远,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能说明这一点;下面的“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这是指人家看我,而不是我看人家。就像前面的木头,一个是直木变弯,还有一个是弯木变直,两者情形不大一样的。好,这五个比喻都围绕一个字“假”,也就是借。这说明“借”意味着一个什么样的行为?师:君子为什么能够超过常人啊?他知道如何借力。那么这个地方的“学”和第一段的“学”有没有什么不一样呢?是完全重复吗?荀子是不是在一味地堆砌词藻啊?师:不是!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第一段那五个比喻说明学习能够怎么样啊?(众小声议论) 我们利用学习能够改变自我,改变命运。比如,学习之后就能够“青于蓝” “寒于水”,就可以“其曲中规”,就能“直”,就能“利”!而第二段强调什么?强调我们每个人有先天性的不足,腿跑不快,手臂不能加长,耳朵也不能听得很远,有人不会游泳,毕竟我们人体的机能都有限。也就是每一个人都有先天性的不足。这就告诉我们,学习能够弥补人的不足。所以这两段重不重复?师:好,这两段实际上就回答了为什么学习不能够停止,因为学习有这样的重要性、必要性,所以学习是不能够停止的。“活到老,学到老”嘛。下面请男生朗读第一段,请女生朗读第二段。(各自齐读)再看最后一段,刚才有一位同学选择“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作为赠言。注意“至千里”的“至”能不能加个反文旁?师:而前面一节也有一个“致”,是有反文旁的。那背诵的时候,怎么来记呢?为了避免两者混淆,我叫大家一个方法。两个 zhì,前面一个有反文旁,后面一个没有反文旁。师:句子是一定能背上的,就是字容易写错,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反文旁,前有后没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几个句子说明学习要积累。其实,作者不止用了这两个比喻来说明积累的重要性,还有哪些?找出来。男 7: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师:“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是不是比喻句?师:不是,这里直接说理,论述学习要积累。接着有同学的赠言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里有几个比喻?师:“骐骥” “驽马”,这又是两个比喻。一个是千里马,良马,一个是—— —众:劣马。师:这个“驽”要注意不要写错,千万不要写成这个nú(板书:弩),这个“弩”的意思是弓箭,有一个成语叫剑拔—— —众:弩张。师:注意,一个是“马”,一个是“弓”。还有一个字(板书:孥),组词“妻孥”。现在我们总结一下,这四个比喻都是论述学习要—— — ?师:这里还是论述“积累”吗?想一想,是论述学习要—— —男 8:不舍。师:“不舍”,也就是坚持不懈。我们前面已经围绕“坚持不懈”联想了许多成语,不妨现在也想想有哪些成语表示“积累”这个意思的。请大家头脑风暴刮起来。最简单的有“积少成多” “日积月累”,这些都是比较抽象的,也有一些形象的成语。师:嗯,不错!寸已经很小了, “铢”更小,还有吗?还有几个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我们通常放在一起来使用的。有没有谁知道?师:细沙一点点地积累,汇聚成塔。“集腋成裘”,“腋”就是“腋窝”,是狐狸胳肢窝下面的一块皮,这里的皮比较暖,古代的达官贵人喜欢用狐狸这里的皮毛做成皮裘大衣。你想想,要有多少狐狸被杀掉才能做成这么一件大衣啊!所以这讲的也是“积累”,积少成多。好,我们再看下面的,要积累,还要坚持,还要有什么学习品质?师:好,关于“专心”的成语,我们也来想一想,比如——师:好,我们把最后一段总结一下。这一节实际上是分成几个层次来论述的?师:下面我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三层。(朗读)嗯,这都是学习的具体方法、态度问题。那么我们看看全文,文章的整体结构大家有没有感受到?首先提出中心论点,是哪一句?师:围绕这个中心论点,荀子回答了为什么要学习,就是学习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这就是第一段和第二段。那么第三段写的是什么?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篇文章结构比较完整,是典型的议论文。在论证的过程中,荀子还使用了一些论证方法。主要是什么论证方法?师:我们写文章也要善于用比喻。除了论证结构、论证方法外,本文还有什么鲜明的特点?师:对,本文的语言特点就是这样—— 具有节奏感、韵律美。既然你们认为容易背诵,那么下一节课就来默写全文。下课!“教学引擎”的设计师 生成资源的开发者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岱山分校 徐金国(特级教师)
