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作者日更系列第58篇文章,全文1351字
随着十一世纪以来城市经济不断发展,迫切需要一个相应的管理机构,行会由此出现。在争取城市自治过程中,行会斗争起到了重要作用。最初的行会入会标准相对开放,十三世纪以后却愈发走向封闭保守。为何会有这般变化?现以2024年山东卷一道题加以说明。(2024·山东高考)13世纪以前,西欧的行会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学徒、帮工不论家庭出身,只要合乎资格就可以成为行会成员;13世纪以后,掌握着资本和生产的富人阶层控制了行会,出身贫寒的学徒、帮工面临着更高的入会门槛,行会成员逐渐成为世袭身份。这反映出( )
A.技术革新速度加快
B.市场竞争日益加剧
C.城市管理体制逐步完善
D.王权对城市的控制加强
中世纪城市争取自治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前文中我们叙述到,市民阶层和王权的关系经历了由“王权的小伙伴”到“市民王权政治联盟”的变化。因此,在早期城市争取自治的过程中,行会组织很长时期其实还是会受到封建势力的影响。那么通过“封闭”就能更好维护本行业的独立经营,避免无序竞争,同时也有利于在分裂动荡的整体社会环境中寻求自保。初期的行会伴随着城市经济兴起发展而来,由于这一时期市场本身狭小,产品销路不大,为避免封建主的侵犯,通过封闭的行会可以最大限度维持本行业的独立经营与攫取经济效益。这一时期的行会是低质量商品经济的产物,行业内部采用平均主义分配,这种模式反过来亦会进一步会束缚生产的扩大发展。所以,行会从产生之初本身就是一个封闭的行业组织,其内部有着严格的行业章程制度规定,从而来提高产品质量。除此以外,行会还在城市治理中充当了政府代理人角色,甚至成为城市政治的重要力量。十三、四世纪以后,随着商品经济进一步的发展,市场开始变大,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各种手工业行会也出现了分化重组,行会的高级形式“公会”这一组织随之出现(可通俗理解类似二工革后的垄断组织)。平均主义原则被打破,公会内部阶层分化更为明显。如在一些毛纺织公会内部诞生了初期的资产阶级雏形,他们控制了市场,开始专向为新兴的资产阶级,而原有行会内部那些学徒、帮工则成为无产阶级的前身,资本主义因素逐渐产生。工业革命后,机器大工业发展取代了行会制度下的手工作坊式生产,这一组织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再回到本题,答案为B,市场竞争的激烈,这也是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体现。随着市场的扩大,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普通人难以胜任激烈的竞争,掌握资本的精商阶层逐渐开始控制行会。就其实质而言,这也是封建社会内部新的生产关系逐渐产生之必然产物。如马克思所言,生产者变成商人和资本家,这是真正革命化的道路。行会的日趋“保守”也表明旧的行会组织模式最终不再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新的生产关系正在悄然酝酿中。同理,建立在城市行会基础上,辉煌一时的汉萨(Hanse,行会、公会之意)同盟,在鼎盛时期一度拥有一百多个加盟城市,垄断着波罗的海到北海的北欧贸易。其内部也有着一整套严格保守的章程,以此来保护本同盟的商业利益。但其运作模式极其类似城市中的手工业行会模式,封建的保守因素过多,明显异于近代以来的资本主义商业扩张。随着民族国家崛起,新航路开辟与重商主义下的贸易竞争加剧,资本主义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这一松散的商业同盟最终在17世纪走向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