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种看似容易的思考方式,
就是相信一切或怀疑一切。
但两种方式都缺少独立思考。
1 福气与智慧
《了凡四训》谦德之效篇中写道:“中凡天将发斯人也,未发其福,先发其慧;此慧一发,则浮者自实,肆者自敛;建所温良若此,天启之矣。”
老子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如果没有智慧或能力守住自己的福气和财富,就算有满堂的金玉,最终也会失去;就算有万贯的家财,最后也无法保持。
比如很多人寄希望于彩票,希望能通过买彩票实现一夜暴富。然而这种横财并非上天眷顾赐予的福泽,反而往往潜伏着一场灾祸。自己没有掌控这些财富的能力智慧,一则很快便会消耗殆尽,二则会在短期内养成奢侈的习惯,之后再也无法踏实工作生活挣钱。这便是智慧能力不足时被横财之“福”所反噬。
独立思考并非投机取巧、趋炎附势之类的小聪明,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大智慧,佛教称之为“般若”。
有了这种能力,容易相信一切的人会开始质疑权威,时刻怀疑一切的人会开始思考和相信这个世界,理想主义者和怀疑主义者都需要独立思考这种能力来平衡自己,使自己达到中庸的状态。
2 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提出。他在哲学著作中解释他穷奇一生究竟要做什么时,或者说思索人生的意义时,他说他在寻找“第一原则”。
马斯克极力推崇这种思考方式,解释为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一层层拨开事物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
我认为第一性原理则是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经过拆分变成几个更简单的问题。复杂的问题不好分析和解决,但是细分之后的问题则相对容易。把这些简单的问题解决了,简单的事情完成了,复杂的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利用第一性原理的方法倒推出我理解的独立思考能力的细分领域和问题,在此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3 独立思考
3.1 广度思考
广度思考就是针对一个领域或者一个主题,通过调查研究找到这个领域的一些基础资料、有突出贡献的资料以及最新资料等等,快速形成对一个新的行业或者领域的概念和认识。
同时触类旁通,研究一个问题时不光只关注这个问题,而要同时思考和研究与之相关的其他领域。
比如我现在的专业是自动驾驶,但是我不能只看自动驾驶相关的文章,那样就太局限了。像一些相关领域,比如机器人、传统汽车结构、电池、无人机、无人船等等领域都要有一定的了解和思考。
3.2 深度思考
深度思考是针对一个问题,不断提问,不断深入思索,思考到自己原来已知的或者能轻易理解的概念。
类似于庄子庖丁解牛的能力:每头牛虽然长得各不相同,年龄品种等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拥有一套类似的身体组织和组织的排列结构,都是由肉、骨头和筋构成。
经常进行这种深度思考和解析,才能做到“恢恢乎游刃有余。”,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效率。
原理上说,会杀一头牛,就会杀无数头牛。而且,杀第一头牛的难度比杀其他99头牛难度要大很多。
另外,象棋小白与高手的差别在于向前预判的步数不同:普通人能看2-3步,高手能看9-11步。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人大脑是不具备这种非常深度的深入思考能力的,因为这个过程非常的消耗能量,但是通过简单的训练,所有人都能具备这种能力。
3.3 逆向思维
学习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先系统学习再解决问题,另一种是先有要解决的问题再去进行学习。第一种学习方式是大部分人使用的方式,也是比较简单的顺向思维;第二种学习方式便是稍有难度的逆向思维方式。
这个世界上大部分的工作只要第一种学习方式就够了,第二种是锦上添花。但是科学研究是必须要用第二种学习方式的工作,因为你不可能穷尽所有的专业知识和系统理论。
有时读论文时,可能因为一句话不明白就要参考好几篇参考文献,甚至找来几本书来读。而在这些过程中遇到不明白的,又要继续进一步搜索、思考和研究。
好的论文有两条标准,“向后看能发现它的根,不是无源之水,是跟前人的研究存在对话性的;向前看能发现它的未来,不管大小,它对学术发展能产生自己的贡献。”同样,阅读论文和科学研究也要按着这个思路进行。
3.3 好奇心与观察力
好奇心与观察力对于独立思考是另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好奇心是像孩子一样对世界上一切未知的东西和领域产生好奇;观察力是用心去观察这个世界,而不仅仅是用眼看。
达芬奇一生都保持了自己的好奇心,曾经为了研究人体结构半夜偷偷去医院偷尸体解剖,并在500年前绘制出一份非常精准的人体解剖图,精准程度对现代医学仍有借鉴意义。
在一些人看来,某些问题毫无意义,认为世界非常的无聊;而在另一部分有好奇心的人看来,这个世界则处处充满了未知和惊喜,非常的有意思。
善于观察者能看到一些普通人看不到的东西,比如福尔摩斯。能从周围人身上的细节看出这个人的职业、年龄、家庭等等各种信息,并且由于长时间的刻意练习,这个过程非常迅速,甚至不需要消耗太多的大脑能量。
现在我们所用的一切科技:蒸汽机,飞机,电话等等,灵感都是来源于大自然,经过一些善于观察者的研究和工程师的利用造福人类。大自然本身就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从中我们能看到的东西很多,看不到的东西更多。
