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一万小时定理其实是伪定理,刻意练习感觉有点刻意

文摘   2024-05-24 00:14   意大利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庄子 内篇 养生主第三》

一、一万小时定律

一万小时定律认为:只要练习1万小时,就有了被称为领域内领先者的希望,无论天赋,无论出身。这个定律其实只是一个畅销书作家对心理科学研究的一次不太严谨的演绎,为了销量而提出的噱头而已。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在象棋领域提出一个十年定律:国际象棋大师能够在长时记忆系统中存储5万~10万个棋局组块,获得这些专业知识大概需要10年。
畅销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通过对一组音乐学院三组学生的研究,首次提出了广为人知的一万小时定律。
《刻意练习》这本书的作者艾利克森并不相信这个定律。他认为随着训练方法的改进和人类所有行业“门槛”的提高,在任何一个人类付出努力的行业或领域变得卓越的要求也在随之增加。
我和艾利克森观点类似,我一直认为:学习效果 = 学习能力 * 学习时间。一味强调学习时间,而忽略了学习能力这个权重是个极其不负责任的说法。

二、刻意练习

1. 天才论

《刻意练习》这本书非常出名,提出的刻意练习的理论被认为是超越1万小时的定律。
首先,阅读本书之前,我们要接受一个观点就是:天才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训练而成的。如果你也是这么想的,那么非常欢迎你阅读这篇文章或者阅读《刻意练习》这本书。如果和你的观点相悖,那千万不要委屈自己读下去,这将会浪费你宝贵的5分钟的时间。最好还是去刷一下抖音,看一下快手,才不会觉得时间白白浪费。

每当很多人说这个人是天才,那个人是天才。或者有人说,你高考成功了,你考上了博士,你是天才,我就非常的生气。因为大部分人用一句天生之才就抹杀掉了别人日复一日的努力。究其原因,只是为了给自己的心安理得的不努力找补罢了。认为一切都是注定,有人生在罗马,有人生为牛马。但是罗马也有牛和马,牛马也可以去罗马。
作者通过分析莫扎特的完美音高,伦敦出租车司机的人脑活地图能力,数学家的顶下小叶中的脑灰质增多现象,以及国际象棋大师的“森林与树”理论,向我们证明了:所有的天才都是训练出来的,所有的人都是可以被训练成天才的。

2. 批一万小时理论

随后,作者评判了著名的一万小时理论:认为没有方向和方法的努力是效率极低的,甚至无意义的。就算一万个小时也不能让他们成为大师,他们一万小时获得的成就可能只是别人一个下午的学习成果而已。

对于这个观点,我是非常认同的。首先,先不说在这样一个娱乐至死的浮夸时代,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坚持一万个小时做一件事。就姑且假定真的有一个努力的老实人可以坚持:一天3个小时,一个月100个小时,一年1000个小时,雷打不动地做了10年,终于完成了10000个小时的重复。然后气喘吁吁地跑过去告诉作者:“看呐,我照你说的完成了10000个小时训练,但是我并没有成为大师,你的理论是错的,哈哈哈~。” 只可惜,作者可能早已不再人世,或者自己都忘记说过这个话了。最终只能像六爷一样,捧着肠子只是为了告诉众人,他真的只吃了一碗粉。

退一步讲,假定这个理论可行。比如你要学习英语,在前面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小时,你都每天结结巴巴地重复自己的错误发音,看到外国人吓得拔腿就怕。到了第10000个小时,突然间,上帝从云层中垂下一个长嘴壶,醍醐灌顶般把英语咕嘟咕嘟地灌输到了你的天灵盖里,你的英语突然变得流畅无比,说学逗唱样样精通。然而,人生有几个一万个小时可以这样使用呢?这样做真的值得吗?玄奘要是用一万个小时才能学会梵语,那也不用去西域取经了,光梵语的不同版本就足够他喝一壶了;司马迁要是需要一万个小时才能研究一个朝代的历史,也就不会有《史记》这样一部史家绝唱了。《西游记》说”一通百通“,《庄子 内篇 养生主第三》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古人尚且如此豁达,我们又何必执着于术,而忽略了道呢?

3. 刻意练习理论

书中,作者提出了自己的刻意练习理论。认为通过刻意的练习,可以让大脑像肌肉一样,通过训练部分区域可以变大,也就代表部分能力得到了增强。

对于这一现象,他解释道:人类身体的适应能力令人难以置信,大脑通过不同方式重新布线网络,进而改变不同信息的检索快慢,来适应挑战,增强其执行那些挑战所需功能的能力。
更进一步他又解释了适应能力的本质原因:人类身体有一种偏爱稳定性的倾向,单个细胞和组织在尽最大的努力使一切保持相同。因此作者认为刻意练习要走出舒适区,就像如果一个人在健身房每天只做自己力所能及的训练,那他的肌肉永远不会增加,最多保持不变一样。
但再更进一步讨论:为什么细胞偏爱稳定性,这个问题可能涉及到生物层面,作者就没有做过多的解释了。不过也很容易理解,人类个人都有趋同性和求稳性,不希望自己被称为异类;喜欢求佛保佑自己平安,亲人朋友出门会祝福一帆风顺。并且大部分人最讨厌的就是变化:看到别人胖就不免一番劝教式高谈阔论指指点点;一吵架最喜欢说的就是你变了,似乎改变就是最大的罪恶,你变了就最该万死,我没变就是在世菩萨一样。人类尚且如此,那么构成我们的单个细胞自然也不例外。

4. 刻意练习方法

总结下作者所说的刻意练习的方法:(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买书自行阅读,或者留言,我可以发电子版):

1. 任务难度适中:离开舒适区,不至于到惊恐区。

2. 任务有反馈:通过反馈来辨别哪些方面存在不足,以及怎么会存在这些不足。

3. 重复足够多次:有足够次数重复练习,不同任务次数要求不同。

4. 纠正自己的错误:从错误中学习,保证每次都做的更好。

5. 个人拙见

别的观点我都基本认可,关于舒适区这个观点,我自始至终持保留态度。我的想法是:为什么人不能因为自己热爱学习而去学习呢?为什么人不能因为自己喜欢成长而去成长呢?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知者。” 当你做自己喜欢的事时,你就是最快乐的,也是成长最快的。
我相信当爱因斯坦思考相对论中两个相向光速行驶的火车时,他是快乐的,也是成长的;我相信当达芬奇因为画不出人体肌肉骨骼的结构而去太平间偷尸体研究时,他是快乐的,也是成长的。我相信,当霍金去萝莉岛时,成不成长不一定,但他一定是快乐的。

你不能告诉爱因斯坦,不要快乐,要走出你的舒适区;你不能告诉达芬奇,不要快乐,那不利于你的成长。当然,你可以告诉霍金,不要去萝莉岛,那不利于你的健康。

无用小生
读无用之书,做有用之人。天垂象,圣人则之,吾则圣人,述而不作。用有温度的文字描绘世界万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