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金:历史教研员听课笔记②:如何开展试题讲评
文化
2024-12-14 20:32
安徽
试题讲评是日常教学中的常规项目,但是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老师们在试题讲评的过程中存在针对性不强、就题论题、泛泛而谈的问题,那么如何高效的开展试题讲评呢?以下给大家一些具体的建议:一、首先确定讲什么题。有的老师按照顺序依次讲解试题,这种方式费时而低效,是不可取的。那么试卷中哪些题值得讲呢?1.要讲“好题”。老师在讲题前一定要认真做一遍题,发现试题中的纰漏和亮点,要有批判精神,大胆对试题进行筛选,把时间用到刀刃上,切不可在一些“烂题上”大讲特讲,费时费力,不仅没有给学生解惑,反而让学生增添了困惑。2.要讲“错题”。老师要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进行预判,同时可借助大数据进行学生答题情况统计,对错题进行归类,对错因进行精准诊断。在听课的过程中,老师们试题讲解的一大问题就是针对性不强,这与归因分析不到位密切相关。在归因分析时,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K型)层间的失误,更要关注学生技能(S型)、情绪(M型)层面的能力不足。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不是学生不知道相关知识,而是知识迁移和应用的能力不足。这与我们在教学中不重视学生的概念性理解以及程序性知识有关。另外我们一定要针对学生的“错题”一究到底,这是改进学生学业成绩的宝贵资源。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课堂上很少有生成性问题,也就是通常我们是不容易知道学生到底“学会了没有”、“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存在的不足。限时考试作为最常用的教学评价手段,其中学生的“错题”非常珍贵。正确只是模仿,错误才可能创新。重视“错题”,做好归因分析,对症下药,才能对学生学业成绩有实质性帮助。二、其次考虑谁来讲题和怎么讲题的问题。在讲题讲评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要发挥老师的引导和点拨作用。1.做错的学生讲“错题”。根据数据统计找准答错的学生。在讲题前,老师要先营造氛围,告知学生答案不一定正确,鼓励学生努力寻找其答题的合理性,不要让学生硬往正确答案上靠,进行“赎罪式”解释,要学生进行“合理性争辩”,同时要求学生将看到题到得出结论的全过程毫无遗漏、毫不保留的淋漓尽致的呈现出来。在此过程中,老师切不可随意打断或者强行介入,老师要学会“聆听”,学会“倾听”,努力将每个细节都记住,为后面的针对性的指导提供靶点,做好对症下药。2.做对的学生讲“难题”。在试题中有些难度较大的题,老师思考的角度可能与学生不同,或者思维活跃的孩子们有不少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鼓励做对的学生分享其做题的经验和心得,并且可以开展小组讨论与交流,这样做不仅可以进行“费曼式”讲解,进一步锤炼优生的思维,激发其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而且可以拓宽老师的解题思路,教学相长,同时兵教兵,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3.师生同台竞技。针对历史学科的试题讲解,尤其是主观题讲解,不能仅仅“坐而论道”更要“起而行之”。我自己在教学中,有过跟学生同台竞技的尝试。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师生一同做题,然后将学生答案、老师答案以及参考答案一同呈现出来。老师可以通过比较三者答题的异同来有的放矢的进行作答角度、语言表述、逻辑层次的剖析与指导,当然前提是老师要有专业自信,同时脸皮也要厚点。人文学科的学习离不开写作与表达,尤其是当下学生阅读普遍不足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发挥试题的作用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利用好学生写作的机会,充分发挥老师的现身说法的作用,可能是目前比较务实的做法。只有“入局”才能“破局”。老师要跟学生平等对话,也要身先士卒,更要率队冲锋,决不能做“壁上观”,不能冷眼旁观,更不能整天埋怨学生差、学生笨,我们要采取一些切实的举措帮助孩子们渡过难关。三、做好讲完后的落实巩固和迁移应用。讲题讲完了,并不代表学习过程的终结,而是进入到更为关键的内化理解的阶段,老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试题讲评后的落实巩固和迁移应用。具体建议如下:1.制作知识清单,方便学生巩固。教学中不能只停留在嘴上,更要落到纸上。老师要将试题讲评中提及的重要史实、重要概念、做题的技巧和方法以及拓展的相关知识条理清晰的整理好,印发给学生,便于学生平时的背诵、记忆和内化理解。有老师讲,我们要做一个“懒老师”,课后的事情交给学生做就可以了,况且不是已经有课堂笔记了吗?这种做法或许在10年前还可以,现在估计行不通了。我们现在的孩子从小到大都是家长、老师手把手教上来的,有多少学生培养了良好的自习习惯和独立而自律的学习品质?另外就是目前信息泛滥,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希望给孩子们减负,希望给孩子提供点有价值规范的学习资源,所以我们有必要做这项工作。还有老师说,现在是素养立意的时代,搞这些过时的东西有什么用?素养也是建立在必要知识的根基上。我们在践行素养培养的当下,一定警惕知识虚化的误区,尤其是我们历史学科,只有背得多,知道得多,史实掌握得多,才能理解得深刻,解释得充分。核心素养是在知识的传授中培养的,是内隐的,外显的永远是具体的知识,我们切不可把素养培养跟知识学习对立起来。高考评价体系的“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考查目标,起点就在基础知识。我们高中历史学科作为基础教育的基本学科,让学生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基本方法本就是应有之义。2.跟进微专题讲座,做好拓展和细化。由于课时原因,我们在试题讲评中肯定有不少未竟之意。针对试题讲评中发现的知识缺陷和认识误区,我们可以跟进相关的微专题讲座,把学生的问题一究到底,解决真问题,切实帮助学生做好知识体系的构建和方法的指导,这对于高三复习很有价值。我们在高考复习中,形成了一轮通史复习,二轮专题复习,三轮强化巩固的惯性模式,沿用多年未曾变过,殊不知复习中如果不能以问题为导向,不能针对性的解决学生的真实问题,几轮复习都只会事倍功半,原地打转。抓住考试中发现的问题,做好相应的跟进措施,诸如微专题讲座,是提高复习精准度和有效性的有意尝试。3.进行变式训练,做好迁移应用。试题讲评结束后,可以开展相应的变式训练,对同类型题进行强化练习和方法的迁移应用。变式训练的题可以从历年的高考真题中选取,也可以从重要省份的大型考试题中选取,同时要注意历史学科变式题的筛选,不仅是外在形式的相似,更要注重试题的内在考查方式和能力要求的相似。当下的教育体系中,“题”是我们最为常见和最熟悉的教学手段。我们要在“题”上下功夫,做好选题、考题、讲题、改题等环节,以问题为导向,做好讲题的“迁移后续”工作,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精准性,为孩子们学业成功保驾护航。