刘慈欣球状闪电中提到:“那灯本来就在那里的,但只有亮的时候你才能看到。”如此简单的一句话,解释了人类的渺小和自然的伟大。人类从来没有创造或发明任何东西,只能通过观察、发现、总结、运用自然界所存在的事物和规律。
3.4 质疑一切
要有敢于质疑权威的精神,质疑常识,质疑专家,质疑经典,甚至质疑自己。
没有质疑一切的精神,科学技术不可能得到发展和进步。哥白尼不可能推翻权威的宗教地心说;爱因斯坦不可能推翻牛顿的经典物理学。。。
陆九渊说:“六经皆我注脚。”古人尚且有质疑经典和批判的精神,如今的教育却把人的质疑精神去掉了,把人培养成了学习机器。大家要有统一的思想,学统一的理论,不允许提出质疑和问题,所有问题都要找到一个标准答案。然而到了大学突然要求学生要创新要探索,这谈何容易。
汝本目明,因师而瞎。把一个孩子的腿用九年乃至十二年的时间给敲断了,然后到了大学告诉这个孩子你要奔跑要跳跃,要去拿跑步冠军,这无异于水中捞月,痴人说梦。
中国基础教育的基本逻辑是,从一堆有可能是错误的答案中找到正确的答案,或者至少找到某一个中心思想。这让学生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感觉,就是必须要找到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才能证明自己是优秀的,然而这个世界大部分的问题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自由是文艺最好的恋人,自由也是创新最好的朋友。一个没有自由的国家是失去了活力的,我并不认为它能有什么创新。一个没有自由的人是麻木的,我不认为他对世界会有什么突出贡献。
3.5 整理与归纳
使用好的笔记方法和软件对学习知识的整理和归纳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和思考能力,因为在笔记过程中就需要不断进行思考。
现在我经常会翻看我自己的笔记,并对其中不好的地方进行改进。正因为我把东西都放在了电脑里,打造了自己的“第二大脑”,大脑才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学习和思考。
福尔摩斯甚至连地球是圆的还是方的都不知道。他说:“傻瓜才会不加选择,捡到什么就放什么。这样一来,兴许对他有用的那些知识就会被挤得没有地方,往好里说也只能跟一大堆杂物混在一起,让他想用也用不上。”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人应该善于利用工具来拓展自己的能力:电脑可以帮助我们储存信息,解放大脑的存储能力;谷歌搜索引擎可以帮我我们进行检索,快速找到想要的信息;ChatGPT这些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部分问题,对一些简单工作提出建议。
很多人对工具谈虎色变,不愿与时俱进,更新自己的方法和思想。就好比是,计算器出现后,部分保守主义者非得天天拿着算盘算来算去;电脑普及后,有些固执己见者非得天天拿着一堆纸写来写去;搜索引擎流行后,一些不思进步者非得拿着报纸查来查去。重要的永远不是工具,而是如何使用这些工具帮助自己提高效率拓宽能力。
3.6 输出能力
费曼学习法非常强调输出的效果,输出对学习的意义非常大。输出是检验学习的唯一标准。
输出有很多种方式:可以晚上睡觉时在脑子中冥想,可以与朋友沟通交谈,可以把想法写下来记录与他们交流学习,可以整理成文章供大家参考,等等。
我喜欢和别人聊天,并且把一些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不厌其烦地重复给每一个人。他们听到我的观点,我就非常开心。如果他们能因为我的观点而有一点点的改变,那就更开心了。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其实这个过程中获益最多的还是自己,自己的思想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一遍又一遍的打磨,类似于珍珠一样,变得更加光滑。并且别人的很多建议和想法也会纠正自己的一些观点,让自己的想法更加完备。
演讲能力也很重要,需要出口成章,逻辑清晰,思维敏捷,这个要基于大量的逻辑写作。按照效果来说,演讲大于写作大于说话大于自己冥想。
清华大学的戚学民教授曾撰文称:“写作水平有一个基本的普遍的层面,并非简单的遣词造句,而是一个人搜集材料、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论证观点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所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4 总结
独立思考重要的在于两点:一个是“思考”,一个是“独立”。思考是遇到事情要动脑子,独立是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能人云亦云。
独立思考对内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认知迭代”,对外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独立思考并非容易,需要具有充分的自我认知、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及最重要的批判性思维,能够辩证地看待一件事情。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如果只允许好的声音出现,不允许任何不同的观点出现,通过精选和删评来屏蔽不想要的声音,这样固步自封的做法和小人何异。
最后以柏拉图对于批判的理解结束“如果尖锐的批评完全消失,温和的批评将会变得刺耳。如果温和的批评也不被允许,沉默将会被认为居心叵测。如果沉默也不再允许,赞扬不够卖力将是一种罪行。如果只允许一种声音存在,那么,唯一存在的那个声音就是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