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这首词,笔到处景物皆活,充分体现了他以文为词的特征

文化   2024-08-29 21:01   四川  

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


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本期分享一首他的《沁园春》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 年),辛弃疾时年四十二岁,在江西路安抚使任上。


他深深地察觉到统治集团的苟安腐败,险恶黑暗,使他产生了退隐的消极思想;同时也可能听到有陷害他的风声,这就促使他作后退的准备。


辛弃疾对江西的地理山川比较熟悉,因而就选中了上饶的带湖一带,修建了新居,作为将来退隐之处,取名为“稼轩”,并自号为“稼轩居士”以示去官务农之志。这年新居已基本建成,就写了这首词。


全词色彩协调,层次分明,文字简明凝炼,寓意境于自然景色之中,笔到处景物皆活,充分体现了辛弃疾以文为词的特征。全词如下:


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


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


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


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


东冈更葺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


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


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


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宋.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


带湖:信州府城北灵山脚下,今江西上饶市。



“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

归隐的园圃刚刚开成,白鹤猿猴都在惊怪,主人没有归来;

三径:指归隐者的居所。《三辅决录》:蒋诩字元卿,“舍中三径,惟求仲、羊仲从之游。”皆隐士。后称退隐的居处为三径。

鹤怨猿惊:这句化用南朝孔稚珪《北山移文》:“至於还飈入幕,写雾出楹,蕙帐空兮夜鹤怨,山人去兮晓猿惊”,表达了词人急切归隐的心情。

稼轩:辛弃疾号稼轩。洪迈《稼轩记》说:辛弃疾在带湖建了一所很宏大的私人别墅,在新居右侧,建了上百间的房子,左侧,开辟了“稻田泱泱”,还余下十弓的空地,“意他日释位得归,必躬耕于是,故凭高作屋下临之,是为稼轩。而命田边立亭曰植杖,若将真秉耒耜之为者。”

开篇这三句照应了题目,并假设即将友好相伴的猿鹤埋怨词人仕而不归。其写作佳处在于:巧妙运用比拟的手法,借用猿鹤与词人的对话代为抒发情志,妙趣横生。



“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

归隐山林本是我平生的志趣,为什么甘为士人所笑,总是混迹尘埃?

衣冠人:上层或高贵的人物。抵死:终究,毕竟。

“抵死尘埃”这四个字,写得含蓄又深远,暗示了词人同南宋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已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并表明了自己的磊落胸怀。

这四句词,写词人的主观想法。显然,这只不过是词人在遭到投降派一连串打击之后,所发的一种牢骚自嘲而已。

“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

厌倦了官场就该急流勇退,求清闲愈早愈好,岂止是为享受莼羹鲈脍?

意倦须还:这里指退隐回家。

莼羹鲈脍:意思是味道鲜美的莼菜羹、鲈鱼脍,比喻为思乡的心情。出自《晋书·张翰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

“贵早”二字,用得极为巧妙,其写作佳处在于:①呼应前文曲露的对新居的向往,欲归之情;②同时也说明,词人不堪统治集团反对派对他的毁谤和打击,而且可能预感到一场新的迫害正在等待着他,不如抽身早避。



“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

你看那秋江上,听到弓弦响,惊雁急忙躲闪,行船回头,是因为骇浪扑来。

庾信《周大将军襄城公郑伟墓志铭》诗:“麋兴丽箭,雁落惊弦。”骇浪,形容海浪像马受惊时的奔跑。

从中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回带湖的动机。其写作佳处在于:以惊弦、骇浪象征性手法指了词人所处的宦途险恶、风波迭起的环境。

暗示了词人在官场碰壁,遭人排挤,因此避世。同时也表明了词人离政归田的真正原因是避祸,就象鸿雁听到了弦响而逃,航船见到了恶浪而避一样。他是别无他途,不得不如此。

上片主要写词人萌发弃政归田之念,说明欲隐缘由;

“东冈更葺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

东冈上盖起那茅屋书斋,最好是把门窗临湖开。

这两句写新居的布局,其写作佳处在于:①既照应了题中“带湖”二字;②又照应了“平生意气”,即“云山自许”的雅致。



“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

要划船垂钓,先种下柳树一排排;插上稀疏的篱笆保护翠竹,但不要妨碍赏梅。

从这几句的描写可以看出,新居已初具规模但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其写作佳处在于:

①“行钓”同“种柳”联系起来,表明词人向往的是“小舟撑出柳阴来”的画境,表达了对官场争斗的厌倦,对乡村宁静的向往。

②写竹、梅、菊、兰,不仅表现了词人的生活情趣,更喻指词人的为人节操。

“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

秋菊可餐服,春兰能佩戴,两种花留给我归来亲手栽。

秋菊:语出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春兰:语出《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兰有春秋二种,都可以佩带。这里写春兰,是与上边的秋菊相对。一说这两句化用屈原《九歌·礼魂》:“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表明作者自己如屈原一般志行高洁,不愿同流合污。

这几句,明讲种花,实则言心志。

“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我反复思考,只怕圣上不让我离开,归隐之章仍在犹豫徘徊。

结尾这三句表面看来与前文完全不属,其实恰是当时词人心理矛盾含蓄而真实的流露。

下片主要表现词人对未来的设想,畅想了迁入新居后展开的经营和规划。



结语:

这首词抒发词人新居将落成之时万端感慨集于一心的复杂感情:

①表现退隐之志:借猿鹤的话曲折表现对归隐的向往。

②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之情:“秋江上”三句,点出词人归隐原因,表达对官场的厌恶。

③表达了对崇高品质的追求:设想隐居后亲手种植竹、梅、菊、兰,表达词人对坚贞高洁品 质的向往。

④书写了爱国之志:“怕君恩未许”一句,委婉流露出词人不忘复国、积极从政之心。

诚如,清.陈廷焯在《词则·放歌集》中所云:抑扬顿挫。急流勇退之情,以温婉之笔出之,姿态愈饶。

北宋天才少年,拥有宰相词人之称,哪怕是表达人生中的无可奈何,都会让人觉得是一种美


苏轼遭贬三次,每到一地就写下一首千古传诵的诗,如今仍是绝唱


苏轼人生最后一首诗,禅意十足,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公众线上书籍
分享古今文学,体验诗词之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