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解答历史题时频繁失误,很多时候并非是历史知识储备不足,而恰恰是在一些非历史因素上栽了跟头。他们常常在阅读材料时如坠云雾,难以精准把握核心要义;面对地图时,更是茫然不知所措,无法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对于常见的经济、文化常识,也是一知半解;在概括内容与进行逻辑推理时,更是显得力不从心。下面结合教学实践粗略疏理一下这些非历史元素。
一、哲学常识
1.辩证唯物主义
01.因果关系:历史事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以法国大革命为例,其爆发的原因是复杂的。从经济上看,18世纪法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了一定发展,但封建专制统治下的旧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这是经济基础层面的矛盾;启蒙运动的思想传播则为革命提供了理论准备,像伏尔泰、卢梭等思想家批判封建专制和宗教迷信,启迪了民众的思想,让人们开始反思旧制度的不合理性。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这体现了因果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02. 必然性与偶然性: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有其必然性。英国在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了相对稳定的资产阶级统治,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通过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积累了大量的资本;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失去土地,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和国内市场;手工工场的发展也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这些因素使得英国具备了率先开展工业革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条件,是一种必然。但工业革命率先从棉纺织业开始,这其中又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例如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有一定的个人偶然因素,但这个偶然发明却适应了当时英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2.历史唯物主义
0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古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这使得原有的井田制(生产关系)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新兴地主阶级崛起。为了适应这种经济基础的变化,各国纷纷进行变法,如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县制等政治制度变革(上层建筑),加强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这体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关系。
02• 人民群众的作用:在近代中国的抗日战争中,人民群众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广大民众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无论是在前线作战的士兵,还是在后方从事生产、支援前线的普通百姓,都是抗战胜利的重要力量。他们通过自己的行动,如组织游击队、开展大生产运动等,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
二、政治常识
1• 政治制度
01• 君主专制与民主共和制:对比古代中国和近代西方的政治制度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古代中国长期实行君主专制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如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这种制度在一定时期内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弊端逐渐显现,如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政治腐败、思想禁锢等问题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而近代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则不同,以美国为例,通过独立战争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后,美国建立了联邦制民主共和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总统、国会和最高法院相互制衡,这种制度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原则,推动了美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02• 国际关系
国家利益与地缘政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欧洲列强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和地缘政治竞争。德国在统一后,经济迅速发展,其渴望重新瓜分世界,这与英法等老牌殖民国家的利益产生了冲突。巴尔干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地区有扩张野心,而塞尔维亚等国则力图维护自己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事件成为一战爆发的导火索,这背后其实是各国基于国家利益和地缘政治考虑的结果。各国为了争夺殖民地、势力范围和资源,相互之间形成了复杂的同盟关系,最终导致了大规模战争的爆发。
三、地理常识
1• 地理位置
如:古希腊的地理位置对其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希腊半岛多山靠海,陆地交通不便,这使得古希腊人积极发展航海业和海外贸易。众多的岛屿和港湾为航海提供了便利条件,古希腊人借此与地中海周边地区进行贸易往来,他们从埃及进口粮食、从黑海地区获取木材等。这种经济活动方式也促使古希腊形成了独特的城邦文明,各个城邦相对独立,并且因为贸易竞争而具有较强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
2• 环境因素
如:古代中国北方气候变冷是导致游牧民族南迁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当气候变冷时,北方草原的生态环境恶化,牧草减少,游牧民族的畜牧业受到严重影响,生存面临危机。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气候寒冷,北方的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为了寻找更适宜的生存环境和资源,纷纷南迁,这对当时的中原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同时,中原地区的汉族也受到北方民族的影响,在文化、风俗、政治等方面发生了诸多变化。
四、文学艺术常识
1• 文学作品
如:《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时代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通过阅读《史记》中的本纪、世家、列传等部分,我们可以生动地了解到各个历史时期的人物形象和社会风貌。例如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详细描述了项羽的生平事迹,包括巨鹿之战中项羽破釜沉舟的英勇表现,以及楚汉相争时期项羽的性格弱点导致最终失败的过程。从这些内容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秦朝末年的政治动荡、军事斗争以及当时的社会价值观。
2• 艺术形式
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是当时社会文化变革的重要体现。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这幅画作摆脱了中世纪宗教绘画的呆板和僵化。画面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背景的风景也描绘得细腻真实,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对人性的赞美和对现实世界的关注。这反映了当时人们在思想上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始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也从侧面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复兴。
3.科学技术常识
01• 科技发展历程
工业革命中的蒸汽机发明:18世纪瓦特改良蒸汽机,这是工业革命中的关键事件。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使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时代”。在工业方面,它为工厂提供了持续稳定的动力,使得机器生产得以大规模进行,如纺织厂、煤矿等行业的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在交通运输领域,蒸汽机车和蒸汽轮船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出行和货物运输方式,促进了贸易和人口流动。这一科技进步引发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革,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02. 科学思维方法
历史研究中的实证研究:在研究历史事件时,像对古代文明遗址的考古发掘就是一种实证研究方法。例如对埃及金字塔的研究,考古学家通过对金字塔的建筑结构、内部文物、周边墓葬等的发掘和分析,获取了关于古埃及法老时代的政治、经济、宗教等多方面的信息。他们利用科学的测年技术确定金字塔的建造年代,通过对壁画和铭文的解读了解当时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习俗。这种实证研究的方法有助于还原历史真相,使我们对历史的理解更加准确和科学。
若想在历史学习中取得显著进步、提高成绩,历史知识固然是不可或缺的根基,但这些非历史因素的重要性同样不容小觑。提升非历史因素能力对学生而言意义深远。它有助于学生构建更全面的知识体系,使其在面对复杂多样的历史题目时,能够迅速理清思路,准确剖析题意。例如,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能让学生深入挖掘材料内涵;熟练的地图解读技能可帮助他们明晰历史事件发生的空间背景;丰富的经济文化常识储备以及较强的概括、推理能力,能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在答题时做到游刃有余,提升学习的自信心与成就感,为未来的学术探索和个人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