特级教师李仁甫在其《课堂的风景与语文的边界》一书中提出了“教学引擎”与“课堂启动模式”的概念。所谓“教学引擎”,就是指用来启动课堂其他一系列教学环节的先行性环节,它相当于一台发动机。“课堂启动模式”,就是指课前设置好的、用来启动课堂的范式,它相当于发动机的型号。仁甫老师认为,“生成课堂”在教师简单检查和导入之后,教学的引擎就应该交给学生,应该由学生自己去驾驭,去驰骋。那么,在这个凸显学生主体的“生成课堂”中,教师究竟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这是不少“生成课堂”研究者经常追问的一个问题。研读李老师《劝学》课例,大致可以从中探寻到问题的答案。我们都知道,区分一辆机车性能的好与坏,其中一个最主要的指标是发动机质量的好与坏。那么,区别一堂课质量的高与低,当然也要看这堂课“发动机”质量的高与低。而一台性能优异的发动机的诞生,从研发到制造,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设计师的智慧创意。回到李仁甫老师的《劝学》课例上来,我们不难发现,在他的生成课堂上,作为教师的他,首先扮演的就是一个“教学引擎”设计师的角色。师:大家坐在盐城中学的课堂上已经 24 天了,对中考仍然记忆犹新吧?中考既是一次无情的分别,也是一次残酷的分流。很多同学没有你们幸运—— —实现“盐中梦”。为此,我再次祝贺你们!(众鼓掌)现在请你拿起笔,写一句赠言送给你当年的同学,好不好?(众议论)大家不要紧张,不需要你用白话文来表达,而是用文言文来表达。(众惊讶)不要紧张嘛!不是要你创作文言文,而是要你直接引用文言文,就是选用今天要学习的《劝学》一文中的话,送给你最想送的同学。不过,送给谁,为什么送给他(她),要具体说明理由。(学生先是热议,然后安静下来,开始写赠言)好,现在你可以跟我们分享你的赠言,好不好?谁先来?一堂课是否有效或高效,就要看这堂课作为“教学引擎”的主问题,能否迅速激发学生阅读思考的兴趣和表达交流的欲望。读李老师这个设计的开头,可谓是“看似寻常实奇崛”。说其寻常,是因为给同学写赠言这样的设计并不新颖,更算不上匠心独具。很多老师的课堂上都曾使用过。而李老师这个“引擎”设计的妙处恰恰在于:一是紧扣学生刻骨铭心的中考,因为中考甄别,曾经的同窗好友各奔东西,这样的情境创设是最真实的,也是最贴近学生的,更是最能触发学生表达冲动的。这无疑从课堂一开始就给整堂课增添了表达交流的动力。二是在学生满怀冲动、准备提笔书写的时候,为了确保强劲动力形成的能量不做无用损耗,李老师适时进行了“制动”,要求同学们选用《劝学》中的句子作为赠言。这样从课堂开始,老师就把学生带到了“高速入口处”,确保了课堂行进的方向是朝既定的学习目标疾驰,不旁逸斜出,更不是南辕北辙。三是李仁甫老师的设计,给学生的学习任务是有层次的、循序渐进的。选赠言必须考虑赠送的对象,并要讲明选用的理由。这样有层次的设计,既能够达到以写促读,加深对文本理解的目的,又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有依据地表达”的良好阅读习惯。四是这样的设计更是紧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比如,当学生听到要用文言文来写这个赠言,超出自身具备的能力,感到惊讶的时候,李老师立即指出不是要求创作文言文,而是要求从所学的《劝学》一文中选择精辟的句子来写。这样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挑战欲,又让学生感到力所能及,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实。细细品读以上李仁甫老师为本课设计的“教学引擎”,无不体现了他作为一名设计师的匠心与精细。名师张文质有一本书《教育是慢的艺术》,强调教育是“慢工出细活”,教育中一切急功近利都是揠苗助长,与真正的教育都是背道而驰的。其实,语文学习更是“慢的艺术”。特别是在当前“有效课堂” “高效课堂”等口号甚嚣尘上的大背景下,真正有思想的语文老师总是时刻警醒自己,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是靠每一堂课的熏陶渐染慢慢积淀而成的,语文教学千万不可急匆匆地直奔应试目标而去,而忽视引领学生“欣赏沿途风景之美”的美妙过程。研读李老师的这篇《劝学》课例,显而易见,李老师是清醒的、智慧的。他时刻不忘引领学生探寻、发现,驻足欣赏阅读“沿途的美景”,感悟阅读带来的精神滋养,享受整个阅读的过程与阅读带来的快乐。