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有这样一门面向国际本科生的实践课程,同学们经常在“移动课堂”中通过一系列语言实践活动,近距离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便是由刘曈、王佳宁、杨擎三位老师先后主讲的《语言实践(1-4)》。课程分别从语言能力的提升与拓展、中国文化认知与体验、职场能力的培养与实践等多个层面的教学为切入点,在大学一二年级分阶段逐步提升国际本科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未来职业核心素养等,加强国际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当代中国社会的直观了解,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和文化认同,从而助力培育知华友华并具有深厚中国文化理解和传播能力的国际人才。
一、突出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实践能力的提升
课程内容设计遵循“知行合一”的原则,通过讲授中国语言与文化的基础理论,配合实际的语言使用场景和文化体验活动,使学生在课堂学习和实际实践的“知行”中深化理解,提升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与实践的能力。
在《语言实践1》课程中,以引领初到中国的大一国际新生尽快适应校园生活,尽快融入上海、融入中国为目标,设置了一系列走出校园、行走上海的实践考察活动,带领国际学生实地体验百年上海的历史文化变迁。在《语言实践2》课程中,以沉浸式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当代发展为主要内容,通过汉服鉴赏、茶文化品鉴、紫砂壶体验、制作非遗文化油布伞体验等中国传统文化讲堂结合现代科技企业参访等课程设置,引领国际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当代中国的脚步。在《语言实践3》课程中,通过中国影视作品和中国电视节目的导赏,培养国际学生在现代网络语境中通过多样态的大众传媒作品提升汉语学习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中国社会和流行文化。《语言实践4》课程则聚焦未来职场实践,面向国际学生讲授公共演说、微信推文撰写与编辑、短视频制作、人工智能展望等内容,提升国际学生在全媒体语境中的语言表达与展示能力、故事讲述与传播能力等,引领国际学生借助新媒体平台的势能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融入教育中的学生课后作业
✦
•
✦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
•
✦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上海参访
中国传统服饰鉴赏与体验
中国茶文化鉴赏与体验
中国传统非遗文化——油布伞绘画体验
参访上海电影博物馆
二、突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打通,实现双课堂融合育人
课程致力于打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界限,增强学习的体验感与实践性,旨在通过课内外融合育人的模式,助力学生在更快提高中文交际能力的同时,更全面的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的深层价值。课程推出了一系列深受学生喜爱的第二课堂活动,给予了国际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
例如,在“中外学生中华悦读朗诵”活动中,中外学生共诵中国经典诗歌,从而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修养水平,感受中华诗歌的独特浪漫与不朽魅力。在“中国影视作品情景展演”活动中,国际学生们通过表演的方式再现中国影视作品中的精彩片段,激发同学们在理解作品思想基础上的创作热情。在“‘语动青春,声动未来’中外青年演说新星挑战赛”活动中,依托课程讲解内容,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挑战自我。在“国际学生主播大赏”活动中,国际学生化身“导游主播”和“带货主播”,通过视频拍摄和剪辑,或介绍外国人眼中的上海,或推荐本国深受喜爱的好物产品,充分挖掘自身的“流量”潜质。
中外学生中华悦读朗诵
中国影视作品情景展演
国际学生主播大赏
“语动青春,声动未来”中外青年演说新星挑战赛
“丽娃诗韵,诵响青春”中外学生诗歌诵读大赛
三、突出中国文化意识培养与知华友华人才培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对于国际学生来说,学习汉语不仅仅是掌握一种交流工具,更是打开一扇通往中国文化宝库的窗户。通过培养中国文化意识,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社会的价值观,从而更好地适应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也能在国际交往中更加自信地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课程通过专题讲解、文化体验、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采用互动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近距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中国社会、中国文学与艺术等多个方面,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受,从而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在课程中,许多学生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对中国的发展成就表示由衷的赞叹。同时,他们也积极参与到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中,成为推动中外友好交流的积极力量。
左右滑动查看图集
国际学生行走中国系列
撰稿:刘曈、杨擎
排版:刘曈
审核: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