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一首《塞下曲》反映了对当时穷兵黩武边关政策的不满

文化   2024-09-08 22:06   四川  

唐玄宗时代的大唐王朝貌似强大,实则危机四伏,东有契丹,西有吐蕃,北有突厥和回鹘,南有南诏,常常烽烟四起,战乱不断,而唐玄宗只知穷兵黩武,无法从根本上消除战争隐患。


临洮历来是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因临近黄河支流洮河而得名,也就是今天的甘肃岷县。临洮是秦长城的西部起点,西控青海,南通巴蜀,东去三秦,地理位置相当重要。


临洮作为边关重镇,唐朝时期有很多文人墨客来到这个地方为国效力,在此创作了大量的描写边塞风光和残酷战争的诗篇,共同丰富了中国边塞诗的宝库。


到了唐玄宗时期,由于前期唐王朝对吐蕃疏于防范和过度纵容,使其成为最大的边患,特别是唐朝忙于内乱之时,就是他们蠢蠢欲动之日。


唐玄宗即位后的第四年,吐蕃率兵十万侵犯临洮,唐军奋起反击,最终在长城堡大败吐蕃,敌人死伤众多,洮水为之不流,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城战”。



在此背景下,为了反思战争,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了一首《塞下曲》。诗作原文如下: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这首诗的大意是:


秋水寒似冰,将士们却要饮马渡河。


秋风刮如刀,将士们仍要迎击敌人。


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沙漠,夕阳西下,红日尚未完全落下。


暮色苍茫,天色暗淡,隐约能看到将士们誓死保卫的临洮城垣。


想当年,长城堡发生了一场极其惨烈的战争。


将士们均舍命相搏,慷慨赴死,都说他们的意气是如此高昂。


可是,古往今来,此地都被黄沙和尘土遮满。


还有散乱在蓬蒿丛中的森森白骨,无人收埋。



王昌龄这首《塞下曲》是一首凭吊古战场的边塞五言律诗。


整首诗开篇从将士们在临洮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入手,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的景象,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以见自然环境的恶劣,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构造悲凉氛围,暗喻在此发生的战事是何等惨烈。


然后,笔锋一转,展开议论,昔日长城堡之战,将士们个个奋勇向前,意气高昂,取得了一场大捷。然而,古往今来,这里始终黄沙密布,而蒿草丛中,却积下了累累白骨。昔日意气,如今安在?昔日胜负,与今何益?


全诗语言浅白,笔墨简淡;简洁明快,通俗易懂;境界阔大,气势恢宏;夹叙夹议,说理清晰;蕴藉深邃,意味悠长。


突出特点是采用了侧面烘托艺术手法,出神入化地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自己对战争的看法,反映了自己对当时穷兵黩武边关政策的不满和对战争的强烈谴责。


诗中最让人震撼的是最后一句:“白骨乱蓬蒿”,短短的五个字,足以令人触目惊心,不寒而栗,战争的残酷性不言而喻,跃然纸上。所以,人们应该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时光。

王沂孙一首《长亭怨慢》今昔对比,流露了对过往友情的无限依恋


6副“骂人”对联,不带一个脏字,骂得真过瘾!


“腹有诗书气自华”,上句和下句究竟是什么?读完涨知识啦!

公众线上书籍
分享古今文学,体验诗词之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