为此,我们不妨再细细品读这堂课行进过程中的几个片段。片段一:生 1:我的赠言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生 1: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博学”,君子要广博地学习,不能只固守某一方面,并且每天一定要反省自己。师:嗯,反省用孔门弟子曾子的话说,就是“吾日三省吾身”。他是怎么说的啊?师:对。学习要“参省乎己” “三省吾身”,在座的同学也要共勉啊。片段二:师:……顺便说一下, “锲而不舍”是一个成语,强调的是坚持不懈。我们能否再联想一些类似的成语。师:“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大家看对不对?这个成语是不是表示坚持不懈的意思?“始于足下”,从“足下”开始,强调的是什么?从现在开始!好像和“锲而不舍”是不一样的吧?不过,能在短时间内想到老子的名言是很好的,说明你平时的积累还是比较不错的。师:嗯,反应快,一连说了两个成语。水滴为什么石穿?就是因为一点一点地滴,一天一天地滴,坚持不懈。还有什么成语?师:嗯,又叫“磨杵成针”。很好,你奉献了三个成语。还有吗?“绳锯木断”!绳子为什么能把木头锯断?就因为坚持不懈。像这样的成语还有很多。有没有从反面来说明坚持不懈的成语?就是不坚持不懈就会怎么样的,有没有啊?比如说,半途—— 众: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虎头蛇尾……师:这些成语正面也好,反面也好,都说明要锲而不舍。李仁甫老师的《劝学》课例以从文章中“选赠言,说理由”为主要教学活动进行展开,采用了“分享与交流”的课堂启动模式。细细品读上面的片段,我们会发现,在整堂课的行进过程中,李老师带领学生没有急匆匆地直奔“理解《劝学》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感悟荀子的思想精髓”这个课堂学习目标而去,而是时不时地停下脚步,引领学生“慢慢走,欣赏啊!”这样边阅读边欣赏,边欣赏边发现,边发现边交流,一方面,让师与生、生与生、师生与文本的多向度对话得以充分展开,思想观点得以充分分享与交流。努力构建在生成中“互联”、在“互联”中生成的理想课堂状态。比如片段一中,把文中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与《论语》中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进行“互联”,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告诫学生学习要养成勤练习、勤反思的习惯,而且在对话分享中,更让学生领悟到荀子的思想其实与孔子“修身、立德”的儒家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另一方面,当把“教学引擎”真正交给学生,学生在操控引擎时,必定会不断生成新的课堂教学资源,对这些生成性资源及时进行有效开发与重组,这不仅能给课堂不断注入新的动力,更能够让课堂在生成中逐渐变得积累丰厚、思想深刻。再比如片段二中,当学生对文本中的成语“锲而不舍”的理解出现偏差时,李老师及时抓住这个生成性资源进行了开发,让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寻找与“锲而不舍”意思相同、相近的成语,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锲而不舍”这个成语意思的理解,丰富了学生的语词积累,更告诉学生任何一个语词或句子的意思都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表达,这样生成了对议论文正、反对比论证方法理解的新的课堂教学资源。像这样及时抓住生成资源进行有效开发的片段,在李仁甫老师的生成课堂中俯拾皆是。综上所述,研究李仁甫老师的“生成课堂”,站在教师的层面上,就我的理解,就是教师首先要当好“教学引擎”的设计师,一堂课设计制造的“教学引擎”是否动力强劲,直接关乎着这堂课的质量和效益的高低。其次教师要历练课堂教学的智慧,努力扮演好“生成资源”开发者的角色,不断把课堂对话与“互联”中生成的新的资源进行开发与重组,让课堂在一个又一个精彩的生成中不断走向丰富与深刻。当然,李仁甫老师的“生成课堂”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在这个宏大的工程中不仅有动力系统、控制系统,还有保障系统、维护系统等多个工程项目。本文仅就其中的动力系统谈一点自己粗浅的认识,就教于各位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