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小词构思新巧,运笔多姿,写尽希望与失望,最后结局真亮了!

文化   2024-09-14 21:00   四川  

惜春,是传统诗词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常见到了什么程度呢?


甚至可以这样说,古今没有哪位诗人词人没写过。正因为此,惜春主题的诗词,在创作中也最易落入窠臼,说得不好听,就是滥俗。


本期为大家分享的一首惜春小词,词人在创作时就另辟蹊径,带给读者眼前一亮的感觉。


宋·无名氏《采桑子》


年年才到花时候,风雨成旬。不肯开晴,误却寻花陌上人。


今朝报道天晴也,花已成尘。寄语花神,何似当初莫做春。


宋代的这首小词语言平易,通俗易懂,构思别有匠心,运笔摇曳生姿,惜乎作者佚名,不过这不影响我们吟味品评其妙。



小词主要描写词人春天里寻芳不得的懊恼。


“年年才到花时候,风雨成旬。”


开篇词人泛笔概括了春天多雨的特征。每年刚刚要开花的时候,风雨就多了起来。“才到”,其口气隐约流露出词人对这风雨抱有怨尤的情绪。


“风雨成旬”,即言刮风下雨一连得有十日之多。众所周知,植物花期一般也就几日,可见一开头词人就已经是在为后面的寻芳落空而暗埋伏笔了。


“不肯开晴,误却寻花陌上人。”


这个四字句,纯属口头语言,是谁“不肯开晴”呢?


当然是老天爷。词人埋怨老天天天下雨,就是不肯放晴,这破天气甚至都耽误了人们(最主要是耽误了词人自己)特意去野陌寻花看花的逸兴。


此处的“不肯”二字尤妙,拟人手法将老天爷刻画得很有性格。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前面的“风雨成旬”与这里的“不肯开晴”,从字面看,似有重复,但却并非简单重复,而是一种情感上的叠加和递进,这样会更有力地表现出老天兴风降雨“误却”词人寻花而带来懊恼。



“今朝报道天晴也,花已成尘。”


过片叙述另起一头,但仍不离天气种种。“今朝报道”,说明词人尚困在家中,他自观天色也好,听闻他人之论也罢,总归是反映出来一种“老天终于要放晴了”所带来的欣然可喜的意味。


此句后缀一个语气助词“也”,读来也颇具韵味。我们可以想见,连雨十余日,眼看就天晴了,词人必定是迫不及待想要出门去陌上寻花赏花的。


可他遂愿了吗?“花已成尘”一句告诉我们,他的心愿还是落空了。这两句自然而然地呼应承转了前面的“风雨”,而前句给词人带来希望,后句却又决然地将希望碾碎,其间笔墨省净却波澜顿生,富于表现力。


纵然迎来天晴,可春花因连续的风雨摧残,已凄凄然委落成泥,这对于一位长时间渴盼着寻花赏花的人来说,是多么令人丧气和绝望的现实!



“寄语花神,何似当初莫做春。”


春花已然成泥,循常例,词人对于赏花一事应该再无话可说了,或者即便有,那也是再三反复嗟叹而已。


可词人并不人云亦云,说些“无计留春住”之类的惜春套话,而是别出心裁,以给春天里的花神寄语的方式绾合全篇。


他对“花神”说,你如此行事,倒还不如一开始就别造出个春天来呢!此话之痴,俨然小儿语,但正好能够说明词人对春天、对春花怀有无限深情的心理。


读至此,我们也隐约能感觉到,词人或许借此寄托着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感喟,他对风雨相摧残以及花开不得其时的埋怨,未尝没有寄寓着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慨吧?

中秋的月和平常的月,有何不同?苏轼仅用四句,境界高远,耐人寻味


“姬”和“姫”长得像,读音意思却完全不同,多数人只认识一个


6副“骂人”对联,不带一个脏字,骂得真过瘾!

公众线上书籍
分享古今文学,体验诗词之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