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纽约州立大学Istvan Kecskes教授受聘我院客座教授

文摘   2024-11-02 07:26   上海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

Istvan Kecskes教授

受聘我院客座教授




2024年10月30日下午,在华东师范大学普陀校区格致楼二楼报告厅,美国纽约州立大学Istvan Kecskes(伊斯特万·凯克斯克斯)教授带来了题为“‘Taming of the Shrew’: How to make the chatbot do what we want through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驯悍记: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策略让聊天机器人做我们想做的事?》)的讲座。该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全球中文发展研究中心、全球中文教师教育联盟承办,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常务副院长丁安琪教授主持。


Istvan Kecskes教授在讲座伊始提出了如今语用学研究面临的问题——由于跨文化语用学、数字语用学和聊天机器人语用学的发展,传统的格赖斯语用学有些过时,需要进行相对应的调整,适应新时代的特征。接着,Istvan Kecskes教授详细介绍了单语的格赖斯语用学的观点,该观点认为在一个言语社区中,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存在共性、惯例、框架、共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意图的互动。基于此观点,教授提出了在跨文化交际和人机交互中,核心共同点和集体突出性缺失或受限的问题,由此激发了以下的讨论。

Istvan Kecskes教授指出,聊天机器人交流作为一种新型的交流方式,目前对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评估人工智能技术方面,而忽略了人类与人工智能交互的质量,同时也未能捕捉到形成沟通策略的社会文化和认知维度。这可以作为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Istvan Kecskes教授认为跨文化交互和人类主体-人工智能主体交互的独特性质产生了新的语用特征,并为现有的语用特征和策略赋予了新面貌。他提出了三个共同点,首先,在这两种类型的交流中语言的产生和理解不像第一语言交流受到社区习俗和规范的强烈影响;其次,语用化过程更倾向于共时性而不是历时性;最后,关键流程不同。这些共同点可以帮助优化人机通信研究。


报告称,在跨文化和人机交互中,关键是共同构建的交互主体的性质,这种性质是在依赖语境建立共同基础的过程中产生的。然而,在跨文化交互中,所有参与者都有发起、引导和操纵交际行为的能力,而在聊天机器人交互中,在"使机器主体社会化"的过程中,人类主体发挥着主导和发起的作用。在基于惯例和规范的格赖斯语用学中,语用效果是自上而下起作用的,而在聊天机器人语用学中,这种效果通常是自下而上的,因为临时规范和语境解释是共同构建的,并且人类主体主导的特征得以发展。


继而,Istvan Kecskes教授从聊天机器人的角度回顾沟通的主要原则:合作、共同基础和主体间性。在其中举了许多生动形象的例子来进行阐述,提出了与聊天机器人进行交互的有效沟通策略的发展方法。他认为在与人工智能的聊天中输出受到输入的强烈影响,所以发展有效的沟通策略十分重要。关于如何制作有效提示,教授也提出了一些建议——个性化引导;从动作导向词入手开始提示;添加上下文;使用例子……


最后,Istvan Kecskes教授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了诸如什么样的提示策略可以让聊天机器人像人类一样互动?语用化过程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等研究方向,给大家诸多启迪。

在观众提问环节,Istvan Kecskes教授就听众提出的人机交互、提问策略等问题做出了翔实全面的回应


在讲座的末尾,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常务副院长丁安琪教授为Istvan Kecskes教授颁发了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客座教授聘书,期待Istvan Kecskes教授与我院开展更为密切的交流与合作。



文字 图片|叶豫

排版|黄骏杰

校对|李艳飒 宋艳杰

审核|王志 易兰


华东师大国际汉语文化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官方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