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这首绝妙好诗,意象深微,清纯素雅,可惜读过的人不多!

文化   2024-09-27 21:00   四川  

登高怀远,是古诗中比较常见主题。文人墨客胸中垒块、喜怒哀乐,遐思迩想之后,往往与眼前景物合而为一,物我两忘,从而进入一个奇妙的境界。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满目萧然,一片苍茫,怀才不遇之怨溢于言表;


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本期分享张继登高怀远的佳作。大约在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张继到越中避难。在一个下雪天,他和一些朋友登上了会稽城楼,创作了这首诗。


张继擅长写景,常寓诚挚的感情于生动的写景之中,雪霁登楼,其情与景、意与象在他的笔下实现了完美结合,达到了浑然莫辨的境界。全诗如下:


江城昨夜雪如花,郢客登楼齐望华。


夏禹客前仍聚玉,西施浦上更飘纱。


帘栊向晚寒风度,睥睨初晴落景斜。


数处微明销不尽,湖山清映越人家。


——唐·张继《会稽郡楼雪霁》



“江城昨夜雪如花,郢客登楼齐望华。”


昨夜坐落在江畔的会稽城下了一场雪,纷飞的雪花似花儿一般曼妙轻盈;今天我和人们一起登上城楼,俯瞰雪后放晴的美景。


“郢客”,典出宋玉的作品,本指楚国首都郢中的骚客,他们善于演唱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后人以郢客比喻善于歌唱的人。诗中有两层意思:


①说明登楼诸公兴致很高,象《阳春》、《白雪》的曲调一样高雅不群;②借郢客的善唱《阳春》、《白雪》,暗喻他们的善于吟咏阳春白雪的美景。


首联写诗人雪霁登会稽郡楼所见之秀美景色。写作佳处在于:首句交代天气情况;次句照应诗题,写诗人登上城楼远眺,为下文做铺垫;


“夏禹坛前仍聚玉,西施浦上更飘纱。”


只见城外夏禹陵墓之前,堆积的雪如莹莹白玉,与之遥遥相对的西施浣纱的水滨似乎有素绢白纱在飘飞。


“夏禹坛”夏禹治水有功,后东巡狩至会稽而崩,得到了人民的爱戴与尊敬;在会稽(今绍兴市)山麓松竹深处、古槐苍荫之下,有一处陵墓,相传安葬着夏代的大禹,陵侧有巍峨的殿宇,是供奉祭祀大禹之处;


“西施浦”与禹陵遥遥相望,苎萝山下有一条清澈的山溪,传说是西施的故乡,山溪旁还留有她当年浣纱的石头。只可惜这位受命于国难之时的绝代佳人香销玉殒之后,还遭世人非议;


颔联悼古伤今,赞叹兼之;其写作佳处在于:运用比喻、对偶、映衬、象征等手法“聚玉”、“飘纱”皆是洁白、纯净;前者清晰可见,后者若隐若现。两两相对,均有所指,且有所喻,诗人的赞叹和惋惜之情跃然纸上。



“帘栊向晚寒风度,睥睨初晴落景斜。”


不知不觉已是傍晚时分,城楼上寒风凛冽,敲打着帘栊,倍觉清冷;雪后初晴云开日出,但不一会便日落西山了,夕阳的余晖把会稽城城墙凹凸的短墙投影在地面上留下斜斜长长的影子。


帘栊: 窗帘和窗牖。


睥睨:指古代皇帝的一种仪仗。后来指斜着眼看,有厌恶或高傲的意思。这里指城墙上面呈凹凸状的短墙。


颈联写悲向晚寒风,直面现实,感情似已跌入低谷;


“数处微明销不尽,湖山清映越人家。”


极目远眺,清冷的暮色中有星星点点的微光隐约闪烁,湖山映着越地人家,别有一番清秀韵味。


尾联悦湖山微明。其写作佳处在于:“微明”、“清映”这两组词语用得极为出彩,对于一个羁旅之人,多少给了一些慰藉,表达出诗人的喜悦之情,也令人倍感温馨,


结语: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和涉及到的历史人物不但与吴越会稽相关,而且与雪霁之景相谐,诗人的情思就在这描述之中得以表达。


全诗意象深微,清纯素雅。

杜甫:这首《秋风》层次清晰,转承自然,寒冷凄绝,堪称“诗史”!


史上“最懒”诗人,一生只写2句诗,却流传千古,你多半也背过


千古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美景中暗藏的忧心你读懂了吗

公众线上书籍
分享古今文学,体验诗词之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