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唐僧是否却有其人?从佛教心经看真正的唐玄奘法师

文摘   2024-06-12 19:41   意大利  



读无用之书,做有用之人。

读完需要

15
分钟

速读仅需 10 分钟


缘起性空,假名为有。

- 佛教核心理论

👀

   

0. 文章摘要

本文以佛教核心理论 "缘起性空,假名为有" 起文,介绍了佛经的分类方式。佛经品类繁多,普通人穷其一生也很难尽读,而且易陷入我执的境地。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为唐代三藏法师玄奘所译,是佛教最核心的经文,全文共 260 字,但字字珠玑,言有尽意无穷。

由于篇幅原因,本文为心经导读版,供读者参考,并附上原文。至于原文解读,之后会出文章专门介绍。

👀

   

1. 引文解读

正如开篇引用提到:世间一切事物因缘而起,本性皆空,不过假借名字而暂时的“有”在世上而已。

举两个例子方便大家理解:比如大海里的水,风平浪静的时候海上都是水,有风的时候就会泛起浪花。但是浪花的本质其实还是水,只是因为风的原因而暂时的变成了或者叫成了“浪花”。等风过去后,浪花又会回到水的状态,因此水和浪花并无本质区别,叫法不同原因在于“缘起”。

另外,我们现在所用的手机,数十年前可能只是地下的硅、铁铜等矿石,数十年之后报废掉又会回到地下,经过数千年后重新变成矿石,它作为手机而存在只有这短短的几十年,因此本质上“手机“并不存在,或者说手机之前根本就不存在,之后也不会存在,只是现在暂时的假借”手机“这个名字暂时存在于我们手中而已。这也正是道德经中所说 ”名可名,非恒名。“

试想一下,手机从各种矿石需要经历多少工序才能变成现在这样进入到我们手中,我们又是多么幸运才能从如此多的电子产品中买到这一部世间独有的手机,这中间有多少数不清算不明的缘分,有多少冥冥中的天意,有多少偶然堆积而成的必然,我们不得而知。因此,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物,因为他们都经历了亿万种缘分才来到我们身边。

👀

   

2. 佛经分类

佛教经书浩如烟海,主要分为三藏十二部经。三藏是经藏、律藏和论藏,十二部经并非指十二本经书,而是从三藏中又细分出十二种类型。这么多纷繁复杂的经书,光是简单看上一遍就需要花费数十年,甚至穷尽一生都无法做到。

其实,佛教最忌讳有执念,读佛经也最忌讳执着于象,如果只单纯追求阅读以作为炫耀自己博学多识的本事、追求背诵以作为博闻强记的谈资,那最终只会背道而驰,终生无法做到《金刚经中所说》“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

   

3.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那么,我们读佛经应该从何开始呢?有一部佛经适合所有开始阅读佛经的人学习,相信很多对佛教文化不感兴趣的人也都听说过,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此经为玄奘法师翻译,就是西游记中的唐僧陈玄奘的本人。想必大家都听说过里面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如果不懂得佛教理论,很可能把其中的空理解成“没有”,色理解成“情爱”,然而这是一种非常粗浅甚至错误的解读方式。

真正的色是“世间一切形形色色的有形之物”, 空也并非指不存在,而是不执着,知道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均属因缘所生法,无固定不变之自性。唯有假名,而无实体。


   

3.1 心经版本

其实在玄奘之前,还有天竺国鸠摩罗什法师把心经从梵文翻译为汉文,起名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玄奘版本的名字和翻译略有差别,但核心思想是不变的。玄奘法师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流传最为广泛,也是我们主要讨论的版本。

之后我们会专门写文章讨论下他们二者的区别和共同处,集思广益,学百家之言,才能交叉验证,真正有所顿悟。


   

3.2 玄奘法师

《西游记》中的唐三藏历史上并不存在,孙悟空等人也均是杜撰,但是玄奘法师却是确有其人,并且背景和唐三藏大致相同,并且其前往印度求法的道路艰难不亚于九九八十一难。

他因当时宗派太多,传授各异,且经典不完备,翻译意义各异,深感困惑,便决心前往印度求学。贞观三年偷渡玉门关,踏上了西游取法的艰辛路途。终于在贞观五年进入印度。开始遍历印度诸国,广学圣教。最后到烂陀寺,多次代表烂陀寺参加宗教辩论大会,均获胜利。

当时的戒日王等十八大国国王皆奉为国师,礼遇之隆,供养之厚,尊敬之诚,无以复加。贞观十九年(645)饮誉归来,并带回游历三十多国,巡礼佛迹,遍访名师所获得的梵本佛经六百五十七部。唐太宗、唐高宗父子给予的种种奖励和帮助下从事译经事业,召集全国富有学问修养的高僧专事翻译,共同展开史无前例的译经伟业。

玄奘法师自己也写了《本成唯识论》、《大唐西域记》等著作。


   

3.3 经名解读

由于篇幅原因,此处暂不对心经进行详细解读,只带领大家理解下心经的名字。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经书对起名字非常有考究,甚至可以说经名包含了这本经的大部分智慧。参透了经名,也就读懂了经书一半。

”般若“直接翻译是”智慧“,这里是采用音译的翻译方式。因为世人往往会误以为聪明就是智慧,然而聪明只是小智慧,般若是真正的大智慧。直译容易造成混滥,失却这二字的特殊意义,故而此处保留原梵文发音。

”波罗蜜多“直译为”到彼岸“,菩萨通过自己修行,同时又度化他人,由生死之此岸到达涅槃之彼岸,故称“到彼岸”。涅槃是佛教的最高理想境界,指世间所有一切法的自体性都灭尽的状态。

因此,此经可以理解为彻知空性,了达无我的波罗蜜多。依照“般若”妙法修行,便可度脱烦恼的生死苦海,达到究竟安乐的涅槃彼岸。


   

3.5 版本推荐

当然,如果有迫不及待想一探究竟的读者,这里推荐阅读中华书局出版的《佛教十三经》。里面不光对心经进行了详细地解读,还对其他一些非常著名的佛经,比如《金刚经》、《楞严经》、《四十二章经》等进行了讨论,非常值得阅读学习。


   

3.6 心经原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又称为六欲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无用小生
读无用之书,做有用之人。天垂象,圣人则之,吾则圣人,述而不作。用有温度的文字描绘世界万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